基于“源头”的高中物理“问题教学”策略

2023-06-23 19:49:45倪建兴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源头物理

倪建兴

高中物理教学,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并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即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过程。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

一、“问题教学”的理论来源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行为,两方面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问题教学”正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虽然教与学都很重要,但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因此,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符合心理学的规律,而且是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二、“问题教学”的问题来源

“问题教学”中能够提供的问题来源十分广泛,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是一个教育资源宝库。生活中物理知识可谓无处不在,可用资源丰富,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通讯问题、交通问题等。教师把这些人们熟悉的事物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2.科学技术

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高科技知识运用方面的实例,结合物理学科相关知识设置一些问题来组织教学,如“两弹一星”可以结合原子物理进行教学;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可以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对天体运动进行教学。由于这些成果举世瞩目,因此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生产实践

很多的生产实践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如物理学的发展带来的几次工业革命、逻辑门数字电路、无线电通信技术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产实践结合物理知识设置一些问题。

三、“问题教学”的策略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作为一种策略来运用,应该充分体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就越高。因此,在策略运用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是一条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借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动力学中有关汽车刹车距离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已知汽车的质量为m,行驶的速度为v0,刹车时阻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则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停下要经过的距离s是多少?(s=v0t0+)

解答例1时,教师可以联系交通法规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三禁”(因为有“m”所以要“禁超载”;因为有“v0”所以要“禁超速”;因为有“t0”所以要“禁酒后驾车”)“为什么有‘雨天路滑,谨慎驾驶的提示和‘请保持车距的警示”(因为有“f”和“s”)。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生命安全教育、强化了交通法规,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既增强了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又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获得教学的最终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学得怎样,只有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才能更为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所有问题都应该以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标准。

在教学“蒸发”一课时,为了帮学生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如取相同的两滴酒精分别滴在课桌和手背上,观察哪滴先变干,说明了什么?又如,取相同的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用尺将其中一滴摊开,观察哪滴先变干,说明了什么?再如,取相同的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只给其中的一滴扇风,观察哪滴先变干,又说明了什么?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很快自主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很容易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在相对独立的自主探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愉悦。

3.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理论研究表明:自主学习的形成需通过教师长期逐步的引导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在教学问题的设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设疑、鼓励学生探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复习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习题:

例2 在饮料瓶下方戳一个小孔,注入水后孔中有水喷出。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观察并解释现象。

教师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①拧上盖子观察讨论并解释现象。(拧上盖子后,水面上方有一定质量的气体,随着水面的下降这部分气体体积变大而压强变小,与水产生的压强之和小于外界大气压水就停止流出了)②怎样让水继续流出?(拧开瓶盖或在上方再戳一个小孔)③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会怎样?(水自由下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小孔处选取的液片内外都是大气压,所受合力为零,故水不会流出)④若将饮料瓶上抛、平抛、斜抛,情况又该如何?(水都不会流出)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悬念、思考、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观察感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一系列能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在“问题教学”过程中,一切问题的设置必须考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例如,在教学“运动的图像描述”中关于“龟兔赛跑的位移-时间图像”时,教师可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出下列几种情况(如图1所示)并提问其分别蕴含了什么寓意?(①骄傲使人落后;②此兔更嗜睡;③好悬平手;④实力很重要;⑤不能一錯再错;⑥心智不全的兔子;⑦此兔先是越来越骄傲,干脆睡觉,醒来后着急越跑越快,但为时已晚)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开放题),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教师成功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s-t图像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用物理图像描述运动的简洁美。

5.感受探索的过程

重结果而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弊端。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深切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改进方法和措施直到最终成功。只有这种重视探索过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才有意义,所经历的过程和方法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演示线圈的自感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如图2线路。让几名学生手拉手一起体验用三节电池通过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来触电的感觉。合上电键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断开电键时学生尖叫了起来,提出“为什么电键断开了还会触电”“如此大的电流从何而来”等问题。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讨论,最后验证,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探究,抓住问题的关键,逐步深入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重实验、重过程、重方法,把探究思想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6.讲究认知的递进性

人的认知过程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客观规律。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也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问题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必须讲究认知的递进性,教师要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当然,在设置问题时,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学生的实际理解程度,也要讲究递进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形式主义,更要反对哗众取宠。选取的问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开阔学生思维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问题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我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一教学方法,一定会大大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邱 艳◇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源头物理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处处留心皆物理
常回源头看看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2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源头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09
我不是教物理的
中学生(2015年2期)2015-03-01 03: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