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23-06-23 15:17王华彪白振荣
知与行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

王华彪 白振荣

[摘 要] 党的二十大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防止系统性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五个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推动“五个振兴”走深、走细、走实,党建引领是关键。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五个振兴”为目标,积极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因地制宜地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努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以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2-0076-10

一、兴业富民,壮大乡村产业振兴之骨

(一)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健全三级书记抓产业项目体系

健全“抓书记、书记抓”的责任机制,优化“市统筹、县组织、乡村实施”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统筹优势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推动“一村一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兑现考核奖惩。推进乡村“两委”一班人加强作风建设,有效履行乡村振兴责任监督考查平台。要把发展乡村产业项目纳入乡镇及相关市直单位责任目标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压实乡村两级责任。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奖惩,引导乡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从而持续增强“创先争优,出新出彩”的比学赶帮的对标进位状态。要持续加强乡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持续打造抓住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标杆之地”。

2.完善干部帮扶机制。聚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扎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依托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这一契机,以深化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以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红色美丽乡村”等试点为载体,丰富完善村书记专职教育管理机制,培强扶优“三农”发展带头人队伍;深入推进党员“1+10”群众帮联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常态化。推广“党员代办制”“全科社工”等现代治理模式,完善“百姓议事堂”等基层治理机制,丰富探索发展推广乡村“红色业委会”“红色物管会”“先锋网格”等新模式的经验,不断增强党群干群齐力抓乡村产业振兴的凝聚力。坚持以“争当共同富裕表率”为目标,坚持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1]

3.打造“五联五化”工作机制。“五联五化”即:组织联建、管理系统化;决策联议、村务公开化;上下联动、治理网格化;资源联享、服务多元化;项目联创、产业规模化,推行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等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村级产业整体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收,是用好用活改革创新这一关键之举,抓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始终聚焦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促进强村富民;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坚持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先手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园区、镇区、社区协同治理,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环境改善、文明提升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因村施策,多轮驱动,创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多种渠道

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引导各村立足资产、资源、服务、区位等优势做文章,精心谋划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灵活运用村级光伏收益、流转集体土地、推进股份合作、规范承包租赁经营等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文化旅游、精品民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抓紧抓实粮食安全这一头等大事,心系“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是聚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聚焦构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布局“一村一品”专业村,[2]大力发展优质稻米、高效绿蔬和水果等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全力突破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释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效应,激发农旅融合活力,大力培育一批民宿茶舍、田园康养、农耕体验等精品农旅产品,奋力争创全国休閑农业重点城市。

2.把握国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时机,强化系统推进。牢牢把握城乡融合这一基本路径,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强化政策集成、项目集聚、资源集纳,集成开展承包地等5项改革,持续攻坚优质稻米、规模畜禽、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集群,从种源、基地、产业链条延伸等重点环节抓起,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带动力。

3.顺应发展转型时代变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基层“大党建”推动基层“大治理”,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本地高新技术推陈出新,推进特色美食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党建+商会”的作用,引导更多的本地乡贤、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兴业,建立更多“科技服务工作站”“博士科研工作站”,依靠科技创新打开特色产业发展新天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三)示范带动,强化引领,稳步推动村级产业品质品位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地连接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是以人为本建设命运共同体,聚焦“产业兴旺”,加快构建第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在“规模”上做文章。扎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工程扫尾,在建好高标准农田的同时,要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确保发挥农田基础设施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国第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全国渔业健康养殖园、国家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国家优质粮食示范园等“一区四园”建设,重点打造省道沿线高效农业示范带,新增一批千亩以上连片设施农业示范点、示范片,设施农业面积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做优本区域的高效种植业,务实推进粮食安全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稳定上台阶。

2.在“融合”上做文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不仅是解决一时物质需要的问题,更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扶贫攻坚不是“慈善捐赠”,而是让他们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要注重意识脱贫,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指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流通两个环节,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务实引进一批农业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实施农产品流通、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在大中城市增设一批农产品直销窗口。

3.在“品质”上做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要增强建设品牌、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宗旨意识强、信念坚定,带领广大群众创业有门路,发展求实效,“双带”有能力,将乡村振兴战略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提高认识,沉下去,走出去,引进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应用,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全力打通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

二、招贤纳才,丰满乡村人才振兴之翼

人才振兴方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既符合国际形势,也契合我国国情,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夯实乡村人才振兴这一根本,在挖掘、引育、用活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在“引”上下功夫

创新引进方式,汇聚各方人才资源。制定《关于加强联系在外优秀人才的意见》,做优发展“生态圈”,把“柴米油盐”写进服务文章,向在外优秀儿女伸出“橄榄枝”,吸引“才、财”回归。

1.坚持“缺什么”“用什么”的需求导向引人才。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定制“引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两张清单精准引才。围绕市域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探索人才城乡流动制度,大力推动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大学生下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完善人才招录、职称评定、编制管理等,吸引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医生、教师、退伍军人等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不盲目追求“高大上”。

2.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柔性引才。为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产业无缝对接,通过推行柔性引才示范点建设引人才,克服人才短缺的制约因素。着力在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人才引进操作规程、人才专项编制管理等方面优化完善,有效解决人才“引进难”的问题。[3]对特聘的首席专家、技术顾问及开展项目合作的各类优秀人才允许“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成立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3.坚持“区分层次,简化程序”的方式择优引才。在全省聘请100名专家组成20个督导团(组)全程指导,选聘1000名服务专员到乡镇工作,回引千名人才返乡投资兴业,带动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就业,以人才倍增促进产业兴旺,进一步增强后备力量。通过配套各层次人员选聘、认定、管理、激励办法,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基层倾斜,为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发放创新创业“金卡”,帮助乡村个体工商户和小型企业“个转企”“小升规”,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税费减免,并在产业人才中发展党员,储备后备力量,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高层次人才走“免考”的高速通道,[4]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走“免笔试、直接面试”的快速通道;企业引进人才走“除统一发布公告外,其他均由企业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的市场通道,以“绿色通道”制度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来求职。

4.坚持“既走出去,也请进来”的方式灵活引才。组织用人单位组团赴国内知名高校或招聘会引才,到大学开展引才宣讲会和双选会开展集中引才。以“乡村人才建库”为抓手,多方探寻本土籍在外优秀人才,深度挖掘本土人才,对人才进行分类建库,进一步做好乡村人才引进工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乡贤乡友“回乡”。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底数摸排,根据人才的籍贯、行业、专长等分类建档立卡,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寄送《致在外优秀人才的一封信》,电话、微信、QQ等方式加强与在外优秀乡村人才联系,采取组织“引”、党员“帮”,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序列,选入村级班子,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开展村技能带动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产业致富带头人、集体经济头雁人才等“乡村之星”评选活动,把本地“土专家”、“草根精英”、“技能大师”等乡土人才“选”出来,分级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库”。引导优质资源投入乡村人才振兴建设,扶持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参与推进以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行动。

(二)在“育”字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人才的振兴;人才的振兴关键是建设一支量足质好、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培育与锻炼。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搭建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平台。摈弃“本地的姜不辣”、“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惯性思维,[5]19-20本着“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将培育重点、教育资源向职业农民、治理人才、村干部等关键性人才倾斜。[5]19-20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于农村生产第一线。

1.打班子牌,实施“群雁高飞”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和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系列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培养壮大乡村产业人才为切入点,创新实施乡村产业人才倍增工程,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能人带动“百千万”工程,形成由村“两委”干部、党员组成的乡村振兴能人带动队伍。一是配强“三支”队伍,聚力乡村人才振兴。从重学习、常培训,促交流、强能力等視角出发,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二是强化培育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选基层党建、“三农”工作、乡村治理、产业培育等内容,分层次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工程”,稳步推进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行动,全面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建好帮扶团队。组建“乡村振兴导师团”,选取治村导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以扛红旗、当先锋创建行动为抓手,抓实“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双培养行动,培养树立一批综合素质优、有发展潜力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2.打电商牌,实施“垣商创业”工程。吸引有眼光、有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重力培育农村创业青年,探索培育一批“田埂青年”项目、“电商精英”人才、农村“经纪达人”,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农村新型经济业态。深化全国电子商务工作,培育新型农民进军电子商务。对乡村振兴各类人才现状、分布等进行梳理、汇总,绘制本地区“人才地图”,建立健全乡土人才、能工巧匠等各类人才培养制度,发挥组织部服务人才职能优势,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满足各类人才在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培育更多“田秀才”“土專家”“乡创客”。

3.打培训牌,实施“素质拓展”工程。加强乡村振兴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与政治能力。以“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农民夜话、屋场会等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民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6]19-20普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懂农业技术、懂农村发展规划、懂综合管理又有很强的政治人格的复合型人才。组建并发挥“科技服务团”指导作用,加强农业高端人才引培,坚持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选派制度,引领广大基层农技工作者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更好地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建设。稳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聚焦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握生产型和生活型两大方向,细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三)从“搭”字上下功夫

搭建干事平台,配齐干事创业队伍。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创业发展厚植沃土,支持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乡创业。

1.搭建“贤能治村”平台。利用村党组织换届的合适时机,按照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标准,拓展村干部来源渠道。重点从现任优秀村干部、本土农民企业家、退居二线科级干部中选拔政治意识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五强”型人才,[6]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队、党建联络员、党员志愿者人才资源优势,建设一支能扎根基层、精干高效的乡村治理服务骨干人才队伍。选树一批优秀村书记典型。注重从村党支部书记中培养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让村干部在职级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享受优惠政策。

2.搭建政策服务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精干力量全覆盖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引进省“三区”人才、省派科技特派员,市、县科技特派员,深入联系点村组,在田间地头提供科技服务和政策宣讲,促进理论和技术“三进”取得实效。制定优惠政策,从项目申报、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乡土人才政策倾斜,如特色农业开发、优先发放小额贷款,鼓励有能力、有热情、讲奉献的乡村创业能手、企业家、技术人才、青年白领回原籍,用其学识专长、财富资金、管理经验,到农村流转土地、租赁农舍,让创业者有信心,让农民得到实惠,让乡村得到可持续发展。

3.搭建本土人才建设平台。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系统谋划。加强农业高端人才引培,坚持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选派制度,引领广大基层农技工作者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打造一批专业服务人才。定期开展“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等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关心优秀实用乡土人才的快速成长,积极营造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四)在“留”上下功夫

完善保障制度,营造良好人才生态,要让人才在农村留得下、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体制活的地方才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服务好的地方更能让人才落地生根。为了充分发挥各领域人才效能,要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坚持事业留人。着眼农村发展,紧盯现实问题,重点以强化聚焦吸引乡村人才回乡,搭建干事创业舞台,补齐人才“短板”,完善保障措施,留住人才扎根农村。实施“五个一百”人才工程,在提拔重用、交流使用人才上大胆尝试,每年按规定提拔重用引进人才;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推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才队伍“跨界”流动;深入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设立“英才奖”,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的引进人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坚持待遇留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据地在基层,大部队也应该在基层,只有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通畅的上升渠道、持续发展的前景,才能使各类优秀人才留下来有干头,留下来有盼头,留下来有甜头。一是落实待遇保障。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和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瞄准前沿领域、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精准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采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方式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采取“以贡献论英雄”评价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如此实施系列创新举措,切实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内陆“人才高地”提供政策支撑。二是落实福利保障。按照低限运转保障、工资待遇保障、工会活动保障、每年组织健康体检等标准执行到位。实施“三区一带”人才服务工程,落实人才政策,做实服务人才工作,营造“拴心留人”环境。每年足额保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引进人才待遇应发尽发、不落一人;印发招商引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对落地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项目引进人才比照享受安家费、购房补贴和所得税补助;明确引进博士、硕士享受七级职员、八级职员或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经济待遇。

3.坚持情感留人。落实人才“双联”工作机制,省市两级党委要带头联系专家人才,定期开展专家人才走访慰问,关心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行引进人才“绿卡”服务,出台人才服务绿卡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百名引进人才服务绿卡授卡仪式,发放人才服务绿卡,持卡者可享受免费进景区、子女就近入学、医疗优待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专家人才获得感、归属感。注重自治组织完善,引导推荐品行好、威望高的寨佬、劳模和退休老干部等担任村级自治组织负责人,协助解决“难”事和“困”事,实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三、乡村文明,植入乡村文化振兴之根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而且能够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因为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反映,而且承载着乡村居民浓浓的乡愁与乡恋情结,是乡村居民的精神依托所在。乡村文化聚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汇聚智力助农新力量,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传承提升乡土优秀传统文化,[7]推动“溧书房”“读书台”等文化阵地全覆盖,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推进加快文旅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区域建设标杆,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二是坚持以高标准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地区为统领,以市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8]三是坚持以农村改革试点为关键动力。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成提升各类试点经验,提供更多乡村全面振兴的区域性样本。发挥“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小城故事幸福加油站”作用,加快建设志愿服务管理学院,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生活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二)创塑文明之美

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强安置区社区治理是确保“能融入、稳得住”的保障。组织“三和六好”杯、“十星文明户”等文明评比,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建成一批省级文明村镇。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原有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传承断裂,乡村文化氛围和村民的凝聚力急剧下降。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华儿女经过长达百年的探索和奋斗,终于使中国从内忧外患到独立自主,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经过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广大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体,村干部主抓落实,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文化事业的提升。抓好文化广场主阵地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取参与度较高的群众性活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需求,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挖掘传统习俗中的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发展主旋律创新发展,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推进乡村振兴补足村民精神食粮。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重塑新时代农村文化,对于引导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扭转群众缺乏信仰、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现象,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降碳扩绿,注入乡村生态振兴之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红绿”融合的全面小康社会与生态社会主义相互呼应的奋斗,是建设生态宜居、生活美好、生产富足、产业兴旺的乡村新面貌,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天人合一”的乡村综合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奋斗。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奋斗,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谱写“红绿融合”乡村振兴新篇章,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着力创塑生态之美

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进一步恶化,运用法律法规,对违反者实行重惩;下大力气对生态资源环境进行治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都对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制度保障,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市场准入,严格进行生产过程把关,实行全面监督,防止扩大污染;加快科技研发脚步,生产出低碳环保的可替代产品。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落实“河长制”,突出农村河道治理,利用3—5年时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韵风光。

(二)着力创塑宜居之美

“众人拾柴火焰高”。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良好的大美中国很快就会重现在人们眼前。进一步优化村镇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深入实施县道乡村公路大中修升级改造计划,推进省级“四好农村路”达标创建,打造顺畅通达的农村路网体系。

(三)聚力塑造和美之美

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项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9]加快建设涵盖更多交易类型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深化城乡环境“九大整治”提升行动,全力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加快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努力建成更多生态美丽宜居乡村,讓农村环境“经得起细看、耐得住常看”,让阡陌田园“诗意栖居、复返自然”。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医生到乡村去工作,高度关注“一老一幼”等特殊群体,推动如意小食堂、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向乡村覆盖,让生活在乡村的人感受更多的和美与温暖。

五、固本培元,筑牢乡村组织振兴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乡村要振兴,必须强化组织振兴这一根本和保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11]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标杆之地”。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找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准乡村振兴、“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和主攻点,统筹谋划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举措,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抓支部,实施好“桥头堡”锻造工程

1.在工作理念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要具有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化解基层矛盾,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基层群众的矛盾、问题要有规章、有法度,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法治化。

2.在工作机制上,建立村干部容错免责机制。对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构建防错、审错、容错、纠错的全链条,为敢闯敢试者兜底,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还要明确,容错不等于无限度宽容。创新农村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与农村党群沟通模式,围绕基层村、镇中群众最关心的、矛盾最集中的问题,特别是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让基层干部与群众互动协商,共同出謀划策。

3.在工作作风上,持续抓好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坚持“一村一策”,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市直单位帮扶、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派驻工作队“四个一”整顿机制。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目标末端管理,建立健全观摩拉练、擂台比武、督导通报、调度述职等立体式推动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质效。

(二)强治理,实施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程

1.在安置区全面推行农村“互助五兴”(“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和城市“五进小区”(“微改造”、网格化管理、物业管理、党建、文明创建进小区)基层治理模式。

2.以党建引领“三区一带”(文旅康养产业振兴示范区、生态环境创新治理示范区、园区产业集聚富农强市示范区、生态经济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健全优化“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规范运行“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不断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11]

3.将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积极向上争项目,向外招项目,向内理项目,统筹全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独立工矿区、全民健身中心、着力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扎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4.依托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这一契机,以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红色美丽乡村”等试点为载体,加快推动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培强扶优“三农”发展带头人队伍。

5.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提升行动,打造5A级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红色业委会”“红色物管会”“先锋网格”等新模式,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

6.推广“党员代办制”“全科社工”等现代治理模式,完善“百姓议事堂”等基层治理机制,鼓励基层探索村民参与式治理新路径。

7.建立规范高效的基础信息采集机制。加快建立多种主体融合创新的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整合、引领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作用。

(三)筑堡垒,狠抓“党建阵地建设”工程

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信息化,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1.加大建设投入,提升活动阵地标准。坚持“有了阵地,才有活动;有了活动,才有活力;有了活力,才有战斗力”思想,积极实施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计划,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建新建、整理修缮,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确保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水平逐步提升。[12]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将村民服务满意度、服务处理效率、量化工作目标和任务等纳入个人考核指标,通过考核结果激励工作人员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引入线上服务,增强新时代农村阵地便民度。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推广网格化线上服务管理、微信线上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方式,增强便民服务的效率和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二是灵活调配人员,充实党群服务中心工作力量。建议通过吸纳本村在职工作者的“能人”“贤者”和大学生等成为志愿者,不断充实壮大服务人员队伍;探索专职专岗队伍建设,进行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待遇保障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

[参 考 文 献]

[1]  李桂付,张闯,祝宝江.新时代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问题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104-108.

[2]  陈盛伟,冯叶.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20(5):78-86.

[3]  鞠增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9 (7):43-44.

[4]  崔建军,侯平甫,李林.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的创新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22(11):37-38.

[5]  李佳芸.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J].社会主义论坛,2022(3):19-20.

[6]  李凡波.新时期公共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推进[J].理论学习,2013(2):50-55.

[7]  徐海燕.专职化管理锻造“头雁”队伍[J].唯实,2020(10):84-86.

[8]  岑璐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慈溪市乡村文明示范线建设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53.

[9]  李学锋.城乡融合发展与新时代户籍制度改革[J].城市,2018(10):54-60.

[10]  张树礼.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J].北方经济,2022(3):26-28.

[11]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甘肃省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综述一[Z].每日甘肃新闻,2021-10-28.

[12]  王晓云.培强农村党建 助力脱贫攻坚[J].共产党员(河北),2017(14):37-38.

〔责任编辑:刘 阳〕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
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县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定位与效能提升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传统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报道中的优势
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