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想象显个性

2023-06-23 09:0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鉴别力信服智识

范本呈现

智识上的鉴别力(节选)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智识上的鉴别力和良好的行为。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的,何者是可憎的,即是智识上的能鉴别。最令人难受者,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之际,对于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美术的判别问题,中国人评论一个文人时,必拿他的学行和见识分开来讲。

对于历史家尤其应该如此区别。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所说的话或竟是毫无主见与识别的;而在论人和论事时,或者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强记事实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历史上一个指定时代中的事实,我们极易于强记,但分别轻重和是非,则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有恃于一个人的见解力了。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而有了鉴别力则雅韵即会随之而生。

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幼年时代的脏腑效能之不同的运用,切实有关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志向、挑衅心和责任心,或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他简直就是错误的,不必因震于其大名,或震于其高深的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而据我们所知,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智力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必会说出其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别力。他也决不肯盲目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这就是艺术上的鉴别力。他也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它们有着何等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如若那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就是不错的;但如若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则那个作家是错误的,而他自己是对的。这就是智识上的鉴别力。这种智力上的胆力和独立的判断力,无疑是必需一己的内心中先具着一种稚气的、天真的自信心。但一己的内心所能依赖的也只有这一点,所以一个学生一旦放弃他个人判断的权利时,便顿然易于被一切人生的诱惑所动摇了。孔子好像已经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不好,所以他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他必因看见弟子之中这种学而不思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出这种警告。

庄子说得好:“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寻求学识,终不过是像去发现一个新大陆,或如阿纳托尔·法朗士所说:“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我们如用一种坦白的、好奇的、富于冒险性的心胸去维持这个探索精神,则这种寻求行为便永远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了。我们应该舍弃那种规定的、划一的、被动的强记事实方法,而将这种积极的、滋长的个人快乐定为理想目标。寻求智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干。只有如此,教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提炼

高考作文如果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往往能够展现考生的个性色彩。这就要求考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正如林语堂所说:“发乎本心的文学,不过是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一种好奇心。凡是目力明确、不为外物所惑的人,都能时常保持这个好奇心。所以他不必歪曲事实以求景物能视若新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完美地呈现了他对于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将学行、见识、鉴别力等的形成进行推理,展现出新奇的色彩。写议论文时,考生很容易从惯常角度进行推理,但如果进行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推断,作文就会呈现出一定的新奇之处;若再就这一点进行延伸,而不是局限于其表面,那么作文将会更加新颖深刻,也更具有个性色彩。

当然,考生也可以进行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推断,让作文富有实际指导意义。考生在写议论文时,会以古今中外的例子、时下的热点事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但最后都要回到现实,说明论点的现实意义。议论文不能只是说古道今,更要有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正如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谈教育的论文,运用推理想象来论述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又怎样培养的问题。林语堂最后将其观点落到了实际教育中。考生写作也要有回归现实的意识和能力,让作文最后落到生活实际中,体现出实际价值来。

佳作展示

不理解,不强求

◎李 勇

明知被理解的希望渺茫,误解是常态,我们却仍旧想要被理解。前者是我们的认知,而后者则是我们的需求。我们不妨以此为两个视角,探讨所谓“理解”。

我们对“理解一个人很难”的认知既来自于自己很难理解他人的现实情况,也来自于自己常被误解的生活经历。可以说,完全理解一个人,近乎不可能。如果能够完全理解一个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消弭了。在某种程度上,不理解的发生是必然的。但如果只是要理解一个人的部分想法而不得,那可能存在方法上的不当、沟通上的不足和根源上的价值观冲突。但这些只能导向不理解,而不会导向误解,所以产生误解归根结底是因为将不理解的东西强行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相互不兼容而产生错误。

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事物,却忘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加之同理心的缺乏,便将不理解加剧成了误解。伽达默尔在其视域融合理论中提出,沟通的目的在于达成“差异化共识”。所谓“差异化”就代表了包容力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更容易造成误解,甚至曲解。这是因为人们很少能止步于寻求理解,而不寻求认同的。

“理解”是知道你在说什么、做什么,并且认为动因是合理的,这是无法给人以认同感的。见识广博、同理心强的人可以理解很多事物,但達到认同则需要价值观的契合。寻求认同不仅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更有人的惰性在作祟。理解你的知己对你的任何想法都会认可,当然会带给你情绪上的满足。但须知,知己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盲目对外寻求理解的人往往会陷入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境地。

我们在不断对外寻求理解的过程中实则已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认知:我是如何想的?我为何这么想?没人能够完全理解时,我们不免会有叔本华所说的孤独,但发现自己能够理解自己时又会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到这个地步,寻求理解的目的已经不在于获取他人认同,而在于自我审视和拥有敢于面对不理解的勇气。退一步说,不理解不也反映出自我与社会、他人存在差异,继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新境界。

所以说,不理解,不强求!我已然是我。

【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高三年级】

◆点评

作文整体脉络分明,纵横捭阖。作文深入浅出地阐述被误解、不理解的原因所在,思维辩证,言简意明。接着考生就如何精准看待理解进行探索,并阐明寻求理解所具有的价值、目的、意义和作用,深刻透辟。最后呼应标题,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可以看出,考生对理解和误解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推断,从而使作文呈现出新奇的个性色彩。作文能够从认识和需求两方面展开旁征博引的联想,对所论进行由实到虚的推断、延伸,而不是局限于其表面意义,使作文在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富有个性色彩。

【程立海/供稿】

猜你喜欢
鉴别力信服智识
跟踪导练(三)6
精神上的鉴别力
名言趣画
R76-1《非自动衡器》国际建议中鉴别力测试方法的研究与优化*
智识盗马贼
深信服六度入选德勤亚太高科技高成长500强
深信服在香港发布新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