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亚 林斌肖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来到长廊玩耍,突然传来一阵呼喊:“老师,快来啊!”“老师,这里有蜘蛛!”说着,熙熙便拉着教师一起去看他们的新发现。教师走近一看,发现一个小小的蜘蛛网斜挂在长廊的栏杆上,上面有一只很小的蜘蛛,但就是這只小小的蜘蛛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蜘蛛的自然探究活动。儿童对自然万物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在观察动物与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用语言、行动表达着对事物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学习。这种最初的自我发现、自我摸索是儿童自然探究的萌芽,是儿童对未知事物懵懂的初体验,是儿童进入深度学习的契机,教师应当为其搭建支架,让儿童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大班“啊,蜘蛛”的活动,我们对如何支持孩子的自然探究活动有了一些思考。
一、尊重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发现蜘蛛的秘密
对于蜘蛛,孩子们充满了好奇,有的孩子喜欢蜘蛛,有的孩子不喜欢蜘蛛,甚至害怕蜘蛛,他们各自表达着想法。喜欢蜘蛛的孩子说:“蜘蛛会喷绿色的黏液,很酷!”“被蜘蛛咬一口,就会变成超级厉害的蜘蛛侠!”不喜欢蜘蛛的孩子说:“蜘蛛黑黑的,长得很可怕!”“蜘蛛有红色的眼睛,在山洞里会发出红色的光!”“蜘蛛的网不能碰,是有毒的!”
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们对蜘蛛的认识既有停留在想象层面的,也有基于现实观察的,只不过他们对蜘蛛的认知比较零散和模糊。通过“喜欢与不喜欢蜘蛛”的讨论,孩子们对蜘蛛的兴趣更浓了,提出了许多关于蜘蛛的问题,教师也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归纳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蜘蛛长什么样子?蜘蛛的眼睛在哪里?蜘蛛的眼睛会发光吗?蜘蛛有几只脚?第二,蜘蛛喜欢吃什么?蜘蛛吃草吗?蜘蛛喜欢吃肉吗?第三,蜘蛛为什么会织网?蜘蛛为什么会吐丝?蜘蛛的丝是从哪里来的?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熙熙说可以在手机上搜索查询,安安觉得可以询问教师,昊昊表示书上有答案。于是,孩子们成立了调查小组,分成了三个小组展开调查。一组去家里询问爸爸妈妈并收集网络资料,一组去绿豆小书苑寻找相关绘本,一组去请教教师,最后各小组在班级里就调查结果进行了交流分享。教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绘本资料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调查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蜘蛛的身体包括眼睛、头胸部、腹部、螯肢、触肢、腿等部位,腹部有纺丝器,会分泌出黏液,织成的蜘蛛网能粘住小虫,是蜘蛛抓捕食物的秘密武器。可见,孩子们已经对蜘蛛建立了基本的认知。
儿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游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在孩子们发现蜘蛛后,如果教师放之任之,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此结束,因此教师的敏感性很重要。教师要及时捕捉当下的教育契机,给予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让蜘蛛的话题能得以继续。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表达,教师要仔细辨别信息。在“喜欢与不喜欢蜘蛛”的这一场对话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蜘蛛的认识比较零散和模糊,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及时搭建了三个支架:问题梳理、资料收集、认知归纳。在问题梳理方面,教师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梳理为蜘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特殊技能三个方面,以便孩子收集资料。在资料收集方面,教师通过让孩子分组调查,感知资料收集的多种形式,将信息收集作为孩子学习的一种途径。在认知归纳方面,教师通过组织孩子交流分享,让孩子对蜘蛛有初步的认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向导的角色,旨在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是对孩子情感的共鸣与尊重。
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寻找蜘蛛的家
随着孩子们对蜘蛛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对蜘蛛的疑惑也越来越多。除了长廊,哪里还会有蜘蛛呢?蜘蛛的家在哪里呢?蜘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呢?辰辰认为,“蜘蛛喜欢住在黑黑的地方”。昕昕认为,“蜘蛛喜欢住在山洞里”。于是,孩子们打算在幼儿园展开一次寻找蜘蛛大行动,他们在户外的木屋里、草地里、滑滑梯下面到处搜寻,试图找到蜘蛛的家,但最终还是空手而归。这时,齐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许蜘蛛跟青蛙一样需要冬眠吧!”
蜘蛛到底需不需要冬眠呢?孩子们感到疑惑。这时,有个孩子表示,他昨天在家里看到过蜘蛛,妈妈还被吓了一大跳。那么,这说明蜘蛛不需要冬眠吗?孩子们争论不休,于是去问了班级教师。经过调查,大家发现原来蜘蛛是不需要冬眠的。虽然解决了蜘蛛是否需要冬眠的问题,但是蜘蛛喜欢住在哪里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孩子们有点想放弃了,但教师还是继续关注着这个问题,在日常谈话、户外散步时依旧和孩子们谈论着蜘蛛的话题。终于有一天下午,孩子们在幼儿园保健室门后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蜘蛛,这再次验证了蜘蛛不需要冬眠的说法。蜘蛛还有什么秘密呢?孩子们决定回到家里继续寻找蜘蛛的身影。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蜘蛛,并用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诚诚在小区的树叶上发现了蜘蛛,他了解到蜘蛛喜欢待在阴暗、潮湿、有很多蚊子的地方;选选了解到蜘蛛有个小名叫“瘦腿先生”,他在家里的天花板上看到过蜘蛛在织网捕捉小虫子;芝芝发现蜘蛛网是有黏性的,这样才能捕捉到小虫子,还知道大部分蜘蛛是没有毒的,但是有的蜘蛛也是有毒的,我们不要随意去触碰它们……
当孩子提出要在幼儿园寻找蜘蛛时,教师及时给予了支持,但是能否找到蜘蛛有着不确定性,第一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自然教育不仅是指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还包括用更自然、更从容和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促进儿童学习。当孩子们想要放弃探究蜘蛛时,教师却始终关注着这件事,并把对蜘蛛的探究用游戏的方式持续下去,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蜘蛛的爬行方式,在户外游戏时带领孩子们进行“蜘蛛爬行比赛”。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又有了新的感悟:原来蜘蛛发现有响动的时候行动是非常迅速的,我们寻找蜘蛛时要小心,不然它会躲起来的。于是,孩子们决定再次去寻找蜘蛛。在经历过三次寻找后,第四次,孩子们终于在保健室门后找到了小蜘蛛和它的家。这对孩子的探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成功找到蜘蛛这件事再次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及时抓住孩子对蜘蛛秘密的求知欲,设计相关调查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去收集蜘蛛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推进活动的进程。开展自然探究活动比较大的困难在于有很多不确定性,会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也会表现出“三天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持续关注孩子们的兴趣,还通过游戏的方式,如引导孩子们玩“蜘蛛爬行比赛”游戏,让有关蜘蛛的探究活动得以继续开展,这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尊重孩子的发现,支持孩子制作蜘蛛网
在有了新发现后,很多孩子又对蜘蛛网产生了兴趣,纷纷表示想制作蜘蛛网。于是,教师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问:“你们想怎么制作蜘蛛网?”听了教师的提问,孩子们决定先从观察蜘蛛网开始。
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了他们眼里的蜘蛛网,但为什么大家画的蜘蛛网都不一样呢?真正的蜘蛛网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于是,教师找了一些蜘蛛网的图片,带领孩子们再次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安安发现“蜘蛛网有点像是六边形的”,依依发现“蜘蛛网里面每个格子的间隔距离都差不多”,朵朵发现“蜘蛛网是由几种不同的线组成的,中间往外有很多直直的线,还有一圈圈的细线,最外面还有一圈粗粗的线”。在了解了蜘蛛网的特点后,为了方便制作蜘蛛网,孩子们一起画了设计图,他们画的蜘蛛网是由蛛线(锚丝)、线框(框架丝)、竖线(径向丝)、蜘蛛点(中心)、波浪线(捕丝)五个部分组成的。蜘蛛网设计图已经确定了,“用什么材料制作蜘蛛网呢”“怎么固定蜘蛛网的形状呢”,这些问题又摆在了孩子们面前。
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引发孩子们讨论,帮助他们捕捉问题的关键点,并提醒他们可以借鉴其他游戏经验解决问题。孩子们回想起之前玩攀爬网的经验,提出要先用硬硬的物体支撑住线,然后用软软的线绕圈,一层一层地织成蜘蛛网。于是,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第一步,确定制作材料,孩子们开始分组收集材料,蜘蛛点(中心)组收集到了黏土、双面胶、瓶盖、雪花片,竖线(径向丝)组收集到了黏土、树枝、毛线、麻绳、铁丝,线框(框架丝)组收集到了毛线、麻绳、铁丝、树枝,波浪线(捕丝)组收集到了铁丝、毛线、黏土、麻绳,蛛线(锚丝)组收集到了毛线、麻绳、黏土、树枝、铁丝;第二步,确定制作方式,孩子们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以雪花片为中心,将铁丝一端围绕雪花片系上作为竖线(径向丝),同时用铁丝作为最外围的线框(框架丝),中间用麻绳一层一层地由中心向外编织为波浪线(捕丝),最后用铁丝和其他部分进行固定当作蛛线(锚丝)。
在探秘蜘蛛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对蜘蛛的织网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把已有经验灵活地迁移到了实际操作中,学着蜘蛛织网的方法,先确定蜘蛛点(中心),再利用蜘蛛点和线框来固定竖线,接着编织一层一层的波浪线。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固定线框。经过讨论,他们最后选出了三种方式,并且一一进行了尝试,最后通过实验决定用麻绳来固定。在固定住了线框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出了一个超大的蜘蛛网。制作蜘蛛网是基于孩子对蜘蛛网结构的认知,了解了蜘蛛网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知道了并不等于就会了,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遇到一个个问题,在与材料一次次的碰撞中又会有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促进了孩子的探究逐步深入。
四、尊重孩子的想象,鼓励孩子趣玩蜘蛛网
蜘蛛网做好了,但孩子们很快发现自己做的蜘蛛网和真的蜘蛛网有些不一样,他们想尝试做出调整。对于孩子们的这种想法,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孩子们:“我们做的蜘蛛网和真的蜘蛛网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马上讨论开了:“真的蜘蛛网是黏黏的,我们做的这个不黏。”于是,孩子们开始想办法让蜘蛛网变得有黏性。果粒说:“可以用胶水,我们平时粘东西用的都是胶水。”于是,大家一起在蜘蛛网的线上涂上了胶水。中午孩子们再去看蜘蛛网的时候,发现胶水变干了,但蜘蛛网依然没有黏性。还能用什么办法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还能用双面胶,于是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实验。等把线全部包上双面胶后,孩子们说:“这下再也不会变干了!”
为了试试自己做的蜘蛛网是否像真的蜘蛛网一样,孩子们决定把它放置在鸭舍,因为每次去看小鸭子的时候,鸭舍周围总是会有许多小蚊子。于是,孩子们把他们做的蜘蛛网放置在了鸭舍旁边,期待着小蚊子上网。一天过去了,蜘蛛网上一只小蚊子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齐齐猜测也许是冬天到了,天气太冷了,小蚊子都躲起来了,于是孩子们提出把蜘蛛网放到室内暖和一点的地方;细心的依依发现蜘蛛网的网格空隙太大了,小蚊子容易逃走,于是孩子们提出把蜘蛛网的波浪线织密一些,这样空隙可以变得小一点;安安觉得蜘蛛网上没有蚊子喜欢吃的东西它们是不会来的,于是孩子们提出可以在蜘蛛网上放一些蚊子喜欢吃的食物,如糖果,用来吸引它们。
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教师鼓励孩子们再次进行尝试。孩子们对蜘蛛网进行了加密调整,并且在蜘蛛网上增添了小蚊子喜欢吃的食物。趁着双休日,孩子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蜘蛛网,我们把这些蜘蛛网投放在了幼儿园里容易有蚊子和其他昆虫出没的各个角落,这些蜘蛛网也成了一个特殊的景观,孩子们等待着蚊子和其他昆虫上网。
孩子们在自然探究活动中伴随着很多想象与创造,在探究蜘蛛的过程中,孩子们想制作一张能捕捉虫子的蜘蛛网,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教师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真实的蜘蛛网和制作的蜘蛛网之间的差别,延伸出蜘蛛网要具有黏性才能捕捉住虫子,从而使孩子的探究围绕“如何增加蜘蛛网的黏性”逐步深入。同时,为了验证孩子们的制作成果,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把蜘蛛网放到室外继续去实验、反思、调整,以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虽然最后制作完成的蜘蛛网也许并没有那么成功,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放手让孩子在不断试错中思考、验证、反思,从而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五、反思与总结
我们的自然探究活动从发现蜘蛛、寻找蜘蛛的家到探究蜘蛛网的秘密,不断激发着孩子们讨论、探索、反思,促进了孩子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回顾整个活动,我们有一些启发。
1.要用孩子特有的情感去支持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让孩子有序開展自然探究活动可以从很多个角度着手,但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情感,明白特定情境中孩子的当下感受,并与孩子产生共情。初遇蜘蛛时的刹那惊奇、寻找蜘蛛无果时的失落、制作完成蜘蛛网后产生的成就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并予以不同的回应。在孩子发现蜘蛛的时候,教师既要觉察到孩子用语言陈述的内容,也要觉察到孩子用非语言传递的信息。例如,孩子当时高亢的声调、惊讶的表情,甚至是手舞足蹈的样子,都表达出了他们对蜘蛛的好奇以及想进一步探究蜘蛛的需求。带着这样的发现,教师需要进一步接纳孩子对蜘蛛“千奇百怪”的认知,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在充分接纳中,用语言与行动传递给孩子明确的信息“你们的发现被我看见了”“老师也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探究蜘蛛”。
2.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究
孩子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探究空间。在关于蜘蛛的自然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在探索、交流过程中无不展现着自己是活动的主人,自主讲述着自己的发现,自主设计制作蜘蛛网的方案,自主选择探究的材料,自主验证成果。在实践中,孩子们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哪怕在寻找蜘蛛的家、捕捉虫子的过程中遭遇多次失败,他们依旧乐此不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教师一直用游戏的方式去支持孩子探究,在这场关于蜘蛛的探究中伴随着“蜘蛛爬行比赛”“制作蜘蛛网”等各种活动,将孩子的体验和探究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3.要用孩子熟悉的资源去拓展他们的认知经验
关于蜘蛛的自然探究活动虽然发生在幼儿园,但是孩子的学习场域绝不仅限于此。在面对困难时,教师鼓励孩子将问题带回家继续探究,让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探究。在关于蜘蛛的调查活动中,家长对于蜘蛛的认知为孩子的探究活动作了很好的补充,家长也和孩子一起探讨制作蜘蛛网的方法,丰富孩子的前期经验。教师除了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活动,也应该给家长创新、设计活动的机会。例如,爸爸们和孩子们主动玩起了“蜘蛛爬行比赛”“蜘蛛运球”等游戏,妈妈们则给孩子们讲述有关蜘蛛的绘本,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蜘蛛一家的游戏。这些活动都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探究的一部分,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条学习的通道,并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孩子自发的自然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尊重孩子的情感、意见等基础上,通过适当鼓励、巧妙介入、拓展经验等方式促进孩子的学习与探究。长廊上的一只小蜘蛛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蜘蛛,而且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好奇与探究的种子,推动着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