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抗疫公益广告设计研究

2023-06-22 18:01陈明祎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广告设计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公益广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抗疫公益广告的主题、需求特征、媒介形态角度进行分析,并总结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抗疫公益广告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公益广告;常态化;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D632.9;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4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时之间,抗击疫情成为所有人关注的话题。为了提高百姓对防疫的重视度,普及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公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疫情,相关部门、媒体推出了各式公益广告。在这个特殊时期,公益广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防控措施发生变化,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清零,而是小规模暴发、反复发作,因此疫情防控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基于此,公益广告的热度只增不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公益广告(下文简称“抗疫公益广告”)在意义日渐彰显之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抗疫公益广告主题分类

以内容中的设计主体为划分依据,可将广告分为普通民众、舆论领袖、相关职业、城市几类。其中舆论领袖类重在输出权威性建议供民众参考,相关职业类和城市类重在情感诉求,以此增强抗疫信心。而数量最多、与抗疫关系最直接的广告以普通民众为主体,这一类广告可依据目的细分为知识科普、生活习惯引导、心理健康三类。很多公益广告是成系列或多主题的,因此每种主题之间并不冲突,可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1.1 普通民众

1.1.1 知识科普

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公共事件发生突然,波及面广,难以预测。除了需要各项政策、法规保驾护航外,公益广告在信息传播、宣传科普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解读》等,有较强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传播这类公益广告时,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避免误传漏传,可与舆论领袖类公益广告相结合,在保障知识输出的同时,增强媒体的权威性。

1.1.2 生活习惯引导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洗手、用餐、出行等生活细节都要格外注意。生活习惯引导公益广告从衣食住行出发,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合理生活习惯作出指导,包括居家隔离、用餐习惯和个人防护等,形成了全民防疫的氛围。例如,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防疫指南》展示了各类公共场所的科学防护;中央电视台的《科学防疫情、健康你我他》科普了有效的洗手方法、防护方法等。

1.1.3 心理健康关怀

在疫情防控逐步常态化的当下,公众开始适应目前的生活状况,但是疫情仍会不时出现,人们也逐渐产生了疲劳和逆反心理。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或心理状态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被抛弃感和被隔离感。

疫情不只带来了整体经济的滑坡和疲软,还有人们心理上的被剥夺感和对经济状况的焦虑[1]。这一现象会在后期加重,因此将来需要着重关注这一主题公益广告,针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民众削弱因疫情应激性事件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1.2 舆论领袖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至解封这一期间,大众对疫情还不了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此时,大众最需要统一、明确、权威的信息,因此舆论领袖类公益广告备受青睐。在现代传播话语里,能够影响人对信息的接收、判断及自我观点形成的关键节点被称为“关键意见领袖”(KOL)。互联网兴起之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舆论领袖[2]。

例如,钟南山院士的专业建议更受信任,更能有效传递。这类公益广告具有信服力和统一性,有着旗帜性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众对新冠肺炎的了解程度加深,在“小V”崛起和泛众化传播下,更多声音出现,此時主流媒体须加大传播力度,发挥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

1.3 相关职业

疫情防控期间,有许多人仍坚守岗位,承担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尤其是医护人员、警务人员,以及外卖员、快递员、基层工作人员等仍奋战在一线,这一主题的公益广告旨在表达对相关职业的赞美和敬仰,主要采用感性诉求的方式,彰显这类人员的辛劳付出,以达到共情。例如,“致敬最美逆行者”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宣传语之一,以鼓励民众积极响应号召、配合安排,增强民众凝聚力。

1.4 城市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人们对病毒还不甚了解,疫情蔓延到其他城市以后,出现了一些地域歧视性言论。此时武汉封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各种地域支援的公益广告大放异彩。例如,微博网友“陈小桃momo”创作的漫画《热干面加油》(见图1),用特色美食隐喻相应的地区,正向宣传了地域之间的援助关系。

武汉解封后,在长江进行了25千米的灯光秀表演,“沪你周全”“同舟共冀”“湘亲湘爱”等字样展现了对支援武汉的其他省份的感谢。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疫情不再集中于某地,而是“四处开花”,城市主体类公益广告的热度逐步下降,但其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2 抗疫公益广告的需求特征

2.1 突发性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比较突然,对相应主题的公益广告的需求也具有突发性特征。公共事件突发初期,民众情绪最不稳定,对相应事件的了解程度最低,疑虑最多。因此,此时的重点在于及时了解公众的痛点需求,优先回应最急迫的问题,然后陆续开展工作。

2.2 社会性

公益广告从诞生之时,就始终与社会紧密相连。从性质上说,公益广告是公众服务类广告;从内容上说,公益广告是社会性题材广告;从目标上说,公益广告是宣传教育类广告,它是面向公众的信息传播方式[3]。因此,抗疫公益广告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鲜明的立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正确引导民众。

2.3 实时性

武汉解封至今,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依然会从外国、外地回流并迁延较长时间,同时疫苗情况、各地政策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这对公益广告提出了实时性要求。

2.4 准确性

自媒体和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正面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夹杂着谣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比SARS期间更多,混杂在网络上难以分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面向公众的公益广告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准确传播信息,让“不信谣不传谣”不只是一句口号,要将保障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落到实处。

3 抗疫公益广告的功能特征

3.1 观念性

公益广告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这是它自身的功能特性。疫情下的公益广告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以及更深层次的对国家、社会的信任,其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3.2 导向性

公益广告的导向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因为其采用的说服性原则具有一种“软”性力量,能对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疫情防控背景下,新闻媒体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新闻讲求客观性原则,不适合加入引导性的元素,此时公益广告堪当重任。

3.3 社交性

公益广告具有的社会性特征使其社交功能比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强、更有效。抗疫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中都有社交化的影子,如多个征集比赛和活动、社交平台的讨论话题,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二次传播、现象级传播效果。

4 抗疫公益广告的媒介形态

公益广告的媒介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一是平面公益广告,二是广播公益广告,三是电视公益广告,四是户外公益广告,五是网络公益广告,六是车体公益广告,七是环境媒体公益广告。由于公益广告缺乏商业利益的驱动,比较节约成本,平面广告与网络广告制作和传播成本较低,更易成为公益广告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流媒体起到了主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户外广告和网络广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类“土”味标语条幅和广播,“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病”,制作成本低、即时性强、传播范围广,对公众来说也易于理解记忆,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许多讨论,适宜在城镇农村的大街小巷招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融媒体助力公益广告传播更加立体化。如《大众日报》发布的图文报道、H5、短视频等,全网点击量已超4亿次[4]。立体化传播载体的互动性使受众从受者变为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公益广告要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媒体,采用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的方式,不断探索轻松有趣的表现形式。

5 抗疫公益广告现状

5.1 地域文化元素增添广告魅力

在乡村城镇,有各类地域方言广播、横幅标语,还有社区工作者创作顺口溜、快板宣传疫情防控;在网络平台上,个人和组织创作着各类乡土气息浓重的短视频。这些公益广告在视听上都采用了鲜明的地域元素,增强了广告与地方受众的情感贴近性。

以各地区村支书的“硬核”大喇叭为例,“为啥出门不戴口罩?就你脸白,就你脸香,就你脸抹了护手霜”“别把无知当无所谓,快回家窝到”等,温馨有趣、易于接受。俄罗斯防疫广告《抱歉了,弗拉基米尔,今年没有Party了》(见图2),三个系列视频饱含俄罗斯民族文化元素,同时紧扣居家隔离防疫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要挖掘文化元素,还要注重公益广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语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比如网友自制短视频,趣味讲述隔离期间自娱自乐的生活,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态度。然而目前的抗疫公益广告更多停留在方言解说的层次,传播上依赖自媒体,主流媒体大多从宏大视角出发,还需要深层次的文化提炼。

5.2 泛众化传播推波助澜

各类社交平台的创作门槛低、阅览便捷,许多个人制作的公益广告出现,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它的独特优势在于增进了个人与公益概念传播这一过程的互动,内容更接地气[5],有助于减少偏见,提高社会文化的宽容度。

但同時,在“圈层文化”之下,网络谣言对舆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圈层”之中,部分人容易误认为自身的观点和逻辑是社会一致认同的,难以理解其他观点,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异类传播也无法接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技术赋能公益广告传播媒介时,要从受众角度出发,增加公益广告的正向输出。

5.3 内容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各平台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领导下举办了“共同战‘疫”视频宣传活动,相关视频都有着较大的播放量[6]。在各类传播方式和新媒体平台的加持下,抗疫公益广告和活动的浏览量直线上升。虽然其数量非常可观,但其中高质量作品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构思与制作,一方面,许多广告构思流于表面,未挖掘原因,情感诉求和文化元素的使用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水平有限,画面较为粗糙,艺术审美价值有待提升。

5.4 技术使用仍须发掘

作为疫情暴发以来首场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例如,创可贴样式的可穿戴智能体温计,可监测和预警7项指数[7]。但回到市民生活,技术的使用并不充分。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专业领域的特殊设备,都等待着新兴科技的应用。

同理,户外媒体、网络媒体、环境媒体中的抗疫公益广告,不仅缺乏高质量内容,还少有结合VR技术、智能设备等的案例,国内抗疫公益广告在智能化、场景化上稍显不足。

6 抗疫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6.1 针对性内容精准投放

疫情防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抗疫公益广告应该关注受众最迫切的需求,注重精准投放。例如,在疫情初期要普及防护知识,注重数据公开透明,而在疫情恢复期要关注那些因疫情蒙受重大损失的人群,关注重建工作。这不仅需要有效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描绘用户画像,以精准投放,还要注意信息的优先层级,保证重要信息传达的完整性、易读性和重要性。同时,关注不同地区人民的喜好,以东方美学元素和地域创意元素为辅助,使枯燥的数据、信息易于理解、接受。

6.2 整合媒介资源实现协同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新媒体平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可进行跨平台传播,采用“公益+电商”“公益+游戏”“公益+社交”等模式[8]。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虽然受到了挤压,但仍保持着较高的内容质量和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应以传统媒体的硬实力为基础,用新媒体的传播覆盖力加持,强强联合,实现多渠道信息投放。

除了结合新媒体之外,传统媒体还可联合企业、组织、舆论领袖,同时民众的协同式公益广告传播模式也掀起了热潮。例如,丁真爆红之后与各四川媒体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甘孜旅游业的发展,也让理塘成为许多人的向往之地。每个渠道各有优势和短板,整合各媒介资源协同传播,将大大拓宽公益广告的边界,消解传统公益广告传播中的“一次性传播”现象。

6.3 公益与商业适度联合

虽然单纯为了公益而做的公益广告保持了其纯粹性,但难以维持;而被商业利益裹挟的公益广告,借公益之名为品牌宣传造势,使其议题应具备的严肃性被削弱。因此,需要把握好商业与公益之间的度。

公益广告本身需要严肃叙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科普知识、情况通报、心理疏导等不可被娱乐化,更不能将社会痛点、人民伤处作为卖点。这需要公益广告的内容和传播保持公益性,一方面,内容上须保持纯粹的公益目的,面向广泛大众,品牌仅为挂名或赞助,不可有推销倾向;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模式与公益广告也需要保持平衡,碎片化易削弱公益广告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不完整的传播易造成谣言和错误引导。适度的公益与商业联合将助力公益广告发展,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双赢。

6.4 技术赋能增强参与感

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今天,有多种技术手段可赋能公益广告。首先在投放上,可利用大数据精准描绘用户画像,以达到有效传播。其次,在创意表达形式上,可结合AR、VR等新兴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场景”,增强用户的参与感。网络媒介和社交平台将快速发展,公益广告应审时度势,在各平台主动创造话题,引起公众的讨论和关注。由此,公益广告不仅能够增强用户的体验感,而且可以解决短期效应问题。公众观念的改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引导,技术注入能激发大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进而内化公益理念。

7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公益广告既面临机会,又存在挑战。公益广告的合理应用对推动疫情防控、沟通民众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平台、多主体的联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变革,都将推动公益广告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社会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创意的阶段性研究:以“抗击新冠肺炎”公益广告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0(2):38-43.

[2] 陈福集,陈婷.舆情突发事件演化探析:基于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15(2):23-28.

[3] 杨琳,李亦宁.公益广告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3-15.

[4] 大众日报:疫情面前,牢牢扛起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

0209/c40606-31577706.html,2020-02-09.

[5] 史佳慧,周全明.疫情期间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知识,2021(5):53-56.

[6] 本报记者 牛梦笛,本报通讯员 游欢.网络视听节目编织抗“疫”之网[N].光明日报,2020-02-12(015).

[7] 晓新,刘海.揭秘北京冬奥会上的“黑科技”[J].中国设备工程,2022(5):3-4.

[8] 郝雨,李夕冉.智媒时代公益广告传播方式路径再创新[J].中国编辑,2019(8):41-44.

作者简介:陈明祎(1998—),女,天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猜你喜欢
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广告设计
基于视觉传达艺术的地铁站广告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设计
装置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