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7年来,我国文化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其主要聚焦汉字、诗词、戏曲、收藏、成语等文化元素,以构造中国本土化电视文化节目为目的,以塑造中华民族形象为核心。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相结合的文化节目探索与研究模式逐渐形成“文化节目热”,其以青少年为主要传播对象,这对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促进作用。文章运用CiteSpace(引文空间)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中新闻与传媒领域相关的4809篇期刊论文为研究范本,对我国2012—2022年文化类节目的相关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文化类节目主要聚焦文化传承、电视节目案例分析、传播现象等传播议題。梳理文化类节目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发现文化类节目产业的学术图景与发展脉络,为文化类节目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科学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5
近年来,凭借精良的舞台设计、叙事创作与传播技巧,文化类节目充分展示了新青年文化元素,学者对文化节目展现出来的多元化传播技巧、青年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等层面进行研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揭示我国文化类节目研究的客观现状,并提供预测性的经验参考。
1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借助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主题“文化节目”,并作中文同义扩展,该检索路径涵盖了文化类节目、电视文化节目等目标主题文献,共检索到4809篇有效文献(去除会议、报纸、图书、专利等文献),其中新闻与传媒领域4666篇,硕士论文541篇,博士论文3篇。运用CiteSpace对2012—2022年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共获得3959篇文献,并绘制出高频关键网络聚类图、热点时区图、关键词突现等可视化图谱。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译为“引文空间”,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教授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款分析可视共引网络的Java应用软件[1]。本文使用CiteSpace 5.8.R2版本,根据系统内的统计计算规则,将文献标题、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和文献关键词等抽象结构转化为可视化图谱,图像节点大小代表研究对象频次,节点间的连线代表研究对象关系的强度,二者互相融合,构成知识图谱,并说明文献间被引、合作与共现等关系。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到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了这一研究领域主题演化脉络及态势演进方向,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节目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
2 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图1反映了文化类节目近10年的年度发文分布情况。自2012年开始,文化节目研究逐渐增多,在2018年达到顶峰,表明这一时期文化节目这一主题引发了学者的广泛关注。2017年,《广电周刊》先后推出了16期《传统文化节目品鉴》,自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内容与娱乐性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在此背景下,2018年文化节目发文量较2016年增长了2.08倍。虽然2018年后,文化节目研究文献数量呈减少态势,但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文化节目研究必然进一步得到发展。
2.2 发文机构分析
文化节目研究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见图2)显示,共407个节点,52个连接点,网络密度0.0006,这初步说明,在文化节目研究领域,现有发文单位缺乏交流与协作。同时,数据显示,中国传媒大学发文数量达70篇,其他如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山西传媒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河南广播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7个机构发文数量均在20篇及以上,这表明以上机构在文化类节目研究方面的学术能力及影响力较大。
2.3 发文作者分析
文化节目研究发文作者可视化图谱(见图3)显示,共475个节点,120个连接点,网络密度0.0011,初步说明在文化节目的研究范畴内,部分学者存在少量合作关系,总体而言,尚未形成合作式的研究网络。从具体图谱看,发文量为4篇或更多者共20人,而发文数量在7篇以上的作者及合作机构有6个,分别为本刊编辑部(为笔者署名)、张步中、张琦、彭翠、杨翥鹏、梁春竹。但也可以看出,文化节目研究的合作作者中部分为两人合作、三人合作,但三人合作发文数量达到3篇及以上的仅有张乐鹏、李鹏、张勇团队。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笔者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系数等指标的分析与统计,绘制出了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以及关键词共现频次表(见表1),从而直观了解近10年来文化节目研究的热点和主题演进。根据表1呈现的结果,节点中心性在0.1以上,说明此节点是比较重要的[3]。在列表中,去除相似主题,如关键词为“文化类节目”“文化类电视节目”“电视文化节目”的相关文献,有36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但将频数在10以上的高频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说明传统文化、传播文化、河南卫视、文化价值、文化认同、文化内涵等形成了当前文化节目研究的主要论域。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认识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内容,可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基于LLR算法对文化类节目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的报告列于表2。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能够表征聚类结构,按照聚类结果Q=0.8546>0.3,说明聚类结构明显。此外,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S=0.9497>0.5,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而S=0.9497>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4]。从聚类报道来看,传播、文化价值、真人秀、《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新媒体等构成了当前文化类节目研究的基本构架。通常而言,标签的LLR值与聚类的代表性呈正比例关系,即LLR值越大,代表性越明显,如聚类“传播”主要聚焦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媒介技术等方面,聚类“文化类电视节目”主要聚焦电视文化节目、文化传播、正能量等方面。
4 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沿分析
4.1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文化节目研究发文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5)显示了过去10年间文化类节目的研究发展、变化趋势。文化节目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5年,结合发文量与时区图来看,文化类节目的研究由快速发展期逐步衰退。如图所示,此阶段关键节点较多,说明这一时期文化节目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第二阶段是2016—2022年,这一阶段文化類节目研究出现了新一轮的周期性发展,学者们的研究热情高涨,关键节点向文化综艺、传播价值、文化自信、文化记忆、叙事模式等方面延伸。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共现关系的呈现,表明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研究呈现出周期性发展规律。
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研究前沿,能够掌握某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或者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课题,预测今后的研究方向,这对促进文化类节目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CiteSpace中的关键词突现功能,深入剖析文化节目研究前沿热点问题。由关键词突现情况排名(见表3)可知,“《上新了·故宫》”“文化记忆”“文化认同”“传播仪式观”等关键词代表着当前文化类节目的主要研究热点。归纳分析可知,未来文化节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4.2.1 《上新了·故宫》相关内容研究
2019年以“《上新了·故宫》”为关键词的突现强度达到13.8。可见,2018年由故宫博物院等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以“明星参与+情景再现+萌宠+悬疑”的创新模式带动了用户的视觉消费,引发了研究者的文化狂欢。
4.2.2 文化记忆相关内容研究
从2019年开始,文化记忆研究大量涌现,突现强度为6.62。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记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途径。文化记忆具有传递规范与价值、构建身份认同、凝聚群体认同等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传承者》等为代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对维护传统文化记忆、强化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5]。
4.2.3 文化认同相关内容研究
在文化节目研究中,以“文化认同”为研究关键词,其突现强度为6.41。新媒体技术与社交网络等平台的兴起,使文化节目从单向度过渡到双向度,从娱乐化转向多元化,并借助仪式内容进行设定、扩散,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连结,最终实现文化和身份认同[6]。
《上新了·故宫》、文化记忆、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认同等研究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在未来的研究中,文化节目研究的相关主题也将持续得到高校学者的重视。
5 结语
近年来,国内对文化类节目的研究视角逐渐多元,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并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发展规律。本文借助CiteSpace,以中国知网中有关文化类节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文献分析,从研究领域发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分布及关键词等维度,分析研究领域态势演进及主题演化。结合文中的科学知识图谱来看,文化节目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跨学科、跨机构的交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从文化类节目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可见,文化类节目仍是高校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应该围绕节目本身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以有效提高文化节目研究实效。
参考文献:
[1] 孙文沣,邱艳娟,高岩.基于CiteSpace的大数据文献可视化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8(12):25-31.
[2] 刘晓萍.文化传承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策略分析[J].中国电视,2018(11):56-61.
[3] 杨阳,谢逸琪.我国电视剧研究的新时代图景:基于2012—2021年CSSCI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电视,2022(11):6-16.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5] 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85-90.
[6] 曾一果,朱赫.记忆、询唤和文化认同:论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媒介仪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3):92-98.
作者简介:王景(1998—),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