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地区的民歌都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晋南民歌《梦梦》和晋北民歌《想亲亲》就是具有山西地域特点的艺术作品。文章分别介绍《梦梦》和《想亲亲》的内容及演唱特色,并阐述学习地方民歌的注意事项,希望通过对《梦梦》和《想亲亲》的分析,为其他民歌的声乐演唱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点;民歌;演唱特点;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4;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03
0 引言
山西民歌根据地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晋北民歌、晋中民歌、晋南民歌等。虽然同处于山西地区,但由于细分地域的不同,民歌的演唱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如发音咬字、情感处理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就晋南与晋北地区的民歌作比较分析。
1 作品介绍
作为晋南民歌代表作之一的《梦梦》,是完整的四句体结构,通过起、承、转、合描绘了少女渴望爱情的场景,表现出其对独立婚姻的向往。
其一,曲名《梦梦》的第一个“梦”为动词,意为做梦,第二个“梦”为名词,意为梦境,从这一点来看,曲名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二,从整首曲子的歌词来看,其是以一场梦的形式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想亲亲》则是晋北民歌的代表,是山西省河曲县民歌,作品曲调优美、歌词真实、情感真挚,有着极其厚重的乡土意蕴。这首动人的歌曲经过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谭晶的精彩演绎之后,极大地增强了影响力,流传甚广。
这首歌曲描写的是生活在河曲县附近两个相邻穷村里的刘巨仓和李金香的爱情故事。刘巨仓和李金香两人居住较近,家境都相对贫困,相似的处境致使两人互相欣赏,于是以歌为媒,相互表达爱意。后来李金香不顾家人的反对也要嫁给刘巨仓。婚后两人生活贫困,李金香也因患上癌症而离世。刘巨仓通过电视将《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这首描写他们爱情故事的歌曲唱给天下人,后追随李金香而去。他们用多年相恋的真实爱情谱写了现实版的《梁祝》。
这首描写两人真实爱情故事的《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在经过刘巨仓的演唱之后,大受欢迎,得到了广泛的传唱,后人对其进行改编,便出现了如今传遍大江南北的河曲民歌《想亲亲》。无论是从歌词来看还是从旋律来看,《想亲亲》都将男女之间的爱情描绘得十分清澈明朗。
2 旋律与发音分析
山西方言作为黄河流域一支古老的方言,处处展现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虽然晋南方言与晋北方言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的地方,例如叠词的使用。叠词在山西民歌中有不俗的表现,《梦梦》与《想亲亲》中就有叠词的使用,尤其是《想亲亲》,歌词里既有“想亲亲”“灯锅锅”“一对对”等ABB式叠词,又有“花花乱”“颗颗米”“炕炕明”等AAB式叠词。
叠词是汉语里较为普遍的一种词汇现象,通过对字的重复,情感更加真切,与重复前相比,节奏感更强。所以,山西许多地区的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叠词,其不仅被大范围使用,而且具有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功能。
除叠词的使用之外,《想亲亲》中男声演唱的部分还使用了上小三度的装饰音(倚音),使这首民歌从最開始就具有显著的山西韵味[1],这恰好体现了山西方言偏向四声发音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与叠词的使用都是山西方言在构词上的一种独有的形式。
另外,押韵也是晋北河曲民歌在语音形式上的重要标志。查看《想亲亲》的曲谱不难发现,全曲的歌词非常注重押韵,如软、碗、乱、蛋等字的使用,增强了作品整体的节奏感,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梦梦》与《想亲亲》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部作品以二部曲式结构呈现,开头与结尾的旋律一致,中间旋律的速度、节奏有明显的变化,与前后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这首作品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情节直观明了,且使用晋南襄汾方言演唱,使歌曲极具地方色彩。
3 作品演唱处理及特点
3.1 地方戏种对作品的影响
民歌源于民间,大多取材自人们的真实生活,多描写男女爱情故事、讽刺昏庸统治、歌颂劳动人民,也有一部分展示生活场景、传递风俗民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它包含戏曲、民间歌舞、小调、号子、花儿、山曲等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不同地区的民歌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展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征。
《梦梦》主要吸收了晋南剧种的特点,演唱者能进一步了解晋南地区的音乐特点,加深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想亲亲》则更多体现的是晋北地区的音乐特点。二者一个处于山西北部,一个处于山西南部,同时两地的地方戏种和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所以在发音咬字、舞台表演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区别。
在晋南地区,蒲剧和眉户是主要的地方戏种。蒲剧产生于晋南地区的蒲州,因此取名为蒲剧;眉户又被称为“迷糊”,因其曲调优美动听,观众听得入迷,随之陶醉其中的听曲状态而得名。
再加上山西的蒲州与陕西的同州地域相近,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类似,双方文化相互影响,因此,山西眉户的发展也难免受到陕西眉户的影响。同处晋南地区,民歌的旋律曲调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方剧种的影响,呈现出温柔婉转、优雅抒情的特点,同时多为叙事的小调。
在晋北地区,戏种主要为道情戏,道情产生于唐代,最初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其产生与唐代的道教经韵有关,所以又被称为道歌或新经韵。到了宋代,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说唱,也因此开始以道情命名。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晋北地理环境、宗教文化等的影响。
晋北道情戏的特点表现为:一是擅长用一些虚词(哎、咳、呀、那、号等)、重句;二是说唱色彩鲜明,像念又像唱,体现为字重腔轻;三是润腔多用装饰音,如倚音、滑音等。
后来,晋北道情戏在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下丰富了自身的剧目,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从而有了显著的生活气息,发展更加成熟,成为晋北地区独领风骚的地方剧种。
“想要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要从当地的戏曲着手。”由此可知,了解当地的方言特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戏曲等各方面,对展现歌曲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演唱《梦梦》《想亲亲》时,一定要结合晋南与晋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来处理。
3.2 方言对发音咬字的影响
字正腔圆一词体现了声乐演唱中咬字起到的关键作用。要想唱好京剧,一定要了解北京话的发音及北京文化特点,唱豫剧则应遵循河南方言的习惯展现河南特色,而唱好苏州评弹便一定要运用地道的吴侬软语来演唱[2]。由此可知,要想唱好一首民歌,首先需要准确掌握这个地方的方言发声习惯和韵律特征,因为方言关乎地方民歌唱词和音调。
《梦梦》作为晋南襄汾民歌也不例外,它一定是以晋南方言为标准的舞台语言。演唱时一定要用晋南方言来演唱,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歌词中的方言,并对其发音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
如“我”字,此处就不念“wo”而念“ea”,“下”字不念“xia”而念“ha”。最为重要的是“梳”字不念“shu”而念“sou”,“祖”字不念“zu”而念“zou”,从这两个字不难看出,在晋南地区会把“u”读作“ou”。当然,这只是晋南方言的一个小特点,但足以证明语言在歌曲中的重要性,其是区分不同地域民歌的主要因素。运用地道的方言演唱民歌,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韵味,同时让当地人感到亲切,形成视听上的审美共鸣。
同样,演唱《想亲亲》时,当地语言——河曲方言的展现极其重要。河曲方言的主要特点是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唇浊擦音“v”和舌根鼻音“g”。普通话中,以“u”开头的零声母合口呼字,在河曲方言中读为“v”;普通话中零声母的字在河曲民歌中读作“g”。
所以,《想亲亲》中,“亲”不读“qin”而读“qing”,“我”不读“wo”而读“e”,“想”不读“xiang”而读“xiao”,“雀”不读“que”而读“qiao”,“白”不读“bai”而读“bei”,“叫”不读“jiao”而读“jiu”,“小”不读“xiao”而读“xiu”,“鸽”不读“ge”而读“ga”,“满”不读“man”而读“mai”,“稍”不读“shao”而读“shou”,“单”不读“dan”而读“dai”,等等。这些都是河曲方言的特点造成的特殊发音。
另外,河曲方言只有一个鼻音韵尾,并且常有儿化音出现。因此,想要唱好《想亲亲》,不但要掌握晋北方言特点,更要掌握河曲方言特点。
总之,发音咬字是民歌地域特征最直接的体现,演唱民歌若不使用当地的方言,就无法展现这一地区独有的特色,同时民歌的地域性还会被大大削弱,出现“千人一声”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各地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3.3 舞台动作与情感表达
舞台动作是展现一首歌曲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舞台动作可以更好地传递一首曲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演唱者通过舞台动作能将词曲更好地结合起来。晋南民歌在舞台动作上模仿了地方戏曲身段的展现[3],但民歌表演将重心放在演唱上,动作以小幅度为主,点到为止,与地方戏相比更为简洁。
民歌中的舞台动作主要是为演唱而服务,正是这一表演形式的运用,能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进入角色,使演唱者的一舉一动都符合曲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如演唱《梦梦》时,要注意根据歌词通过舞台动作及神态将主人公渴望自由恋爱、向往美好姻缘的状态更好地展现给观众,而不是只追求发音与发声方法。虽然《梦梦》前后两段的旋律一样,但是歌词并不相同,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要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合适的舞台动作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确地展现出来[4]。
《想亲亲》则注重表现第二段的华彩乐段。演唱华彩乐段时,演唱者应当留意神态、情绪的表达,要真实地将思念展现出来,好像自己的歌声可以透过云层,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感同身受般的体验,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整个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表达的情感要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
4 作品演出与再度创作
要想真正将一首曲子成功展示给观众,必须提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欣赏优秀演唱家对这首曲子的演绎并掌握作品主题。演唱一首曲子,前期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如演唱晋南民歌《梦梦》和晋北民歌《想亲亲》前,可以留心一些优秀演唱家演唱这两首曲子时声音、形态、动作等方面的处理,仔细学习与对比,明确不同的演唱家演唱同一作品时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创作背景、地域风俗等方面,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需要演唱的作品,明确以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动作神情等进行演唱,同时要把握歌曲表达的情感,从而进一步达到自己的演唱要求,展现更好的舞台动作,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当然,民歌的处理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演唱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一些有自身特点的方法,但一定不是随意处理,也一定不会脱离原词曲作者的意思,如此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5 结语
山西有较多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可以说是“民歌的海洋”,当地的歌曲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广泛且多样的社会生活。本文从创作背景、故事内容、方言语调等多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晋南民歌《梦梦》与晋北民歌《想亲亲》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总结和完善自我、提高演唱能力、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演唱其他中国民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梦婷.浅析山西民歌《想亲亲》[J].通俗歌曲,2014(2):87.
[2] 李亚峰.方言腔调在山西民歌中的渗透应用[J].戏剧之家,2022(27):106-108.
[3] 宋朗.浅谈三首山西民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艺术:以《想亲亲》《桃花红杏花白》《梦梦》三首歌曲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0.
[4] 杨丽琨.山西晋南民歌演唱风格探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
作者简介:白倩(1997—),女,山西忻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