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藏节的仪式过程

2023-06-22 14:16方锐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摘要:鼓藏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东南地区苗族社会中最隆重、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文章在以往鼓藏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一个苗族村寨为具体对象,翔实记录鼓藏节仪式过程。鼓藏节仪式主要包括起鼓、转鼓、送鼓这三个过程,送鼓仪式后的“吃鼓藏肉”也是鼓藏节仪式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仪式过程中,鼓藏頭扮演重要角色,苗族人对鼓藏头有极高的认同度,仪式在鼓藏头的带领下顺利展开。与此同时,鼓藏节中展现的苗族服饰、饮食、社会结构与禁忌等充分表现了苗族的社会文化结构。鼓藏节仪式有敬神娱人的作用,凸显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敬及苗族人紧密团结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了苗族人之间的认同感,有力维系了苗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也就是说,鼓藏节是体现苗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苗族鼓藏节仪式过程开展田野考察,从历史、经济、服饰、饮食、社会结构等方面全面呈现苗族文化,充分展现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同时,鼓藏节作为联系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鼓藏头、舅家亲属以及祭祖仪式等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藏节仪式过程在维系苗族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鼓藏节;仪式过程;“吃鼓藏”

中图分类号:K892.1;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3

0 引言

“每十三年畜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藏。因其以肉分赠亲友,而以肠脏饷客,故名。”[1]黔东南台江县ND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鼓藏节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埋鼓后的那一年起,到第十一年“开鼓”,第十二年“转鼓”,第十三年“送鼓”,如此十三年一个循环。鼓藏节仪式过程为苗族家族之间、村民之间联络感情提供了重要契机,人们在鼓藏头的带领下有序完成仪式,增强人们之间的情感认同,蕴含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鼓藏头是苗族社会中的重要人物,在ND村,鼓藏头的选举条件一般是家庭人丁兴旺、为人质朴正直、有才识等。另外,鼓藏头还必须为当地最早建寨的家族的成员。因而在ND村,鼓藏头常常由建寨家族成员世袭。同时,“在仪式上,鼓是一件用以敲击的乐器,也是一件象征物,一个象征符号。血缘宗族就是鼓所象征的内容”[2]。鼓在鼓藏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整个节日的仪式过程基本围绕鼓进行。

1 鼓藏节仪式过程:开鼓、转鼓、送鼓

上一次鼓藏节后的第十一年阴历十月,“开鼓”仪式开始。开鼓前,先要由本村的鼓藏头在老鼓场举行开鼓仪式。ND村的鼓场在村子中央的平坦小场地里,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老祖宗早先搬到ND村时就住在这块场地的周围,也就是说,他们是以这块场地为中心向周围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土鼓放在这个位置,鼓声响亮,村寨各处的村民容易听见鼓声。

开鼓的仪式正式开始,先由鼓藏头在老鼓场中央挖一个约67厘米深的土洞,洞口直径约27厘米,洞底直径约40厘米。挖好后,用一块圆形的杉木薄板盖严洞口,然后在洞口的南方和北方各距洞口约133厘米的位置各打上一个木桩(苗语叫“洞飞牛”)。之后,再放置一根薄竹片,横跨洞口,紧紧捆在两个木桩上。接着又在洞口的圆木板上安装一个木钉顶着这根薄竹片,竹片被拉得紧绷绷的。紧接着,鼓藏头在挖好的土鼓边烧香和纸钱、供几条鱼(单数)以及一只公鸭、肉、酒,然后放鞭炮。之后,鼓藏头拿起两个木锤有节奏地敲打盖在土洞上的圆木板,发出“吧啦吧啦铜……吧啦铜……”的鼓声。这时,鼓场上身着绿色长绸袍子的寨老们围着土鼓先向前跳三圈,再向后跳三圈。最后燃放鞭炮,起鼓仪式宣告完成。仪式完成后,老鼓场上的人要向老人们敬酒,而后从鼓藏头家把铜鼓请出来,敲起鼓,吹起芦笙,寨子里成群结队的穿着银饰盛装的男女老少围着铜鼓和芦笙跳了起来。此时,鼓场上礼炮冲天而起,人们沉浸在人声、鼓声、芦笙声交织的欢乐海洋之中。

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加,村子中央的老鼓场已经不能同时容纳那么多人跳鼓了。因此,跳鼓时大家会来到离老鼓场不远的ND村活动室旁的一个操场上,这里更宽敞,可容纳更多的人跳鼓。但即使人口增加了,开鼓仪式和埋鼓仪式仍旧要在老鼓场举行。同时,起鼓仪式一般是由鼓藏头操作,跳鼓一般是3天、5天、7天、9天不等(单数,且不得少于3天,多于9天)。

开鼓即意味着鼓藏节的开始,届时,当地苗族的亲戚朋友会来庆贺。但是在第一年,要求不太严格,亲戚朋友如果忙于其他事务也可以不来。但在第三年,客人都要来,尤其是舅舅家,舅舅在整个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转鼓”在“开鼓”后一年,即第十二年进行,时间同样是阴历的十月。转鼓期间人们可以请亲戚朋友过来一起过节,情况与开鼓大致相同。如果碰上好天气且村里经济宽裕,那么当地人会凑钱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如打篮球、唱飞歌、爬山等。此外,还要把铜鼓请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围着铜鼓四周踩鼓。踩鼓和开鼓的天数一样,为3天、5天、7天、9天不等,不少于3天且不多于9天。

第十三年的阴历六月六,村寨举行送鼓(又称埋鼓)仪式。埋鼓仪式也是在老鼓场由鼓藏头主持。同样,埋鼓之前也要先敬献几条鱼(数量为单数)以及一只公鸭、肉、酒等祭品,然后将盖土洞的那块圆形杉木板保存在鼓藏头家。接下来大家就到操场上跳鼓以欢度节日了。跳的天数与上述相同。

2 “吃鼓藏”

“吃鼓藏”是送鼓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送鼓那年的阴历十月,人们依据苗历择选一个好日子“吃鼓藏”。吃鼓藏准备的猪的数量视自家亲戚的多少而定,如果亲戚多,就要多准备一些猪肉,甚至得提前一年或者半年开始喂猪。但是也有家境不错的人家会选择在临近鼓藏节时直接购买猪肉。如果亲戚少,大可不必为之太过焦心,届时杀一两头猪即可。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纸钱、香烛、酒菜等用于祭祀祖先。女主人还得打扫好房前屋后,准备好锅碗瓢盆、棉被、桌椅等,以迎接客人的到来。

吃鼓藏前一天客人就会陆续到来。一大早,主人家便已起床,准备好米饭和酒菜,以招待客人。村里的寨老和村长也会向全村人宣布村规民约及简单的防火知识。比如“不许在柴垛堆上放鞭炮;不许在节日期间斗殴;不许借酒闹事;不许怠慢远道而来的客人;注意节日期间用火,节日期间人多混杂,杜绝偷鸡摸狗、偷牛盗马……若有类似情况发生,不论偷盗者为主客,责任都归主人家,一律按村规民约论处”等。

随着主人把酒菜备好,客人也陆续进寨。一整天,村里随处可见挑着礼品赶来的亲戚朋友。他们一般会带数斤酒、一只公鸭子、一篮子蒸熟的糯米饭(也可用生糯米代替)、鱼(一般为3条、5条、7条、9条、11条或者13条不等,只能是单数,不少于3条且不多于13条,以前要用绳子穿过鱼的下颚并挂在扁担的一头挑着来,但现在人们觉得麻烦并且考虑到鱼死后不鲜等,便直接用桶将鱼装过来)、鞭炮等礼品前来。对ND苗族人来说,鞭炮的数量越多越好,大家认为客人携带的鞭炮多,放的时间长,就意味着自家有贤达的亲戚,他们就感觉越高兴、越有面子。因而,从客人进寨起,整个寨子里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客人来的这一天,主人家要用亲戚朋友带来的食物招待客人,包括客人带来的所有的鱼、鸭和糯米饭等。一整天,大家不分主客,一起杀鱼、杀鸭、煮饭等。按ND苗族人的说法,这一天是“闹多干邦”,即“吃客人们带来的”。把鱼、鸭等煮熟以后,也临近晚上了。

人们吃饭之前,要祭祀祖先。首先,主人家舀上自家的丁点米饭、酒菜,由家里的男主人在火塘前敬香、烧纸;然后,摆出3个碗碟,并在里面倒少许的酒;最后,还要把桌子上摆的酒、菜以及客人们带来的糯米、酒等各放一小点在碗里,念些主客平安、万事如意之类的话后将碗里的这些祭品倒在火塘前;随后到神龛前敬列祖列宗,所念内容与火塘前的一样;最后还要到门口敬外戚家的祖先及护佑平安顺利的诸多鬼神。接着大家才开始吃饭。席间,大家相互饮酒作乐,不拘小节。但因为第二天还有杀牛、杀猪等重要活动,大家担心喝多了会误事,所以也都浅尝辄止。

到了吃鼓藏这一天,要杀猪来祭祖。据ND村70岁的老人YSF(化名)回忆,以前过鼓藏节要杀水牯牛,但由于杀公水牛费用高,而且影响第二年春耕,因此人们集中商议后决定“以猪替牛”,改杀猪了。现在也偶有个别人家杀牛过鼓藏节,但一般只有家境比较富足的人家才负担得起。可见,当地人的节日消费早已转变为理性消费。

吃鼓藏节当天凌晨三四点,主人家就要开始准备,先杀一只鸡煮熟,大家一起吃完便准备杀猪。杀猪时有一些禁忌用语,要用隐晦的词语代替,如用于杀猪的刀叫“叶子”;“吃饭”叫“扒沙子”;用来盖猪、烧猪毛的稻草叫“棉被”;用稻草盖猪叫“保崩”,即盖被子的意思……大家常用手势或者暗语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鼓藏头杀猪之前,全村人都要静静地等着,只有听到鼓藏头家的杀猪声响起后,大家才陆续开始动手。杀猪时,主人家先把“谷斗”抬出来,倒置在家门口,然后由青壮年将猪抬至“谷斗”上,由主人家的舅舅“动手”。因为猪必须一刀毙命,否则视为不吉利,所以如果舅舅不敢杀或者没有把握一刀将猪捅死,舅舅便要拿出1.2两银子或12(或120)元钱请人替杀,杀完一头猪后,继续杀下一头,要把所有的猪杀完。

杀完猪后,人们用“棉被”(稻草)把猪盖上,回到屋子里吃饭或休息片刻之后再给猪去毛。去毛时,以前会用火烧,现在只是象征性地点燃稻草烧一下,最后用开水将猪毛刮掉。之后,就可以给猪开膛了,其间需以猪乳为中心将猪的腹部割成方块肉,洗净后放进锅里煮。此外,还要将猪心也割下来,冷水下锅煮熟。猪的其他部分,除了前后腿要送给客人外,其余的肉都用来招待客人。待猪乳肉和猪心煮熟,将它们捞出后以猪乳为中心切成坨坨肉,又叫“鼓藏肉”。猪心则切成小片。“鼓藏肉”和猪心各置于两个大盆内。吃“鼓藏肉”之前,主人家要先祭祖,由家里最年长的长辈祭奠,烧纸、敬香,倒一碗酒,盛一碗米饭,夹一块“鼓藏肉”放在地上敬祖先。过后,主人才给宾客倒酒,大家开始围坐在一起吃鼓藏肉。

吃鼓藏的过程中,人们不能随意说话,如果吃不下,就拿在手中,稍后放在桌子上即可,但不能放回原来的盆内或者丢掉,否则会被视为对祖先和对主人不恭。主人劝肉也不许说话,席间不论老少、主客,大家皆食而不语。偶有一两个客人在吃“鼓藏肉”时被油腻呛得呕吐而又不敢做声,或者某个老人突发童心,故意恶作剧劝年轻人多吃鼓藏肉,年轻人又不敢违背,只能我看你,你瞪我,因强忍着不出声而挤眉弄眼,最后随着大家哄堂而笑,“鼓藏肉”也算吃完了,所有的禁忌也随即解除。此后,大家自由交谈、相互取笑逗乐。

吃完“鼓藏肉”,主人家将剩下的“鼓藏肉”撤走,将桌子收拾干净,开始上别的餐食并开始用餐。席间,大家自由畅饮,相互谈论丰收或说些庆贺的吉利话。吃喝一直持续到晚上,客人有事可以在下午离开,但大部分是在13号才离开。“‘抬猪腿是鼓藏节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亲戚的团结、情感的巩固以及亲疏秩序的表达,起着连接姻亲和宗亲的作用。”[3]因而,待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只猪腿。舅舅家以外的客人,前后腿不论,但是舅舅家需送一条带有猪尾巴的后腿。等客人们散尽,鼓藏节就算过完了。

3 结语

鼓藏节是ND村苗族的重要节日,其仪式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当地人在鼓藏头的带领下,依照共同的规范完成仪式,有条不紊地完成整个仪式过程,将村落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利度过这十三年一次的重大节日,充分展示了人们强大的认同感,有效维系了苗族人之间的感情。

与此同时,鼓藏节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苗族社会最核心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ND村的鼓藏节具有明显的循环性和严格的程序性,每十三年才过一次鼓藏节,每次鼓藏节都要在鼓藏头的带领下经历开鼓、转鼓和送鼓的仪式过程,仪式进行过程中穿插着祭祖等活动,存在许多“规矩”与禁忌。通过考察各项仪式,不难看出当地人对祖先的崇敬、对鼓藏头的认同、对民族情感的重视,这些仪式将苗族人紧密团结在一起。此外,鼓藏节具有敬神娱人的功能,节日期间的大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族群联系,成为维系苗族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纽带。总而言之,鼓藏节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体現当地人强大的认同意识,全面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服饰、饮食、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秩序等。

参考文献:

[1] 冯楠.贵州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72.

[2] 杨正文.鼓藏节仪式与苗族社会组织[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9.

[3] 杨丹,庄柳.礼物、耗费与社会延续:黔东南乌寨鼓藏节调查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3):79.

作者简介:方锐(1996—),女,贵州盘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