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至今已积累一定数量规模的样本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一种用特色提升竞争力的打造形式,特色文化是其内核,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需要彰显乡村的文化特色。无锡作为文化富土,底蕴深厚,文章以无锡特色田园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将桌面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归纳出目前特色田园乡村存在乡村风情与氛围的营造不足、文化表达与历史底蕴展现不足和特色文化要素表现生硬等问题。从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与乡村景观特色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将无锡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形式分为特色挖掘型与特色塑造型,并从无锡的本土特色出发,探讨景觀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旨在指导无锡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为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无锡;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文化特色的彰显,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最能体现一个乡村的个性和特点,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一种创建典型,探究如何深入挖掘乡村各类文化,保护及活化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景观环境特色,对营建乡村独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无锡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地区,具有典型性,近年在特色田园乡村创建行动中积极实践,已具有一定的样本规模与质量。
1 特色田园乡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强调建设现代化乡村,发展现代化农业,造就现代化农民,用特色提升竞争力,呈现田园生活意境,彰显乡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在创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行动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发布了建设指导方法与指南,对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大有裨益。然而,实际调研发现,特色田园乡村景观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1 乡村风情与氛围的营造不足
在乡村发展中对农业的规划思考不足,存在简单粗化的统一布局现象,出现了同质化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集体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特色田园乡村”新风格,与呈现百花齐放、姿态各异、形态多元的特色目标相背离。
不少乡村景观的建设偏向都市风格,铺设大面积的草坪,直接增加建筑物、景观设施、团状体积感与雕塑感较强的灌木丛等填充空间,人工痕迹较重,自然野趣感弱,缺少乡村景观氛围与意境呈现。对于具有亲切宜人尺度格局与灵动气韵的无锡乡村,这种更新方式会直接导致乡土特色丧失。
此外常出现统一化的景观更新处理方式,令部分自由生长的乡土景观失去原本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精致,刻板单调,失去多元审美的竞争力。
1.2 文化表达与历史底蕴展现不足
一是缺少对不同景观的分类分段保护。未对承载乡村历史、具有时间流动感的景观风貌进行整体保护与立体式展示,仅呈现一个阶段的片段式状态,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输出不利。
二是环境以功能性打造为主,体验与体悟性不足,聚人气、汇人心、凝村魂的空间在意象性表达方面有一定缺失。多为放置雕塑与文字简介版的展示形式,现状更多是具象式的表现形式。在氛围、新旧形态、材质与色彩等方面的处理不够考究,场景感、精神凝聚性与引领性不强。
三是存在直接将政府相关部门出版的建设指南上的表现形式进行片段式复刻的现象。在在地性转化方面,村庄环境与文化诠释设计融合不足,设计运用较为表层,只是堆砌可见元素,有形而缺神。常见的是设置几个较为简单的景观节点,仅摆放一些美化后的物件,缺少乡村文化特征、人文审美的融入,吸引力不足。
1.3 特色文化要素表现生硬
实地调研对比发现,乡村建设会集中选用批量生产的稻草人、草垛等产品,其造型、颜色与形式一模一样。虽然批量购买在呈现改造效果方面具有高性价比、便捷、高效的优势,但是雷同的形式对乡土创意表现与特色性的打造十分不利。
另外,乡村中存在大量拟物小品,表达较为直白,如道路的两侧与转角直接摆放一些具象的水果、家禽家畜类景观小品。这一方面会造成空间浪费,变成纯静态布景,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缺少用心经营,审美价值不高。
2 无锡的特色
2.1 文化特色
无锡灵动,具有水文化特色,处于长江南岸、太湖北岸,古运河穿城而过,坐拥天下第二泉,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吴文化底蕴深厚,承袭着礼让与开拓创新的吴文化精神与“尊贤尚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崇文重教,以耕读传家,家风醇厚严谨,人才辈出,奠定了传统村落浓厚的人学气息。学术上尊崇理学思想,讲求经世致用。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无锡工商业文化浓郁,留有布码头、粮仓、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遗址。此外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纪念性场所,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紫砂陶瓷、锡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惟精惟新,人巧天工”的美誉[3]54。无锡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生活闲适,怡然自得。
2.2 产业特色
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商品性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出口特征,建立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城镇化发展较早,经历了“苏南模式”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较高,乡镇工业及乡村多种经营形式蓬勃发展。以“贸工农”推动乡村产业结构改革,带动乡村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改革,一些村庄已经形成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劳动耕作不再是农民谋生的唯一途径,当地较多村民不直接参与土地生产利用,乡村居住型村民占有很大比例。城镇化较早的江南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度高。以无锡为例,这些乡村具有较好的交通、经济、环境等基础,存在大量返乡兼业、城乡双栖人口[4]。因此当前无锡乡村对接待、旅游与居住等方面的服务性需求更大,更强调对外展示,更需要关注特色化的亮点打造。
2.3 乡村景观特色
无锡位于江南腹地,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其丰富的生态景观,又因地理位置优越,传统的农耕桑蚕文明发达,是鱼米之乡。乡村营建依山傍水,乡村空间与自然嵌合为一体,主要呈现带状、团状、枝状这三种形态特征,空间肌理灵动。水网特色明显,桥梁众多,农房与农田水系有机布局,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景观风貌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无锡以水为脉,拥有独具特色的湖荡景观与圩区景观。水乡风貌显著,村民多临水而居,滨水空间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乡野风貌明显,建筑与草木相互掩映,天际线富有韵律感;人居环境整洁干净,建筑风格较为素雅。
3 无锡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形式
特色田园乡村通过塑造特色风貌,彰显特色文化。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形式可分为两类:特色挖掘型与特色塑造型。特色挖掘型乡村原始地理风貌独具特色、历史与文化底色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特色性与识别性;特色塑造型乡村原生特色基础较为薄弱,须引入新的概念,进行整体环境营造,制造亮点吸引力。
3.1 特色挖掘型
3.1.1 发掘自然地理优势
这类乡村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优势。如拥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山水蜜桃的阳山镇,整体打造桃乡文化主题;洛社镇万马村朝南巷邻水荡生态环境优越,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蚕渔弄文化;鹅湖镇鹅湖村依托南青荡的地理位置优势,整体打造渔文化主题;山联村基于顾山的自然风景,重点挖掘生态乡村人文资源。此外,油车巷、黄家村、焦言村、北古庄村等基于农业种植优势,重点打造稻田文化。
3.1.2 溯源宗族文化
这类乡村拥有一定的传统宗族人伦底蕴。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宗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血缘关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前寺舍村、周家堂村、朝南巷村对村史族谱进行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切入点,以建设宗祠、牌坊等物质载体为纽带,重塑宗族文化力量,并链接乡贤文化,重振家风乡风文明,共建德治乡村。其中,前寺舍村、周家堂村均选取先祖周敦颐人格品质特征与莲的意象进行生发,向传统美德与精神文化致敬,并赋予村落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
3.1.3 焕活名人遗迹文化
这类乡村走出过重要人物,发生过重要事件。名人遗迹文化包含名人故居、名人活动遗址及相关的纪念性、文物性建筑。例如,葑庄保留国学大师题字牌楼,将百年牌楼建设成为乡村特色重要宣传点。周家阁作为明末东林党首顾宪成的故里,打造书院文化互动圈。七房桥村充分利用钱穆钱伟长故居、怀海义庄、钱氏“一门六院士”的名片,建设院士公园,打造独特的学风文化、院士文化。严家桥村利用唐苑、无锡地区的老革命根据地等,将工商文化、红色文化和人文特色充分融合。
3.1.4 融会演绎传统文化
这类村庄具有一定的传统人文底蕴。如前寺舍对理学文化再演绎,存续耕读文化;严家桥复兴锡剧文化;沈家巷、庄里基于中医药材的种植,将中医药学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油车巷通过建设体验工坊等传承发扬民间工艺;蒋巷社区南冯针对现代生活需求,构建老年文化活动与青少年价值导向机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
3.1.5 复兴特色民俗文化
这类村庄拥有特色民俗文化。例如,朝南巷的赤湖庙会文化,油车巷的戏苑、武苑民间艺术苑文化形式,以及柴泉苑的舞蹈、鼓锣舞狮、民乐与特色美食酿酒文化等。
3.2 特色塑造型
3.2.1 与周边形成族群化的文化联动
一类是做强自身,形成辐射力,以吸引新文化加入。如山联村起步早、基础好,以点串线带面构建多村(组)联动发展的协同圈,并将山联模式推广全国,从而吸引大批艺术家入驻,形成新文化氛围。
另一类是加入周边强势文化圈,借力发展做衔接配套。如柴泉苑衔接灵山景区的佛学文化,顺应片区的文化氛围,在村中打造禅意文化,借助周边大型文旅景区特色文化,从外部导入新的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自身增添了文化特色。
3.2.2 从现代生活社会文化中提取亮点
这类村庄关注现代生活与新时代精神文明,以法治文化、党建文化、廉洁文化、孝德文化为主,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打造乡村的现代精神文明特色。如杨西园村以党建文化品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花园里村建设临水、法治、孝德、党建广场,开展丰富的村民文体活动,培育村庄“和”文化;蒋巷社区设法治广场,使居民在休闲散步中无意识地感受法治文化。
4 无锡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4.1 原真性展示:稻渔并重、船桥相望的水乡风貌
无锡的乡村不仅支撑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具有对外展示与服务的发展需求。作为鱼米之乡,无锡稻作与渔业发达,对于具有自然地理条件优势与耕作特色的乡村,一方面应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与尺度格局特征,保护原真性风貌,并真实留存生产生活方式,以彰显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应深入挖掘稻作文化与渔文化,在具体的乡村情境中进行阐述表达。可在特定活动中进行情景化、剧场化展示,设置情景模拟与实景体验项目,打造地域名片。要以稻、渔为切入点,在景观节点、小品中融入文化[5],以增强鱼米之乡的文化特色。
无锡水网密布,水文化表达与水乡风貌的展示是无锡特色性彰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水为脉,保护水乡风貌,挖掘水乡生活特色。桥作为水乡重要的交通连接,应进行日常维护,更好地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特色。船作为水乡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水乡重要的组成元素,可增加实物观看、乘船游览与水上集市等活动,延续船只条条、小桥座座的水乡灵动场景,丰富游客整体的水乡体验感受。
4.2 营造田园氛围:传达“小乐惠”乡村生活意境
田园乡村承载着人們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向往,设计应立足于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实际环境,营造田园乡村氛围,呈现自然生态闲适浪漫的气息,展现当地“小乐惠”的特征。可以保留几处天然雕琢的景致,合理搭配乡土材料与自然植被,在青石板、木汀步、卵石路等乡间小径旁配以青草野花,营造野趣乡土感,创造朴实而轻松的氛围。
还可以灵活设计,变废为宝,在公共空间或劳动生活节点布置一些实用且具有装饰意味的景观设施,在改善景观环境的同时给人们提供贴心的服务。如周家阁村庄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废弃木头、轮胎等配以花草植被等乡土旧物,布置朴实有趣而实用的坐凳,传达乡村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4.3 遵循传统美学:重焕文重教、经世致用的人文底蕴
无锡乡村受传统美学影响深远,不绚丽富贵、矫揉造作。白黑与自然山水的青绿是其重要的底色,是当地审美意趣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文人审美特征,传统粉墙黛瓦的建筑景观风貌与顺水而居的布局方式素雅而灵动。在吴地百业繁荣的背景下,市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相互影响,具有雅不废俗的审美特征[3]54。乡村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农房与新建筑风貌,设计应留存不同年代的建筑特色,形成活态的乡村独特建筑景观风貌,存续乡村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文记忆。通过尺度调和、材质搭配以及形式融合更新等设计方式,协调乡村整体风貌。
吴地人聪慧阴柔,崇文尚雅,富而思礼,安而重教[3]53。传统以耕读传家,可提炼耕读文化,设置乡村耕读空间以延续精神,通过链接自然景观与精神空间,彰显无锡当地“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文化默契,留下回味无穷的感受。
此外鄉村人文可从宗族文化、名人遗迹、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提取,对应特定的形式、元素、材质、资料等加以创作,通过对传统美学的提炼设计,唤醒人们的记忆,引发人们深层思考,给予人们感动、震撼的人文体验。应以乡村历史文化记忆空间为载体,适度更新改造与美化环境,打造农耕文化、节庆活动,展现精神文明风尚[6]。应定期举办文旅体验活动,积极展示与传播,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与乡土文化自信。
4.4 艺术创作:化解特色文化要素的生硬表达
要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拉近乡村特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一是将本地材料与人文素材相结合,通过转译的方式进行景观小品的艺术创作。如范家塘利用无锡渔业生产常见材料,将渔网、渔船、桨等形态转译成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二是改变文化宣传物件直接摆放的生硬方式,进行整体布局与不同层级的差异化设计,并结合动画、动漫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辅以情节体验、科技互动,吸引成人与孩童的兴趣。三是不拘泥于某种风格,具体样式风格结合乡村本土文化,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洽阐释。如定位为原乡风貌展示的乡村,其导视系统可利用竹、原木等天然材料,提取传统造型,打造质朴感;而定位为艺术创新的乡村,则强调个性化、艺术性的创造,导视系统设计可引入现代艺术元素与色彩。
5 结语
乡村只有立足于当地,坚守自身特色,保持差异性,才能抵制同质化的侵蚀。文化是根,乡村景观环境有其存在的特色,承载着传统农耕文明,寄托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愿景,更是现代都市田园生活的载体。作为与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风貌,其在打造过程中应以自然为底色,以开阔的胸怀整合各地资源,在调性上强化自身特色,让自身的特殊性在新语境下不断再产生、再建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产经,2022(19):18-37.
[2] 袁锦富,司马晓,张京祥,等.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8,42(2):34-41.
[3] 徐耀新.吴文化特征探微[J].钟山风雨,2018(5):53-54.
[4] 张伟,徐宁,胡剑双.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J].城市规划,2020,44(11):97-105.
[5] 张睿,闵大伟.乡村特色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探究:以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2,35(20):208-210,246.
[6] 王千意,黄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J].设计,2018(23):67-69.
作者简介:刘梓颖(1998—),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方法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