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为延续上千年的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工业化的冲击,面临消亡的境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记忆,包含着这个地区的精神和历史,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促进了我国民间物质文化的进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陶艺是中国陶瓷艺术中一朵灿烂的奇葩,湖北民间陶瓷艺术自古以来发展就颇为繁荣,并形成以刻划花装饰为核心的鲜明艺术特征。湖北民间“水花”陶器是湖北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承载了湖北民间陶瓷独有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民俗价值。但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湖北许多传统技艺的发展已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传统技艺的发展与时代脱节,大部分发展缓慢甚至被淘汰,其中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表现尤为突出。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发展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究并感受“非遗”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艺术价值,深化公众对即将消失的民间陶艺装饰技艺的认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呼吁更多人来学习,以此推动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湖北土陶;“水花”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1 湖北土陶“水花”技艺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特点是活态流变。它是以人自身为基础,以技艺、声音等作为表现形式,代代相传从而延续下来。
据文献记载,湖北土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制陶工艺的代表之一,陶器类型以生活类日用陶器为主。制作材料为当地特有的红黏土,装饰主要通过化妆土进行刻画,辅以灰釉,主要采用当地的松柴烧制,土陶的烧制依赖制陶师傅的经验。烧制得好的陶器具备良好的透气性、耐腐蚀性等优点,非常适宜储存粮食,物美价廉,因此在当时广受好评。湖北历史上主要有三大陶器产区,分别为麻城的蔡家山窑、汉川的马口窑以及蕲春的管窑、李家窑和芦窑。
在传统陶艺“划花”技艺装饰体系之下,湖北特有的“水花”技艺装饰手法被大量应用于三大窑厂的陶器之中。“水花”装饰题材丰富,主要包括花鸟、鱼虫等形式。
2007年,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在三大陶器产区之中,马口窑、麻城窑由于历史等因素,现已不复存在,管窑和李家窑是为数不多还在生产陶器的窑厂,虽然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存传承人员较少,且整体年龄偏大,尤其是需要积累经验的“水花”技艺面临着断代的风险。由于市场化与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大部分传统手工陶艺产品被工业产品取代,许多湖北民间窑厂倒闭关门,制陶师傅也相继离去,湖北土陶“水花”陶器生产因此停滞。如今在湖北地区已经很难看到“水花”陶器的生产。
2 湖北土陶“水花”的制作工艺
在制作工艺方面,湖北土陶“水花”的制作首先需要拉坯师傅将以当地土壤为原料的陶拉坯成型,拉坯手法沿用传统的手动旋转。湖北土陶不存在修坯步骤,陶坯尺寸和厚度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这依赖于制陶师傅长年累月积攒的经验,只有手艺足够精湛,才能拉出厚薄适当、精致美观的器型。陶坯拉好之后须阴干,再施以白色的化妆土,此土取自本地,土质细腻,高温耐受性好。在化妆土半干之际,制陶师傅用自制的橡皮签子(一些熟练的老师傅甚至是用手指)快速勾勒出图案。配合点、勾、推、划的手法,图案勾勒一气呵成。仔细观察图案高低堆积发现,空间立体感极强。化妆土上的图案刻画完成之后,须均匀涂抹当地黄釉,如此陶坯便制作完成了。
制作好的陶坯在房间阴干之后才可以入窑烧制。入窑烧制时,根据不同区域的火候大小,“水花”陶坯的摆放位置不尽相同。为了节省空间,装窑师傅一般会以大件套着小件。窑装好以后,装窑师傅会选择用较湿的黄土将窑口封起来,但是不会完全封住,会留下一个洞口,方便从下而上地烧制。整个烧制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在此期间,师傅需要进行一段段的封火。
3 “水花”的题材分类
湖北土陶“水花”陶艺作品品类繁多、造型多样,表现手法自由随性,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与生活相关的物象看似随意朴素,却又灵气非凡,如花鸟、鱼虫及其他装饰纹样等,在随意的组合中表现出生机盎然的趣味。
3.1 花鸟
在湖北土陶“水花”花鸟陶艺作品中,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被广泛运用,如飞鸟肢体语言被极度简化,从而表现出极致的夸张,形态上大幅度扭动身躯,显得灵动潇洒。画面构成多是下半部分放置飞鸟,斜上方为花朵,同时流畅的线条勾勒与常用的对角线式构图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对“水花”技艺要求极高的鹭鸶图案而言,与前面概括的表现手法相反,鹭鸶的羽毛表现极为细节,需要陶艺师傅使用手指由中心向四周一片片按压,从而形成由密及疏的规律排序,根据手指头按压力度和形状的变化,会形成曲直变化的波浪状纹理,细看犹如一片片花瓣状的浅浮雕,块状羽毛的起伏变化如乐符一般富于变化;对较小羽毛的刻画主要是通过自由多样的技法来表现,显得灵动细腻。此外,为了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往往会将嘴线刻画得较深。众多元素相辅相成,整个陶艺作品观赏性与文化性并存。
3.2 鱼虫及其他装饰纹样
以马口窑大缸为例,缸体表面是用梳子刮出的波浪,使游鱼如同在波浪上腾飞一般,高高跃起,充满立体感。除了采用“水花”的技法之外,工艺制作上还采用浮雕、浅刻的技法,有立体感,使纹样更加突出[2]。
湖北土陶“水花”的又一特点是大量运用几何纹样,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以及相似的几何图形的规律排列组成纹样。例如,使用从万字纹、福寿图案和回纹等图案中抽离出的几何图形创造出新的纹样形式,通过与点、线、面的简单组合表现出整个装饰纹样独有的秩序感,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节奏感与美感,同時与器物上的主体物如鱼、虫等形成对比,庄重而不失趣味。
湖北土陶“水花”的装饰纹样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主要参照器物上主体物本身的客观属性自由舒展,通过纹样的疏密转折和空间面积的安排,巧妙布置在画面上,使纹样均衡匀称;另一种是利用散点、连续、连缀、开光等格律式的骨架组织纹样,这种纹样构图形式较为严谨,却没有削弱自身的动态感[3],反而显得趣味盎然。
4 “水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4.1 关注传承人的生存境遇
对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核心——传承人来说,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伴随着窑厂的复苏,很多陶艺师傅开始重操旧业。但是和众多“非遗”一样,湖北土陶“水花”技艺难以传承,艺人年龄普遍较大,许多年轻人又不愿从事相关工作。同时重操旧业的陶艺师傅们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理念与传统保持一致,因此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陶艺师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但是远未达到市场要求,甚至间接破坏了湖北土陶“水花”质朴的原生性。
由于一些历史、现实因素,湖北土陶“水花”技艺底子薄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考验,且受众较少,并且传承人并不具备经营知识,由此难以生存,最后只能依靠专家及具有相关经验的经营者来保护、扶持和经营。在此过程中,离“非遗”最近的传承人却是最容易被边缘化的角色。同时,由于大部分传承人年纪较大,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传承人反而失去了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传承人的生存境地具有普遍性,需要政府、相关文化机构共同研究长久发展之路。
4.2 坚持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文化内涵
湖北土陶“水花”技艺具有风格朴素、器型多样的特点,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并且融入了当地人乐观、随性、淳朴的性格特点,使“水花”陶艺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管窑现代“水花”陶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虽然保留了原本的制作方法和材料,但是失去了原本的风格。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窑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更多是产业发展的附庸,土陶“水花”技艺原本的质朴与原生态渐渐模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并不能从源头上提高人们对“非遗”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重视度,其发挥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湖北土陶“水花”技艺是世世代代陶艺师傅们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内涵,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其具备的深刻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远远超过了其经济价值。但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文化价值处于弱势地位,其文化价值往往被忽视。传统制陶工艺并不是博物馆中被珍藏的文物,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在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让消费者深刻认识到其真正的价值,为之动容和产生喜爱,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其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市场淘汰,从而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
4.3 多平台多方式的线上宣传推广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湖北土陶“水花”技艺在“审视”自身的同时,要多借鉴其他“非遗”传承发展的经验。以湖北鄂西木版年画为例,其拥有微信公众号,名为鄂西木版年画,并设置了多个栏目,如鄂西文化、“非遗”故事、名家风采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观众可以了解鄂西木版年画的历史和传承、制作工艺、产品类型等信息。此外,还开展了淘宝店联动活动,这提高了鄂西木版年画的网络曝光率和市场价值。鄂西木版年画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开发了一些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杂志、APP等。这些产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可随时随地下载和浏览,具有转发方便、互动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通过数字文化产品的推广,鄂西木版年画受众群体拓展,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和接触这项“非遗”,丰富了其内容和价值。
代代通过手口相传的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传承、发展存在诸多局限,对此要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省会城市武汉拥有数十所高校,大多数高校还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让湖北土陶“水花”技艺走进校园,推动“水花”等传统技法与现代造型设计的结合,使“非遗”传承人与接受过现代设计理论教育的大学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传承人要把自己的“水花”技艺展示给大家,在“传道”和“解惑”的过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对“水花”技艺产生新的体验与感悟。双方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认识,这对未来“水花”技艺的传播与发展至关重要,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可能成为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爱好者或传承人。
5 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非遗”的传播媒介逐渐发生变化,在关注传承人的同时要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不断了解市场需求,创造出大众喜爱的湖北土陶“水花”产品。与此同时,湖北土陶“水花”技艺的发展更应注重其文化内涵,注重与时俱进,使传统技法与现代理论共振,实现湖北土陶产业的真正复兴。
参考文献:
[1] 程勇.湖北传统手工艺蕲春管窑:现代发展之路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9):11,66.
[2] 吕枫韵.湖北土陶的装饰形式和装饰技巧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6,2(8):135-137.
[3] 李国庆.管窑民间陶瓷艺术初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68-72.
作者简介:汪仁洋(1995—),男,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