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中的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研究与创新探索

2023-06-22 05:41任浩凡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摘要: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是荆楚文化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秀的创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展现了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地域特色。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人们了解和探究中国陶瓷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传统的土陶刻花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由于陶瓷工匠散失,缺乏传承,因此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等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并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深入研究该艺术形式的技艺特点,剖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探讨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推动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不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荆楚文化;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传统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荆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荆楚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以及民俗习惯,孕育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是荆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土陶刻花陶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其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保护并传承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意义深远。

1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历史沿革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土陶制作生活器具,并在土陶上刻画各种图案纹样和文字,以达到装饰和标识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湖北宜昌地区的陶瓷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的陶刻技艺更是独具特色。发展到宋朝,湖北境内陆续出现了许多民间陶瓷窑口。由于明朝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稳定,因此湖北土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境内各个窑口虽然都是民间普通窑场,但各成体系,在装饰技巧、器物造型、烧成手段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朝时期,不同陶瓷窑场相继采用陶瓷刻花、划花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段,这成为湖北土陶装饰的主要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窑场分别是麻城县宋埠镇蔡家山窑,蕲春县管窑镇李窑、芦窑、管窑、岚头矶窑等窑口,汉川市马口镇马口窑。在装饰技法上,马口窑以刻划花为主,早期有堆、刻花,后期连刻带划,风格洒脱粗放。麻城蔡家山窑以刻花为主,小巧精致,刻工细致传神。蕲春在工艺上受麻城的影响,风格上更加生动自然[1]。这三处窑场的刻花技法代表了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最高水平,展现了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1.1 马口窑刻花陶器发展概况

马口窑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属汉川市马口镇,与武汉市蔡甸区接壤,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据《汉川县志》记载,它始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陶器民窑之首”。至明代末期,马口窑达到了鼎盛时期,产量和质量都取得了极大的提升。清朝末期,马口制陶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共有30多家窑口,有2000多人以制陶为生。主要生产刻花、划花等生活日用器皿。但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马口窑的产量逐渐减少,甚至一度几乎消失。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重视马口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大力振兴和改良,使马口窑陶瓷得以重获新生,并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产业。

1.2 蔡家山窑刻花陶器发展概况

湖北麻城蔡家山窑制陶历史悠久,作为出产民间实用陶器的窑场,自明代至今窑火不断,其陶器不仅造型多样,而且装饰意象淳朴、情感热烈[2]。蔡家山窑发展至清代时,其制陶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其刻花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清代中期,制瓷工匠开始将民间传统艺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的图案应用于刻花陶器。这些陶器的装饰主题和技法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传统手工业的地位逐渐被取代,蔡家山窯的生产遭到了重创。20世纪90年代以后,蔡家山窑刻花陶器的传统制作技艺开始逐渐失传,刻花技艺逐渐没落。

1.3 蕲春县管窑镇刻花陶器发展概况

蕲春县管窑镇位于湖北省蕲春县东南部,是湖北省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其刻花陶瓷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蕲春县开始生产陶瓷,主要产地在今天的管窑镇、李集镇等地。这些窑口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生产出优秀的刻花艺术作品。其中,管窑是最为著名的一个窑口。它产生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经被定为皇家御窑。管窑生产的陶瓷器物,在制作、装饰和刻花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明代中后期,管窑的刻花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刻花装饰更为精细,花卉纹样更为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规模。在清朝初期,管窑成为蕲春县的主要陶瓷生产基地,其生产的陶瓷种类丰富,其中刻花陶瓷尤为精美。管窑刻花陶瓷的创作技法和装饰题材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蕲春刻花第一窑”。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蕲春县的刻花窑口逐渐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有一些窑口继续生产刻花陶瓷。其中,李窑、芦窑、岚头矶窑等窑口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2 湖北土陶刻花技法及创作题材

2.1 湖北土陶刻花使用工具及创作技法

湖北土陶装饰手法十分丰富,其中刻花是最常用的一种。制陶师傅往往使用自制的竹刀或者金属刀等工具。湖北土陶的刻花及划花工具不同于其他地区,一般使用一段竹枝,然后将其一头砸散,用此工具代替其他地方经常使用的铁针、皮签子等工具,刻画出不同的复杂纹样。正是这些简单而粗糙的工具形成了湖北土陶独特的风格。

湖北土陶刻花工序较多,首先要准备一个半干的泥坯,在泥坯表面均匀地施以一层白色化妆土。化妆土可以使原有的泥坯表面更加光滑,并覆盖泥坯原有胎土的颜色,使烧制出的釉面干净细腻。待陶坯上的化妆土稍许风干后,用竹刀、铁刀剔刻,剔除图案以外的部分,只留下白色的图案造型,露出胎体底色,形成图案对比[3]。经过上釉烧制以后,有白色化妆土的部分呈现出来的是黄绿色,露出底胎的部分为暗红色,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同于耀州瓷、景德镇陶瓷在原有胎体上通过雕刻深浅来表现画面的刻花工艺,湖北土陶的刻花利用化妆土与原有胎土两种不同颜色的强烈对比,视觉效果突出,使湖北土陶在纹样表现上更加清晰明了。

2.2 湖北土陶刻花创作题材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以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等为主题,以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梅花、莲花、菊花、石榴花等为常见元素。湖北土陶在装饰图案上保持了中国传统图案“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不仅表现图案装饰的美感,还表现出其精神之美,代表万千人民心灵之美、创造之美。

其中马口窑因其独特的刻花题材而著名。在题材上,这类纹样以民间典故为主,如“状元打马游街”“百子闹春”“八仙”“十八学士”,以及一些小说戏曲主题,如《西游记》《三国演义》《西厢记》等[4],展现了马口窑陶器刻花艺术的独特之处。蕲春管窑的刻花陶瓷通常以花草、鱼虫、山水等为主题,其中“喜鹊闹梅”“鲤鱼穿莲”“鹭鸶采莲”等主题常被刻花艺人创作时使用,反映出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蔡家山窑口刻花陶瓷题材多为花鸟鱼虫、汉纹卷草,也有以乡村生活、戏曲等为题材的创作,甚至民间刺绣的纹样图案也会用于陶器装饰,地域风格鲜明突出。

湖北刻花陶瓷的创作题材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与历史和时代密切相关。一方面,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都被土陶刻花艺人们运用于陶瓷创作中。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也影响了湖北刻花陶瓷的创作题材。因此,湖北刻花陶瓷的创作题材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和引导。

3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审美特征

荆楚文化审美追求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刚柔相济。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作为荆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荆楚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其审美注重自然、简约、质朴,与荆楚文化倡导的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相契合。其刻花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自然美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追求自然美。在刻画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时,要求刻花艺人将自然景观的韵味和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要对自然景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运用技法将自然景观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

3.2 大气美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的创作追求大气美。通过刻画流畅大气的形态、线条和造型,表现出陶器的雄浑气势和深邃内涵。同时,刻花艺人会通过细节的处理和意境的营造,将大气美和细腻美相融合,以达到更高的审美水平。

3.3 象征美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追求象征美。通过刻画符号、图案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态,表现出陶器所代表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和精神。同时,创作者会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意境的营造,将象征美和其他审美特征相融合,使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更具内涵。

4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创新探索

在现代社会,湖北民间刻花陶瓷虽然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器物,但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实现刻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成了刻花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湖北土陶刻花艺术在传承发展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升,人们对土陶刻花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4.1 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

在湖北土陶刻花艺术创新探索方面,创作者可尝试将传统土陶刻花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兼具传统和现代风格的艺术品。例如,在黄陂区的“陶花彩绘”作坊里,工匠们将传统的土陶制作工艺与现代彩绘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造型独特的土陶刻花作品,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陶花彩绘”作坊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其中,2019年,在中国·台湾举办的“第四届台湾新北市国际陶艺双年展”上,“陶花彩绘”作坊的作品《草莓花枝》获得了“创意陶瓷艺术奖”,这是国内土陶刻花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次成功尝试。

4.2 多元化的题材和形式

传统的湖北土陶刻花题材和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滿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艺术家可以运用更多的题材和形式,将当代的文化元素和时尚元素融入土陶作品中,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感。传统的湖北土陶刻花艺术作品多为陶器和陶艺品,这些作品大多只具有观赏和装饰功能,而随着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可以尝试改良和创新土陶作品的形式,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可以设计一个集装饰、储物功能于一身的陶器,或者制作一个具有音乐和声光效果的陶艺品等。这些新形式的土陶作品不仅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可以与其他艺术门类跨界合作,例如,在鄂州市,土陶艺术家们与当地民间艺人合作,将传统的土陶刻花技艺运用到了木雕、竹编等手工艺品中,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这些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土陶刻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为其他手工艺品注入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总之,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手工艺术形式,其创新应用可以通过技法的创新和应用领域及场景的拓展来实现。在创新应用的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同时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设计要求,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实用价值。

5 结语

湖北土陶刻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荆楚文化的熏陶下,湖北土陶刻花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地域特色。在创新探索方面,湖北土陶刻花艺术要不断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元素、多元化的题材和形式等,注入新的生命和创新动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正文.即将消失的文明:湖北马口、麻城、蕲春民间陶艺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12-13.

[2] 吕枫韵,向玉,贾晓岚.蔡家山土陶花鸟纹装饰与民间剪纸艺术的借鉴融合[J].陶瓷研究,2021,36(1):1-5.

[3] 王灵毅.明清以降湖北民窑陶瓷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22.

[4] 黄敏敏,王成武.马口窑陶器装饰纹样分类与含义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23-25.

作者简介:任浩凡(1997—),男,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