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解读

2023-06-22 07:20寇勤堂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刘裕斜阳统治者

寇勤堂

余光中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咏史怀古词中的佳作,历来为人所称颂,甚至被誉为“辛词之首”。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解读辛词中的典故时会根据自己对辛弃疾的固有印象笼统地概括词作的内容,而忽视了词作的丰富内涵。下面,笔者试从典故的用词、用语人手,解读一下词作中的典故。

典故一:孙权建立伟业

“千古汀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些学生会从孙权的身份及功业出发,联系初中所学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坐断东南战未休”草草将本典故概括为“渴望建功立业”和“时无英雄,讽刺了南宋王朝”。这样概括虽没有问题,却稍显不足。在分析时,首先要扣住“英雄”与“风流”二词。因为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其次,要扣住英雄人物出场的背景——“千古汀山”。“千古”一词给以孙仲谋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广大的历史背景,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这既彰显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又展现了词人广阔的胸襟和气概。最后,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再也无英雄。通过“雨打风吹”,我们能够看到历史发生了巨变。这与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慨叹,再次展现了词作的磅礴与厚重。这也是辛词与其他词作不同的地方。

典故二:刘裕收复中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刘裕。辛弃疾详写这个典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刘裕的事迹,感受到了辛弃疾对英雄的追慕。但是,我们还是要让他们重点围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和“想当年”进行分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述的是刘裕的生长环境。从“斜阳”“草树”等意象上,可知刘裕的平凡。词人为什么要特地描写刘裕生长的环境呢?其实,这里暗含词人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试想:像刘裕这样出身卑微的普通人,尚且能统一南方,准备收复北方失地。有一定国力和军力的南宋统治者却不敢这样做。当年,名扬天下的“寄奴曾住”之地,现今也只剩“斜阳草树”了。曾经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英雄转瞬即逝,这是多么的可悲啊!词人借助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人世变幻的无奈之情。该典故与上阕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照应。

词人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刘裕的英雄气概,让读者感受到了刘裕在战场上的神威。当年的刘裕越是功名显赫,就越显现出了历史的沧桑,越体现出辛弃疾如今的苦闷和悲愤。英雄的际遇与辛弃疾的遭遇形成对比,让人倍感震撼和惋惜。

典故三:刘义隆败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渴望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建立丰功伟绩,却大败而归。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典故的内涵,认为其表达了词人的担忧之情。其实,对此还需结合具体的词语去分析。首先看“草草”。这个词写出了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轻视敌人,没有准备好作战的计划。该词既直白地告诫了统治者,又展现了辛弃疾的韬略。然后看“仓皇北顾”。此处细致地描写了刘义隆失败的场面。可以想象:意气风发、志在必得的刘宋军队在打了败仗后一边溃逃一边胆战心惊地回头看追兵,是多么的狼狈啊!任何明智的统治者读到此处,一定都会脊背发凉、汗毛直立吧!这也是词人的匠心之所在。

典故四:拓跋焘统一北方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典故用的是刘宋政权的敌对方北魏拓跋焘的故事。拓跋焘击溃了刘义隆的军队,南黄河北岸一路追击到长江北岸,并且在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建立行宫。后来,行宫成为一座庙宇。因为拓跋焘的小名叫佛狸,百姓就将这座庙宇称为“佛狸祠”。词人通过描写被统治的中原百姓在异族人的祠庙中祭祀时的祥和场景,暗示统治者应该快速出兵,收复山河,否则南宋的百姓在金人的长期统治下也会出现“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等到失去民心后再出兵,就难以收复大好山河了。

此外,还要紧紧扣住“可堪回首”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暗含辛弃疾满腔的愤懑与悲痛。“佛狸社鼓”的场景是辛弃疾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在笔者看来,他也是在苦苦哀求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情感,我们不妨通过两首诗来看一下辛弃疾在苦苦哀求什么。一首是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首歌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居江南的事实。达官贵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老百姓却饱受离乱之苦。月亮照耀着中华大地,同在一片蓝天下,高官显宦快乐地生活,而广大人民却愁容满面,流离失所。另一首是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揭露了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腐化堕落的丑恶面目。读了这两首诗,再去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可堪回首”,就能体会到国家破亡的悲痛之情。当然,强烈的对比中也有对统治者的希冀与鞭策。

典故五:廉颇壮心不已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在晚年仍渴望建功立业,可惜被奸人所阻。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和廉颇一样渴望为国杀敌,收复失地。在解读的过程中,需将重点放在“凭”这个字上。“凭”是依靠、凭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廉颇在暮年时尚且有被重新启用的可能,可是“我”呢?这也就是无人过问的意思。“憑”字如惊雷一样,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无人赏识、不被选用的愤懑之情,同时在结构上也照应了下片中刘义隆典故中的“可堪回首”。其实,这种情感在辛弃疾的词中很常见。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的“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西江月·遣兴》中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都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叶嘉莹先生在《南宋名家词选讲》中提到:“辛弃疾的词是一本万殊——从一个根本生出千万种不同的姿态,不管他写的是什么,他的底色都是那种英雄豪杰的志意在被摒弃压抑中所受的挫折,这本身就是要眇幽微、含蕴曲折的。”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沉下心来,回到文本巾去,紧扣词作的语言,深入思考典故背后的深意,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刘裕斜阳统治者
斜阳巷里
未来日记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竹之韵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环卫工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宋武帝刘裕文学雅集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