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
长征,作为一种文化,深深浸入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条从过去向未来不断生长的故事链。今天,近百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星星点点分布在当年红军的长征路上,凝聚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6集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没有对长征作过多的本体表达,也不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容宣介,而是在精神与文化层面,用生动的电视语言,为建设中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呈现三种不同维度的价值定位。作品立足当下,以开阔的眼界、国际化视角,为电视观众展示独特的艺术品格。
它们是空间也是时间,是地理概念也是心理概念。每个故事都有地点,地理空间覆盖着时间的帷幔。《长征之歌》讲述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故事——历史小径、水道沿线,脚下的岩石、头顶的天空,在片中,它们不再是公园里的景观,而成为长征的史迹名录、自然地标以及历史、文化、自然和教育资源。观者聆听的是长征谱写人类命运交响的一段空谷足音,即使有的故事广为人知,镜头仍可以带你揭开深层的历史。
大家熟知,湘江血战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但只有当地百姓知道,有一座连接着地下暗河溶洞的酒海井,里面浸泡着很多湘江战役红军战士的尸骨。《长征之歌》以此为牵引,探向历史深处:2017年,考古队员和水下探险队员努力在井下的淤泥中打捞到红军烈士的遗骸。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均属男性,年龄在15岁至25岁之间,身高在1.37米至1.63米之间,体重不超过55公斤。一块用棕绳绑在遗骸上的大石头说明,这些红军战士不是被枪杀,而是被绑在大石头上推入井下……触目惊心的镜头具象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烈士身”。
镜头中还有令人惊叹的跋涉,有虚拟在线的数字游览,有温馨感人的见闻,有教育工作者和环保团队的深情讲述,有暮景桑榆老红军的蓦然回首——共使用了33位老红军的口述史资料,抢救式采访到6位参加过长征的百岁老人,他们饱含激情讲述的长征经历真挚、朴实,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还原了当年步步惊心的艰难跋涉、生死攸关的浴血厮杀,他们身上透射出的意志与定力强化了“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随着岁月流逝,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红军当年的热血视作眼前一路绽放的鲜花,把长征路途的磨难视为步入辉煌的浪漫,而《长征之歌》提醒人们,你熟识的那一路耸立的座座纪念碑、纪念馆,承载的是历史的悲壮,诠释的是民族的精神。镜头讲述的历史,有些会让你心怀感伤,但更多的是激励、启迪,给人勇气与信念。“闻所未闻的故事”在激发新的认知,让每一个奋斗者在历史中找到共鸣,让书本、博物馆、档案馆中的知识变得生动,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它们是文化也是文本,是载体也是发现。长征把巨大的故事资源播撒在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上,在时间的风蚀中,化作一段段传奇融入绿水青山。徜徉在长征文化的海洋里,《长征之歌》带领观众走上发现之旅。
今天的龙胜,是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进入他们镜头的,除了如画的龙胜梯田,还有当年红军战士刻在瑶寨龙舌岩上“红军绝对保护傜民”的标语,它也进入了《长征之歌》的镜头:昔日反犬旁的“猺”变成了单人旁的“傜”,“红军把我们当人看,共產党是自己的组织”,那是一段历史佳话。而后,瑶族同胞保存了这些标语,解放后将龙舌岩改名“光明岩”“红军岩”。再后来,正是这些标语,让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寨逐渐被世人知晓,昔日的长征路变成了致富路。当年红军留下的故事,如同一卷厚厚的文本铺展在万水千山之间,正在由后人开掘和续写。
乌江边,《长征之歌》拍摄了一段特殊小路,当年红军从这里奔向乌江。几十年后,“中国天眼”团队在这里重走长征路,体验事业的意义。整整23年,“天眼之父”南仁东风雨兼程,用生命的倒计时跋涉在通向“中国天眼”的长征路上。2017年10月10日,在南仁东去世25天后,“中国天眼”第一次捕获发现了脉冲星,来自1.6万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的脉冲信号,仿佛是南仁东发来的远方问候……这样有温度的故事,在片中有50多个段落,记忆与风景共存。
发现无处不在,《长征之歌》不仅记录这些独特的地点并了解它们的特殊文化和物理意义,还用一种揭秘的方式解读镜头里的发现。无论你是想打卡标志性的长征景观、体验长征故事,还是寻求独特的视角来感受不一样的惊喜,该片都能给你收获。
《长征之歌》六集内容展现出六条不同的路径,并明确路标,每条路径都遵循一个主题:历史文物、历史承诺、“两山”理论、中国制造、文艺宣传、相交世界,每个主题都代表了长征所展示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方面都是历史对接当代的一部分,并突出显示与该主题相关的人物、地点和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过去和当下。不管沿着哪条路径旅行,故事都可以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历史就这样在不断的发现中,帮助每个人在长征故事中看到自己。
它们是过去也是未来,是公园也是你我。长征是历史的,也是现实和未来的,这是《长征之歌》创作的重要立意——讲述长征在大地上延续的故事:
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长2009米,跨越壁立千仞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峡谷,由81块重200余吨的钢桁梁拼装而成,它是世界上山区同类型钢桁梁悬索桥梁中第一高塔、第二大跨的峡谷大桥;
乌东德水电站有着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双曲拱坝,也是世界首座全坝应用低热水泥的特高拱坝,与巧渡金沙江展示园紧密相连,两段传奇诉说着金沙江畔光荣的昨天、美好的今天、灿烂的明天;
在当年红军通过的大凉山彝族地区,曾经只有火把的西昌,今日被誉为“北斗的母港”“嫦娥的故里”。北斗卫星从这里发射,以长征命名的火箭创造了祖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首次”;
穿越黄河,是南水北调最具标志性的工程。水下修建水利工程,前所未有。就像长征一样,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今天,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独树镇战斗遗址远眺,一渠清水正流向京津腹地……
在《长征之歌》中,每个故事都帮助我们认识到,伟大的长征史实际上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共同塑造的。一程又一程,一路长征,走出了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时间、人物和地点这三个故事元素将所有长征主题联系在了一起,在《长征之歌》中,时间不仅仅是定位历史事件的点,更是一条不断向前推进的意义生成线,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成因,在永恒的变化中找到不变的东西,对未来充满自信。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身临其境的课堂,让观者了解历史和自然,而《长征之歌》则将所有的人,与长征文化融为一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该片展开故事的有形背景和讲述故事的起点,而在《长征之歌》的叙事里,当年红军长征辐射的地方都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明天的出发地。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当代人的长征特别需要从历史中找到定力。今天我们对长征的阐释就是对内心的解读,说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说当下,长征是祖辈的传奇,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自传。
(作者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专题部原主任)
责任编辑 鞠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