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一家系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06-20 07:36张申寿纪菲杨朝燕张帅郭亚珂
安徽医药 2023年7期
关键词:证者肌电图肌无力

张申,寿纪菲,杨朝燕,张帅,郭亚珂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等骨骼肌受累为主。本研究对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9 年4 月收治一家系确诊的5例DM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DM的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Ⅱ3,男性,47 岁,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伴肌强直,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活动不灵活,精细动作笨拙,持续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松开,重复数次后才能放松,行走稍拖地,易出汗,主要为头部大汗,无肢体麻木、肢体抽搐、肌肉跳动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近4年出现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咽喉部分泌物增多,症状持续不缓解。查体:神志清,精神差,面容瘦长,双侧颞肌、咬肌萎缩,秃发,面部汗多,咽腔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轻度构音障碍,悬雍垂居中,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吞咽未见异常,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松开,需重复数次后才能放松,双侧三角肌、骨间肌萎缩,肱二头肌叩击可见肌球形成,四肢肌张力稍降低,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双手握力Ⅲ+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感觉、共济试验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双足下垂,跨阈步态。辅助检查:心肌酶:肌红蛋白:154.4 µg/L,肌钙蛋白I:0.00 µg/L,肌酸激酶同工酶:2.8 µ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1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 U/L,碱性磷酸酶:147 U/L,乳酸脱氢酶:330 U/L,α 羟丁酸脱氢酶:258 U/L;血脂:总胆固醇:6.62 mmol/L,三酰甘油:2.1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2 mmol/L,载脂蛋白A1:1.66 g/L;空腹血糖:3.41 mmol/L;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 片段测定:3.35 µg/L;同型半胱氨酸:21.2 µmol/L。眼科检查有白内障和视网膜动脉硬化。心电图:频发室早,Ⅱ度窦房传导阻滞。肌电图:拇短展肌、胫前肌静息状态下可见肌强直电位发放,轻收缩可见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时限缩短,符合肌源性损害改变。双侧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双颈神经H 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皮层刺激时未引出波形。双下肢深感觉传导通路双侧P40 潜时延迟。重复电刺激(右侧小指展肌记录)在高频阶段出现递减现象。基因检测:DMPK 基因3´端非编码区CTG 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大于50 次,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 型。予苯妥英钠、ATP、叶酸治疗,肌强直稍有改善。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2 家系调查

该家系成员共12人,其中5人为DM(男4人,女1人),成员非近亲婚配,家系谱见图1。先证者父亲Ⅰ1,四肢无力、肌强直症状多年,斧状脸、秃顶,已去世。先证者哥哥Ⅱ2 有明显肌无力、肌强直症状,斧状脸、秃顶,曾多次因呼吸肌无力就诊于呼吸科。先证者妹妹Ⅱ5 斧状脸,无脱发,肌无力、肌强直症状轻,先证者儿子Ⅲ3因年龄幼小,除轻度肌无力,暂未观察到其他临床表现。

图1 先证者Ⅱ3,男性,47岁,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谱

3 讨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主要分为DM1 型和DM2型[1]。DM1 型也称Steinert 病,是由于DM 激酶(DMPK)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CTG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3。而DM2型也称为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则是由于锌指蛋白9(ZNF9)或细胞核酸结合蛋白(CNBP)基因中CCTG核苷酸序列重复扩增引起,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3q21。目前研究认为发病机制主要为重复RNA 的毒性反应,异常扩增的CUG 或CCUG 在细胞核中异常聚集,影响剪切因子水平,使mRNA剪接缺陷所致,进而引起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2-3]。

DM1 型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较DM2 型高,男性高于女性。DM1 病人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初期以远端肌肉受累为主,表现为手的无力、萎缩,精细动作不能,踝背曲力弱,足下垂;随着疾病进展逐渐累及头面部及近端肌肉,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下楼梯困难等症状。颈部肌肉萎缩、头稍前屈,形成“鹅颈”,累及胫前肌肌群出现跨越步态及足下垂表现。颞肌、咬肌无力合并面部肌肉萎缩形成刀削样面容,构成MD独特的“斧头脸”。本研究3 代14 人中5 例发病,均诉有肌无力、肌强直症状。Ⅰ1、Ⅱ2、Ⅱ3、Ⅱ5 均表现为斧状脸。Ⅱ3 有明显的足下垂,行走呈跨阈步态。符合DM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4-5]。

肌强直是该病典型的体征,如用力闭眼不能立即松开,咀嚼时张口困难,叩击大小鱼际肌、肱二头肌等可出现局部肌肉隆起,形成肌球征。肌强直在反复活动后强直症状可有所缓解,称为“热身现象”。目前研究显示,肌强直是由于骨骼肌细胞膜氯离子通道异常,细胞去极化异常,影响肌细胞兴奋性而引起的[6-8]。肌电图是诊断DM的重要辅助检查,典型的肌强直放电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组Ⅱ3、Ⅱ5 肌电图提示拇短展肌、胫前肌、三角肌内侧头、股四头肌内侧头安静状态下可见失神经电位,伴肌强直电位发放,呈飞机俯冲样或摩托车发动声音,轻收缩可见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呈低波幅短时限,大力收缩见早募集,提示肌源性损害,符合DM1 肌电图特征表现。同时有研究显示,在无肌强直症状的亚临床DM 病人中也可见肌强直放电,提示肌电图有助于DM的早期诊断[9-10]。

DM 本质上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大部分成年DM1 病人在早期可有白内障症状,甚至以白内障为首发或唯一临床症状。本组Ⅱ3 眼科检查提示白内障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研究显示DM 死亡原因中40%为吸入性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所致,呼吸系统受累出现肺泡通气不足,呼吸困难;由于肌肉组织营养不良,横纹肌、平滑肌等肌纤维丧失,呼吸肌、膈肌无力,出现排痰困难、误吸,易导致病人肺部反复感染[11-12]。本组Ⅱ2病人因呼吸无力、肺部感染曾多次就诊于呼吸科。DM1 病人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浦肯野系统以及窦房结和房室结,表现为房颤、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组Ⅱ3 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心脏受累为该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肝功能异常也很常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及γ-谷氨酸转移酶升高,与本组Ⅱ3相符。DM1病人也会出现代谢紊乱,如引起胰岛素抵抗、胆固醇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本组5例病人血糖正常,2例病人高三酰甘油血症。内分泌受累主要影响性腺的发育,男性多表现为早秃、睾丸萎缩、阳痿,女性表现为不孕、习惯性流产、卵巢功能不全等,男性症状较女性重,本组3例男性病人均出现早秃现象,6例女性暂未发现异常。

研究表明,由于导致DM1 型发病的异常扩增(CTG)n 重复序列是一种不稳定的DNA 序列,使得同一家系在代间传递时,(CTG)n 扩增数量逐代增加,而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症状逐代由轻到重,即DM1 的“遗传早现”现象[13]。本组Ⅲ3 患儿发病年龄11 岁,Ⅱ2、Ⅱ3、Ⅱ5 发病年龄为20~30 岁,均不同程度累及心脏、内分泌、骨骼肌等系统,其父Ⅰ1 可见斧头脸、脱发,无其他体征,考虑轻型或晚发型。该家系符合“遗传早现”现象。由此可见,成人型DM1第一代病人可能出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漏诊,应引起重视,避免延误诊断。

DM 病人的典型骨骼肌病理特点为肌纤维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相嵌分布,由大量核内移、核聚集、核链形成,部分肌原纤维萎缩、肿胀呈肌浆块。国外文献显示[14-15],确诊的DM病人中肌浆块检出率不足50%,提示,未见到肌浆块形成不能排除该病的可能。ATP 酶染色显示Ⅰ型以肌纤维萎缩为主,Ⅱ型为肌纤维肥大。研究显示CTG 重复数目越多,肌肉病理核内移受累程度越重,间接提示肌肉病理检测的重要性。本组病人未行肌肉病理活检,待随访后完善[16-17]。

基因检测是DM 病人确诊及分型的重要依据。正常人CTG 序列重复扩增拷贝数为5~37 次,而DM病人CTG 序列可扩增至50 到几百个、几千个不等,目前认为CTG 序列重复扩增数目大于50 即为异常[18-19]。本研究中4 例病人基因检测结果提示CTG重复扩增序列拷贝数均大于50,结合典型临床表现,证实为DM1型。

DM 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依据肌强直、肌无力等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基因检测可作出早期诊断。

猜你喜欢
证者肌电图肌无力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Titin抗体检测在重症肌无力并发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