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瓶颈为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有多种途径,乡村旅游是现代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可有效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返乡就业创业,现已成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因此,本文从共同富裕背景出发,重点梳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乡村旅游及鄉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出相应的方向与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生态财富;农民农村;促进共富
本文索引:高瑞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1):-03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a)--0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亦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但应认识到,我国城乡区域间、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农民农村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难点,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瓶颈在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已经成为不同学者的研究共识。如何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较多的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或农家生活,因而乡村旅游成为当前旅游的热门方向,并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与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营造乡村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因此,系统梳理总结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总结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梳理乡村旅游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进一步系统评价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方向。
1 新时代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
1.1 新时代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意义
1.1.1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中国的经济总量2010年以来保持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2.56,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等条件造成其发展缓慢,导致城乡差距明显。因此,大量学者研究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主要集中于城镇化经济发展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因此,在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背景下,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提上日程。
1.1.2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下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人民群众需要全面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被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成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累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由于分配机制不完善,社会上升通道被堵塞,因而最大限度地补偿和克服“马太效应”和“阶层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需要把追求共同富裕放到社会发展的重要高度。
1.1.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地区,更要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充分认识和践行共同富裕的发展性,要在高质量中向现代化方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多方面出发,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突出表现在“三农”问题上,迫切需要补齐农业短板,加快高质量发展。
1.2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障碍与路径的相关研究
1.2.1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障碍的相关研究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实现方面存在不同方面的阻碍,多数集中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生态价值实现方面。秦艳红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地区只实现了低层次上的产业转变,尚且存在许多转型困难;而农村产业转型想要高质量绿色发展又存在着巨大挑战,阻碍了高质量绿色发展。虽然生态环境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成为资源富集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抓手,但农村地区生态价值实现方式与机制不完善,导致实施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总而言之,共同富裕依托生态环境时,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样阻碍共同富裕多方面的发展。
1.2.2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解决路径的相关研究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解决有多种路径,主要是从农民增收加速产业融合、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高水平村庄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首先,从产业融合方面来看,共同富裕主要建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促进农民增收,即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农村产业融合与治理是实现其目标的方法。其次,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需要村集体、政府与村民之间通过构建相应的机制,从而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后,高水平发展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打造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壮大绿色人才队伍等方法,提升村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同时,又保证村庄低碳绿色发展。
2 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2.1 乡村旅游模式及其相关研究
一些学者根据旅游主题的不同将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划分,主要围绕在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康养旅游四大模式之间。在乡村文化旅游中,目前学者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文化及建筑方面,同时集中研究乡村文化旅游对不同方面带来的作用;现有乡村休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与产业融合方面;乡村观光旅游研究多在于农业体验、生态健康疗养等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种植的乐趣等;目前对于乡村康养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方面。例如,在资源融合方面,利用当地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以达到疗养的目的,促进农民农村的产业发展;在技术融合与功能融合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康养旅游是结合了医疗、美容、养老等功能。
2.2 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及其行为的相关研究
2.2.1 政府参与乡村旅游的角色与作用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形式,有关政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政策制定与乡村旅游关系方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注重发展“旅游+”“生态+”等模式,為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也有极大的帮助。政府在乡村旅游与企业融合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居民对于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2.2.2 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是社会公众,受益、消费群体以社会公众为主,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公众对乡村旅游的助力方面。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建设仅依靠政府与农民农村自身的力量难以建设完善。另外,从游客视角来看,根据游客本身的五大系统感知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方向。张欢欢(2017)认为,游客的满意度及忠诚度同样是乡村旅游建设的拉力动机,且能够为农民农村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
2.2.3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农民农村是乡村旅游建设的主体,乡村旅游形式多样,因此多数学者研究集中于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带来的影响。黄娅和严兴(2009)指出,乡村旅游的初始开展为农民农村带来了经济利益、生态效益等效益;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以开办农家乐、民宿、零售商贩等为主,经销带有本村文化特色的纪念品等,充分突出了乡村特色,宣传本村习俗文化。因此,农民农村在参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适应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经营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3 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相关研究
3.1 乡村旅游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定“共富”基础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可有效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有效分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粟琳婷和粟维斌(2021)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利于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而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多样化等性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另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改变了原本村庄个体发展时发展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粗放、营运模式落后,且难以有效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现状,合理利用产业融合方式,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分配与服务均等化。
3.2 乡村旅游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共富”路径
乡村旅游是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路径的典型形式,可有效实现农民农村将丰富的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大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最有效的市场化路径,并提出了不同的市场化路径。有学者提出加大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乡村特色产品开展加速促使乡村特色产品向经济价值的转变。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乡村整体的发展。
3.3 乡村旅游有效促进城乡互哺保“共富”目标
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实现资源之间的互补,平衡两地的发展,避免极端化。乡村旅游市场的主要供需两端分别为乡村与城市居民,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财富从城市居民向农村居民的转移,农村居民通过乡村旅游增加了收入,城市居民通过旅游增加了效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 研究述评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总结,现有学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要有生产力、全民共享改革、农村现代化的三个现实需求,基于长时间的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独特方面,并有其发展路径,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现有文献中,学者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从不同模式入手,探究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增加农民农村的经济收入,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态环境增加农户生态意识,而社会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得出减少社会压力、降低老年人抑郁倾向等类似的结论。另外,学者站在政府、社会、农户三大主体视角,研究各主体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因此,乡村旅游对农村农民发展的确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理论机制、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学者研究乡村旅游政策方面,从而更好地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
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首先,可以拓宽研究内容,研究微观层面共同富裕对农民农村的影响,增加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路径方面的研究。其次,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加入农户与县镇的案例与宏观数据。最后,在研究视角方面,从农户视角出发,考察农户的幸福感、福祉等水平,从不同维度探索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3):37-46.
徐凤增,袭威,徐月华.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一项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12):134-151+196+152.
孙建捷.中国特色康养旅游发展模式浅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14):71-75.
方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1):8-17.
李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1(1):116-129.5
玉国华.农村信贷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21(11):78-92.
陈岑,张彩云,周云波.新时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挑战与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22(4):31-43.
孙豪,曹肖烨.收入分配制度协调与促进共同富裕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4):3-24.
欧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5-26.
郑瑞强,郭如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6):780-788.
钱佰慧,陈思霖,徐洋,等.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6):39-49.
陈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机制建构[J].学习与探索,2021(10):114-121.
郑群明.城乡统筹发展应重视乡村旅游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1,26(12):11-12.
秦艳红.我国农村产业生态化转型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与经济,2011,24(6):57-61.
郭韦杉,李国平.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抓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2022(2):76-84.
席恒,余澍.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2):65-73.
马贤磊,金铂皓,杜焱强.规模异质性视角下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多案例的比较[J].公共管理学报, 2022.
裘实,付广青,杨舒仪,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3):27-29.
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76-181.
李玲斐.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分析[J].环境工程,2021,39(5).
TITIN Fatimah.The Impacts of Rural Tourism Initiatives on Cultural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in Borobudur Are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567-577.
CLARE J. A. Mitchell,Meghan Shannon.Exploring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rural Newfoundlan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er[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8 February,2018:21-34.
李峰.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62-64.
万利,黄莹.新时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10):2380-2381.
韦宇航.“生态+农业+文旅”式田园综合体模式解构[J].农业经济,2020(5):26-27.
侯汝凝,罗海蓉,朱福勇,等.园艺疗法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鎖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 256-258.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12):1597-1605.
杨红英,杨舒然.融合与跨界:康养旅游产业赋能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20,46(6).
SHASHA Lu,YI Zhou,Xingliang Guan.Examin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health, its implication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five forest farms in Beijing[J].Land Use Policy8 January,2021.
LEI Jiang, HUA zhang WUYANG Song.Diversified demand for health tourism matter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J].Social Science&Medicine11 December,2021.
QINGfang ZHANGHui ZHANGHonggang Xu.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therapeutic landscapes: 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perceptions of senior seasonal migrant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1 April,2021.
周小梅,黄鑫.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制度创新[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9):23-27+39.
徐福英,刘涛.产业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路径: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8(4):106-111.
NUNKOO R,GURSOY D.Rethinking the role of power and trust in tourism planning[J].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management,2016,25(4):512-522.
杨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研究[J].农业经济,2020(4):49-51.
王铭杰,孟凯,张世泽,等.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力: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要素结构辨识和认知机制解析[J].热带地理,2021,41(6):1325-1377.
张欢欢.乡村旅游拉力动机及其与游客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4):129-134.
黄娅,严兴.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培育研究[J].农业经济,2009 (8):29-30.
JING Shen,RUNG-JIUN Chou.Rural revitalization of Xiamei: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integrating tea tourism with ancient village preservatio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2(90):42-52.
粟琳婷,粟维斌.“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117-118.
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108-113.
莫幼政,李万青.乡村特色美食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11-18.
向延平.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2):41-47.
汪德根,刘昌雪,苏勤.基于职业类型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30-39.
夏莉莉.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和农户福祉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两个旅游地的比较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