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徐萌
近些年,在儿童心内科门诊经常可以见到因孩子叹气、乏力、胸闷胸痛、头晕来看病的家长和孩子,多是担心孩子患上心肌炎的。心肌炎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指因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心肌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和临近的心肌纤维坏死或退行性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损害的疾病。大部分患儿都有前驱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很多儿童会有胸闷、胸痛、头晕、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甚至会持续数月。
家长们要特别当心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发生于感染后2~4周,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度心肌炎的症状非常轻微,甚至可以没有症状,经过治疗和休息能够自行缓解;急性加重型的心肌炎则容易带来严重后果,更可能导致患者在几周之内猝死!如果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感染后出现心跳加快、胸闷、胸痛、气促等加重,即使不是心肌炎,也要尽快就医。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后一周左右不适症状会逐步缓解,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无改善,反而加重,应引起重视,尽快就医。
心肌炎危害巨大,但是发病率不高,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它带来的风险,所以家长们也没必要过度焦虑和恐慌。下面针对心肌炎的一些常见问题作出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充分认识儿童心肌炎。
(1)感染性因素: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A型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B组、细小病毒B19、EB病毒、疱疹病毒6型感染等因素引起。细菌(如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生动物、寄生虫是少见致病因子。
(2)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药物(如一些抗菌素、肿瘤化疗药物等)和毒素等。
婴儿可表现为吃奶差、烦躁、哭闹、嗜睡、恶心、呕吐等。
幼儿可有懒动、长叹气、胸闷胸痛等表现。
心肌炎患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心血管症状如胸闷、心悸的仅为部分病例,大多数心肌炎患儿急诊就诊时的常见症状为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或者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比较危险的一个类型是暴发性心肌炎。需要警惕以下症状:心跳过快或心律失常,心悸、极度乏力、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胃痛、四肢冰冷或出现斑点、少尿、精神萎靡、反应淡漠、头晕(低血压的迹象)等;婴儿出现拒乳、发绀、四肢凉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就医。
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有: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或I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伴动态变化。
(4)显著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改变、T波倒置、ST段抬高和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亦可见心肌梗死样心电图和病理性Q波;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均可发生。
(5)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呈现典型心肌炎症表现。
次要临床诊断依据有:
(1)前驱感染史。
(2)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面色发灰、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婴儿可有拒乳、发绀、四肢凉等。
(3)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
(4)心电图轻度异常。
(5)抗心肌抗体阳性。
符合主要临床诊断依据≥3条,或主要临床诊断依据2条+次要临床诊断依据≥3条,并排除了其他疾病,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心肌酶谱主要包括CK、CK-MB、LDH、AST等,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一项是CK-MB,具有心肌特异性。心肌酶谱升高是心肌细胞损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由感染、心律失常、冠脉病变、乏氧、中毒(药物及毒物)、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病、血液病等引起或并发。但心肌酶升高,不一定就是心肌炎,因为它们还存在于其他的脏器,比如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和肌肉损伤时也会造成心肌酶增高,应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总之,当宝宝心肌酶增高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尽早来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明确具体病因,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建议注意休息,限制活动,学龄儿童不参加体育活动,避免婴幼儿剧烈哭闹。
(2)抗感染治疗:对于有感染存在的患儿,要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
(3)营养心肌治疗:可以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
(4)所有心肌炎患儿均应接受持续心肺功能的监测,比如心电图监测等。如果出现严重的心脏异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则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症状。
(5)对病情较重者,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利尿劑、血管活性药、正性肌力药、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心力衰竭严重甚至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需积极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比如呼吸机、ECMO及临时起搏器等),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使心脏得到休息,以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
(1)患有心肌炎的儿童需注意休息。为了促进发生炎症反应的心肌细胞恢复,减轻心脏负担,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能量消耗。安静休息不是指在家或者病房做作业、玩平板电脑、看电视,而是真正静卧,让心肌细胞恢复。
(2)根据医嘱定期来院复查。
(3)保证营养均衡,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要过饱。可以给孩子吃一些高蛋白(如鱼、虾、肉、蛋、牛奶、豆制品)、高维生素(如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心肌代谢及修复。
(4)营养心肌的药物能够提供心肌能量,促进心肌细胞修复,通常口服3~6个月,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调整。
(5)康复锻炼。在心肌炎急性期,应限制体力活动,尽量卧床休息。轻型心肌炎患者,一般在发病3~4周后,可进行10~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等;3个月后,根据随访情况增加活动量,如游泳、骑自行车和体操等,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12个月,或至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正常之后开始活动,根据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和运动试验等随访结果决定活动量。
儿童心肌炎诊断及时并经适当治疗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可痊愈。少数患儿迁延不愈者可能发展成扩张性心肌病。
如果孩子反复感染,存在心肌炎复发的可能,不过比较少见。
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病毒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后会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引发心肌炎。所以,孩子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休息,避免感冒。感冒后如出现胸闷、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