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援的上党战役

2023-06-20 13:43张瑞安
文史春秋 2023年2期
关键词:冀南上党长治

张瑞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一边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边从西南、西北大后方调集重兵,其中一路向华北发动进攻,企图夺取华北各大城市、铁路干线及其他战略要地,进而控制东北。为抢占战略要地,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上党地区(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发动猛烈进攻,企图首先分割中共领导下的太行、太岳两根据地,尔后歼灭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为粉碎敌人图谋,按照中共中央军委部署,晋冀鲁豫军区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围城打援,取得了上党战役的重大胜利。

制定严密作战方案

晋冀鲁豫解放区是连接华中和东北的枢纽。为打通侵入东北的通道,1945年8月,蒋介石密令阎锡山部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腹心上党地区发动进攻,企图以上党为楔子,进而将太行、太岳根据地一分为二,再寻机歼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阎锡山不敢怠慢,即令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第十九军和第六十一军4个主力师及1个挺进纵队,从临汾、浮山、翼城入侵上党地区,相继占领了襄垣、潞城、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地,并加修了城墙、碉堡等防御工事。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识破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诡计,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方针;中央军委电示晋冀鲁豫军区,鉴于上党地区的重要地位,如果上党失守,不仅太行、太岳解放区会被分割,而且当国民党军沿平汉线北上时,我军必将腹背受敌,处于不利地位,要坚决消灭侵入上党地区之敌,控制同蒲、平汉两铁路线,随时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

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晋冀鲁豫军区对所属部队进行战略性调整,将军区部队组建为正规兵团集中行动,扩大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同时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集中冀南、太行、太岳3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3.1万人,并动员5万民兵配合作战;根据战场情况,深入研究战法,将战役设计为夺城打援、围城打援和消灭突围逃敌3个阶段,即首先夺取长治外围各城,诱歼长治援敌于野战;尔后,围困长治,相机歼灭可能自太原、平遥来援之敌;最后,进攻长治城,围三缺一,待敌突围逃窜之时,乘机歼敌于野外。为统一指挥,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进驻襄垣,成立指挥部,直接指挥上党战役。

夺城打援 攻取长治外围据点

1945年9月10日凌晨2时,上党战役打响。陈锡联指挥太行纵队对屯留、上村之敌发起攻击,太岳、冀南2个纵队埋伏在长(治)屯(留)公路两侧,随时准备歼灭来自长治的援敌。

屯留之敌突遭攻击,陷入慌乱之中,不断向坐镇长治的史泽波求援,史泽波急调6000余人增援屯留。当敌军小心翼翼地行军至呈史村时,设伏的冀南纵队第二十五团率先开火,敌军猝然遭到打击,惊慌失措,胡乱开枪,掉头逃回长治。由于设伏部队过早暴露,未等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地域就发起进攻,造成这次打援未获完全成功,而且使据守长治之敌因害怕被歼而不敢出城。

针对敌情这一变化,晋冀鲁豫军区因势利导,决定强攻敌据点。12日,太行纵队攻占屯留,全歼守敌。13日夜,陈赓指挥太岳纵队攻打长子,太行、冀南2個纵队打援,但长治之敌由于惧怕被歼,始终未敢出城援助。冀南纵队乘机攻打潞城,17日攻占潞城,切断了长治与太原、平遥的联系。18日,太行纵队攻打壶关。19日,长子、壶关均被我军攻占。随着我军对长治外围阵地的攻占,长治已成为被围困的孤城。

长治外围战斗的胜利,歼敌7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地方青年纷纷要求加入人民军队。

围城打援 歼敌于野战

长治是上党地区中心城市,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就将长治作为战略要地经营,城高沟深、工事坚固,国民党军占领后,加固防御工事,增加城防力量,守敌逾万人,而且装备精良。而我军缺少重型装备,加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部队行军和攻城都面临很多困难,攻取长治要比攻取长治外围阵地困难更多。为统一思想,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作了战前动员,号召广大指战员克服困难,以勇猛速决的动作,攻占长治城,并决定东、南、西三面同时攻城,在北关预留缺口,诱使敌军外逃,尔后在野战中聚而歼之。

23日,冀南纵队、太行纵队、太岳纵队分别从东关、南关、西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治发起猛攻。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国民党军不断溃败,但仍负隅顽抗,作战陷入僵持状态,此时,长治守敌已弹尽粮绝,不断向阎锡山求援。情报显示,阎锡山调集3个师7000余人去解长治之围,28日,其先头部队4个团已进至沁县以南虒亭以北的新店地区,另一股1000余人敌军在沁州西南的南村一带徘徊,有继续南下增援长治之势。

掌握敌军行动后,晋冀鲁豫军区改变战术,将攻城为主改为打援为主,通过运动歼敌,做好随时消灭长治突围之敌准备。当天,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由陈再道率冀南纵队和石志本支队伪装主力,继续围攻长治,以吸引援敌南下;由陈赓率太岳纵队为左翼,陈锡联率太行纵队主力为右翼,马不停蹄,北上至虒(亭)屯(留)大道,隐蔽埋伏在道路两侧。30日,援敌向虒亭、屯留大道前进,我军快速向虒(亭)屯(留)大道运动,隐蔽在大道两侧。10月2日,敌我在屯留附近遭遇,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合围在虒亭以南老爷岭、西窳、磨盘垴至榆林地区。敌军发现陷入包围后,利用丘陵地带构筑防御工事,凭借其优势装备,困兽犹斗。经数日激战,我军歼敌一部,敌余部收缩在磨盘垴、老爷岭及关上村附近。敌军深陷重围,水源断绝,粮食缺乏,在我军持续攻击下,早已疲累不堪,士气低沉。这时,我军通过敌情研判,发现援敌不是3个师7000人,而是8个师,并配属2个炮兵团,共2万余人,兵力与我军不相上下。

为形成对敌兵力优势,指挥部令围攻长治的冀南纵队火速北上,参加打援战斗,并要求冀南纵队白天行军,一则可以稳住史泽波不致逃窜,二则可加快行军,尽早歼灭敌援军。接到命令后,冀南纵队星夜兼程,经过急行军,陈再道率部按时到达磨盘垴。刘伯承很高兴,对陈再道说:“长治这块骨头先不啃他,咱们先吃掉眼前这块肥肉。陈赓在老爷岭、陈锡联在磨盘垴已经按住了敌人的两条腿,你赶快率部从中间大道往北插,捅敌人的心窝子!”(《第二野战军纪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为实现运动歼敌,10月5日,司令员刘伯承命左右翼部队对敌发起钳形攻击,同时,围三缺一,在北面预留缺口,诱使敌人向北突围,以求野战歼敌。经过激烈搏杀,陈赓部攻占老爷岭主峰阵地,敌军连夜向北逃窜,逃至虒亭附近被太岳纵队成功拦截。实行平行追击和跟踪追击的部队,将敌穿插分割成多段,随之向敌展开猛攻,6日,除2000敌军逃窜至沁县,余部全部被歼灭,受命援长治的第二战区南区作战总指挥彭毓斌被击毙,手下数十名高级军官被俘虏。

歼灭长治突围之敌

彭毓斌部被歼的消息传到长治后,史泽波坐卧不安,决心弃守长治,冒死突围。10月8日黄昏,史泽波率部向西突围,企图横越太岳区,经东峪、马壁渡过沁河,逃回浮山、翼城。得知这一敌情后,刘伯承、邓小平命令陈赓率太岳纵队完成追击并歼灭史泽波部任务。为全歼逃敌,陈赓指挥1个团从虒亭直出马壁,控制沁河,进行兜击;以2个团平行追击。在“抓住敌人就是胜利”的口号下,太岳纵队士气高昂,他们不顾疲劳,忍受饥饿,日夜兼程,12日,在沁河以东的将军岭、桃川地区对逃敌完成合围。史泽波部已成惊弓之鸟,经数小时激战,除少数漏网逃跑,其余全部被歼,史泽波以下6000余人被俘虏。至此,历时30多天的上党战役胜利结束,歼敌3.5万余人,缴获山炮24门,轻重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

上党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除沁县外的整个晋东南地区,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有力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谈判工作。这是我军反击国民党军进犯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向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转变的关键。

上党战役胜利经验

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我军之所以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

战前准备充分。上党战役打响前,国民党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善于防御,而我军装备较差,军区仅有山炮6门,仅半数部队有迫击炮2至4门,重机枪3挺,新战士多使用刀矛,鉴于敌我实力悬殊,为取得作战胜利,晋冀鲁豫军区战前做了充分战备。首先,在兵力编成上进行重大调整,将军区部队和地方部队合并为野战部队,将太行、太岳、冀南3个军区的部队编为3个野战纵队,集中兵力,加强野战能力。其次,人民战争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家宝,上党战役发起前,我军深入开展战前动员,组织5万民工,担负后勤运输、战场救护、情报保障等工作,支前民工在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对参战部队进行针对性战术训练。针对阎锡山部的阵地布防和作战特点,晋冀鲁豫军区专门制定战术,供指战员学习训练使用。

因敌制胜,灵活用兵。上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为巩固晋东南解放区安全,我军制定了围城打援战法。正当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攻打长治时,获悉敌3个师兵力南下增援长治,军区首长迅速调整部署,令冀南纵队围困长治城,太行、太岳两纵队火速北上,歼灭援敌,当敌我激战于虒亭以南老爷岭时,才发现被围之敌多达8个师,为造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军区首长决定将围困长治之冀南纵队北調参加歼灭援敌之战,最终以优势兵力获胜。

先打孤立分散之敌,再打集中强敌。上党战役,敌我兵力、兵器对比,实力悬殊,如果先打强敌,可能会使我军陷入被动,妨碍战略目标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军区首长有针对性地制定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将长治外围阵地各个击破,先后攻占屯留、长子、潞城、壶关等据点,并歼灭敌军一部,使长治成为一座孤城,守敌进退失据,被迫弃城而逃,最后被追歼。文

猜你喜欢
冀南上党长治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当当鼓
长治学院外语系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上党记》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