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在辽宁省沈阳市,活跃着一批认识和了解雷锋、与雷锋有着深厚感情、终生颂扬雷锋精神的老作家、老记者、老艺术家。他们不但用毕生的精力写雷锋、说雷锋、画雷锋、演雷锋,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如第一个书写雷锋故事的陈广生,第一个描绘雷锋画像的杨宝威,第一个把雷锋形象搬上舞台的张玉敏,第一个说唱雷锋的朱光斗……
陈广生:首位书写雷锋的军旅作家
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与雷锋有着不解之缘。
陈广生是雷锋生前的战友,是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重要见证人。从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的第一天起,作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就看上了雷锋这棵好苗子。雷锋入伍7个月时成为团里的节约标兵,陈广生开始写雷锋事迹。从雷锋牺牲到成为闻名全国的典型直至现在,陈广生先后创作出版《伟大的战士》《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的故事》《雷锋轶事》等13部书籍。
雷锋入伍第一天,陈广生便与他交上朋友。当时团里在操场召开欢迎新兵入伍大会,俱乐部主任陈广生主持会议。一个新兵代表上台刚说一句话,一阵风就把他手中的讲稿吹乱,怎么也展不平,陳广生担心他讲砸,想上去帮一把,不料,那个小战士把发言稿一把塞进衣袋,即兴发言,而且一点没卡壳。那时,陈广生便暗暗记住这个个头不高但嗓音洪亮的小战士——雷锋。大会一散,陈广生就拽住雷锋,和他聊起来……
新兵下连时,团里要成立战士业余文艺队,陈广生第一个选上雷锋,让他参加群口快板节目表演。
同年7月,雷锋所在团准备授予雷锋“节约标兵”称号。经过采访雷锋本人,陈广生写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雷锋看后却摇摇头,随即用笔把“模范事迹”4个字划掉,写上“解放后我才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两行字。很快,这份材料经团领导审查,以团政治处的名义加按语,下发到团属各连队,学习雷锋的热潮首先在雷锋所在的团迅速展开。
为了把稿子写得有深度且真实感人,陈广生两度深入雷锋入伍前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和弓长岭铁矿采访,经过数十个日夜的苦战,完成4万多字的《向阳坡上长劲苗》的初稿。
1962年8月15日,正当陈广生修改、完善作品时,突然接到雷锋因公牺牲的电话,这个不幸的消息如五雷轰顶,他不顾一切急忙乘坐火车奔赴抚顺。
闷头投入雷锋丧事中的陈广生亲眼看到送葬路上数以万计的人群涌上街头,这一切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雷锋事迹写好,让全国甚至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雷锋,学习雷锋。几经修改,陈广生终于完成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很快连载在《抚顺日报》上,又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时,陈广生深深意识到,他还应为弘扬雷锋精神做些什么。为此,陈广生从1964年秋到1996年春,先后11次赴雷锋的家乡湖南省望城县,多次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诸如鞍山、营口、抚顺等地调查,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细致地采访了雷锋的老师、同学、亲戚、邻居30多人,掌握了大量有关雷锋生平第一手资料。随后,他写出《雷锋的故事》《雷锋轶事》两本书,分别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沈阳军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表彰和奖励。
陈广生退休后虽然身体不好,但一听说让他讲雷锋,二话不说有请必到,有时一天连续做几场报告,他说是雷锋精神给了他神奇的力量。他不辞辛劳去实地挖掘和考察雷锋事迹材料,潜心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学雷锋的发展轨迹,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宣传雷锋的知名人士和权威人物。
2002年,年逾古稀的陈广生毅然决定,再把雷锋的事迹精心编创推出。一年后,《雷锋》这部电视剧本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诞生了。
杨宝威:为雷锋画传神像的第一人
雷锋的画像有很多,但有一幅著名速写《雷锋在补衣》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该画的作者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
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某工兵团,与杨宝威所在团是兄弟部队。当年1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决定进一步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将宣传骨干陈广生、杨宝威、季道魁等3人抽调到沈阳,同雷锋一起住进工程兵招待所。他们与雷锋同住一屋,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以便能够更细致深入、全面感性地了解雷锋。白天,雷锋外出作报告,他们是忠实听众;晚上,他们和雷锋一起用餐,一起散步交谈。
其间,杨宝威格外留意雷锋的一举一动,十分细心地观察和捕捉其可贵的闪光点,深信“细微之处见精神”。
一天晚上,雷锋正在灯下全神贯注地缝补自己的白衬衣。杨宝威看到这个动人情景,心中为之一动,立即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取来纸和笔,迅速专心致志地一阵勾画……这就是《雷锋在补衣》速写的诞生。
杨宝威和陈广生还深入雷锋工作过的工厂、部队,不停地认真采访与挖掘,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在10多天寻踪采访后,杨宝威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幻灯片的绘制。
后来,杨宝威又创作国画《雷锋》,这是我国第一张画雷锋的国画。
这幅国画问世不久,1962年8月15日,传来雷锋因公殉职的消息。杨宝威为失去这么一位好同志深感惋惜和悲痛,与雷锋相处的一幕幕、所熟知的感人事迹的一桩桩不时地在脑海中回旋。
虽然雷锋不幸牺牲了,但是,杨宝威的画笔并没有停下,而是情不自禁地一辈子难忘雷锋、热爱雷锋,继续致力于雷锋的宣传画作,先后创作弘扬雷锋精神的年画《听故事》、速写《训练场上的雷锋班》、国画《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他用画笔宣传雷锋、纪念雷锋的那份执著令人感动。
季增与张峻:给雷锋留影最多的摄影师
2012年3月,《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推出,引起轰动。展出的200多幅照片中,有八成是季增与张峻当年拍摄的。当见到有人把看展览当作过生日、有老太太让保姆用轮椅推着从郊区赶来观展、有小学生把《雷锋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时,季增十分兴奋。展览期间,上级领导同志曾亲临现场,拉着季增和张峻的手,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我是特意来看你们的!你们立了大功了,给孩子们留下了学习的榜样,给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啊!”
季增是与雷锋接触最多、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摄影师。雷锋从入伍到牺牲的953天里,季增平均3.8天就给他拍摄1张照片,共拍摄约250幅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而生动,广为传播,成就了中国人像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忠实地记录了雷锋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足迹。
雷锋入伍后,季增是第一个为他拍照的人。季增回忆说,1957年他入伍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第三三一七部队,在运输连开过车。因为有初中文化程度,在部队里算学历比较高的,所以很快就调到团政治处工作。半年后,有个搞摄影的老兵退伍,他就接替了这个老兵的工作,这为他后来给雷锋拍照片提供了条件。1960年1月8日,辽宁营口火车站广场,季增所在部队在这里举行欢迎新战友入伍的大会。一位身材不高却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战士,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在台上发言。凛冽的寒风几次把他的讲稿吹乱,他干脆脱开讲稿,向大家表达决心:“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很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练好杀敌本领,为保卫偉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决心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那份对祖国、对部队的热爱和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季增。季增挤上前去,情不自禁地按动快门,拍摄下新兵那情绪激昂的感人镜头。这位新兵正是雷锋。
正是季增为雷锋入伍后拍摄的这第一张照片,开启了他与雷锋结成亲密战友的交往序幕。
雷锋成名后,被拍摄的机会很多。最初面对镜头时,他有些羞涩,忸怩着,不知如何是好。作报告的场合越来越多,照相越来越密集,雷锋也越来越懂得照相,他知道如何按照季增等的意图去摆出姿势。
入伍后进行的新兵训练,由于个头矮、力气小,雷锋在训练扔手榴弹时不及格。雷锋急了,天天加练,早上起来练,晚上别人睡觉了也偷偷爬起来练。一次,季增在操场上看见雷锋正练得大汗淋漓,便跑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雷,干吗这么玩命呀?”雷锋肩膀不由自主地一缩,笑着说:“实弹考核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不能拉全班的成绩呀!再说,我决心当兵,杀敌保国,这手榴弹都投不远,怎么杀伤敌人呢?”在一边辅导雷锋练手榴弹的老战士对季增说:“别拍他肩膀了,他这阵子不分白天黑夜地练,肩膀、胳膊都肿了。”季增怀着敬意拍下老战士惠连生教雷锋投手榴弹的照片。苦练一个星期后,雷锋扔手榴弹不仅没丢远,反而更近,因为他把胳膊练肿了,没劲可使了。这个时候,他的班长、战友们就告诉他,手榴弹投不远,主要是臂力不足,当然还需要身上各部位力量配合。为此,雷锋在业余时间成了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篮球、跳高、木马他都试试,单杠、双杠他也练练。他的臂力渐渐增强,在实弹考核时获得优秀的成绩。随后,季增又拍摄一组雷锋练单杠和双杠的照片,发表在当时的《新体育》杂志上,其中有张雷锋练习双杠的照片十分传神。照片中的雷锋在双杠上使劲荡起来,脚高高地伸向天空,动感十足。
雷锋是汽车兵,开车是他的主要工作,所以,季增拍摄雷锋与车有关的照片特别多。雷锋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流传很广,给人印象很深。照片拍摄于1960年底。季增回忆说,《解放军画报》记者吴加昌来采访雷锋,回去后写信说缺少一张破题的照片,让他拍一张能表现雷锋热爱党、热爱毛泽东主席和雷锋职业特点的照片,于是他就反复在想该怎么拍。那天上午阳光灿烂,季增同雷锋一起来到运输连的停车场。部队刚刚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接来一辆“解放”牌拉水车,副连长白福祖正将车开进车场。季增便请雷锋调整好汽车方向,用高光打在车头“解放”二字上,并让他在画面中居显著位置。雷锋抬头远望,用那只曾被地主婆砍过三刀的手擦拭“解放”二字,体现出只有解放才有他今天的意境。光这一个场景季增就接连拍了好几张。1961年3月,《解放军画报》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将这张照片发表。事隔一年,季增又与张峻一起重拍一次相关主题的彩色照片,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雷锋为革命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爱护车辆和一切公共财物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为了适应实战需要,雷锋坚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爬到车下去维修车辆,季增为了拍好这张照片,手冻僵了,快门也冻得失灵过。
雷锋在外面做了好事从不透露姓名。每次季增采访他时,总是一面半开玩笑,一面反复追问,实在没法子了,雷锋才说。季增不失时机地拍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照片。在闲暇时间季增也注意询问雷锋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并在运输连交了几个知心的小通讯员,他们一知道雷锋有新打算或行动时,就马上跑到宣传股告诉季增,这也让季增抓拍了不少珍贵的镜头。一次,季增去雷锋的宿舍,正巧遇见他在补一双线袜子。季增知道他每年领新军装时,总是少领一套,为国家节约。不仅如此,雷锋平时还习惯将刚发的新袜子送给战友穿。而眼前他补的这双线袜子破烂不堪,打满了补丁,已经看不出原来袜子的模样,可他仍旧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补着。季增见状,眼睛一热,立即拿起照相机,把这一幕永远留在胶片上。
张峻曾经是雷锋的战友、一位军旅摄影师。在张峻家客厅的一角有一个四层的小柜,每一层都是满满的关于雷锋的相册和底片。雷锋牺牲后,他一直坚持宣传雷锋精神。
当年,张峻在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因而有了为雷锋拍照的机遇。其时,雷锋已被评为“节约标兵”。张峻听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后,就下到连队采访。有天午休时间,张峻听到营房门前敲锣打鼓,喊着口号“感谢人民解放军”,只见一支送感谢信的职工队伍已经来到营房院内。原来,雷锋到卫生队看病,路过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工地时,被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场面所感动,他顾不得肚子痛,推起一辆小推车,就加入运砖行列。就是在这一天,张峻抓拍了雷锋背着钢枪的那张照片。
随后,张峻多次陪同雷锋到部队和外地做忆苦思甜报告,跟踪采访。随着雷锋事迹的不断丰富、荣誉的不断增多,张峻给雷锋摄影的次数也越多。后来雷锋入党,荣立二等功,参加军区首届团代会,被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等,这期间,张峻先后7次和雷锋生活在一起,随他到过营区、训练场、会场、学校、工地、车站、城镇、山区、村庄……有人说,张峻成了雷锋的影子,雷锋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雷锋的好事做到哪里,他就把照相机背到哪里。张峻最早在《解放军画报》上刊出的《苦孩子,好战士》《五好战士和红领巾》两组雷锋专题照片,就是这样跟踪拍摄出来的。
从1960年夏天开始,张峻在与雷锋共同度过的两年多、与雷锋朝夕相处79天的军旅生涯里,张峻看到了雷锋金子般的心灵。雷锋的精神感染了张峻,使张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他先后9次为雷锋拍照,共为雷锋拍摄222张照片,其中黑白的198张,彩色的24张,记录了雷锋在军旅中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件,成为给雷锋拍照最多的摄影师之一。张峻收集、收藏和亲自拍摄的有关雷锋生前活动与生活的照片共384张,包括雷锋在故乡拍的13张,内有集体合影4张;在武汉、北京、鞍山、抚顺、沈阳、长春、大连等地照相馆拍的29张,内有集体合影7张,双人照4张。
多年来,很多参观雷锋事迹展览或看到《雷锋》画报、画册的人们,过后都对雷锋生前留下那么多照片提出质疑:雷锋做好事不是不留名吗,怎么每做一件事都有人为他拍照?原来,给雷锋拍的照片虽然大部分是跟踪“抓”拍的,但也有一些是根据雷锋的日记和事迹补拍的。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文章后,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筹办展览的班子。当时决定雷锋参军前及童年部分用绘画来表现,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会上特别传达了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的好人好事。
领导指定由张峻拟出补拍雷锋照片具体内容的提纲。根据补拍提纲所列内容,这次总共补拍照片20多张。观众常见的许多照片都是为展览特意补拍的。例如雷锋从储蓄所取出200元钱送给人民公社的照片就是补拍的。除补拍有人物的照片,还补拍了雷锋的部分实物,如有黄继光画像的笔记本和雷锋补过的袜子、使用过的牙刷、使用过的针线包等照片。
雷锋牺牲以后,张峻的眼前时不时浮现雷锋亲切的音容笑貌,往事历历在目。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雷锋牺牲事故的调查,拍摄了调查所需要的各种照片。在雷锋入棺时,他忍着无限的悲痛拍下雷锋的最后一个镜头,留下了雷锋的遗容。
为了更好地宣传雷锋,1990年3月5日,张峻自费4万多元,扩印雷锋照片15万张,全部无偿赠送给各地学习雷锋做好事的人。他撰写的《永恒的雷锋》一书也于2000年3月5日前,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50年来,张峻从拍摄雷锋身边的人开始,跟踪拍摄雷锋战友乔安山、庞春学、于泉洋等,雷锋班的历任班长张兴吉、曲建文等,雷锋辅导过的小学生陈雅娟、雷锋在望城家乡的乡亲和好友等;拍摄和报道过大庆油田的红旗标兵;勇拦惊马救儿童的英雄战士刘英俊等英模人物;拍摄全军、全国学雷锋的知名人物徐洪刚,沙头角中英街上的“活雷锋”陈观玉等学雷锋先进典型341人。他还在报刊发表学习雷锋精神方面的照片2万多张,举办320多场雷锋图片展览,作雷锋事迹讲演1200多场,一生为宣传雷锋自费投入40多万元。
2013年3月5日下午,张峻在沈阳军区学雷锋座谈会上发言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2岁。此前10天,他先后接受10多家媒體采访,出席八一电影制片厂、抚顺雷锋中学等单位组织的学雷锋纪念活动。在参加座谈会前,沈阳军区领导劝他不要作报告、出席一下就行,但他坚持走上讲台,为大家作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场精彩报告。他在讲台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虽然我已经耄耋之年,我还是把有限的生命继续投入到无限的‘留住雷锋的事业中。”
张玉敏:首位雷锋扮演者
1948年,18岁的张玉敏刚从哈尔滨第一中学毕业,就被招进军工部,分在兵工厂造枪造炮。张玉敏在学校是文艺骨干,部队负责文艺的首长看他是一块搞文艺的料,便把他调到当时所在部队军工部的文工团,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
1962年,全军组织一场忆苦思甜报告会,沈阳八一俱乐部请雷锋作报告。雷锋是先忆苦后思甜,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真感受。雷锋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张玉敏。作为一名演员,他当时就有采访雷锋的冲动,也想把雷锋的形象搬上舞台,只是暂时还没有剧本,后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来得及采访雷锋。
始料不及的是,这年8月,传来雷锋牺牲的噩耗。张玉敏非常伤心,也感到非常遗憾。
雷锋牺牲不久,原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到北京开会,周恩来总理指示贾六,雷锋是沈阳军区的好典型,一定要把雷锋的故事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贾六当夜就乘火车返回沈阳。团里研究决定立即成立《雷锋》话剧创作组,由王德英负责写剧本,由张玉敏扮演雷锋。
身高1.64米的张玉敏,由于身高所限,在舞台上经常演一些“小鬼”、警卫员之类的角色,很少演主角。这次能演雷锋,张玉敏自然高兴,可是由于从思想上没有更深刻地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刚一上台就被导演叫下台,导演毫不客气地指出他“没有感情”。如此反复,不知练了多少遍,张玉敏不断努力去学习和领会雷锋精神,尽力使自己把雷锋的内在更加丰富而全面地表现出来,终于基本达到导演的要求。
1963年2月,沈阳军区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上,首长提出要看话剧《雷锋》。演出那天,陈锡联司令员等首长都前来观看,同时还请来雷锋生前所在班的战友及指导员。
演出结束,雷锋的指导员对张玉敏说:“你演得很活泼可爱,但是你不是雷锋,雷锋精神的实质你还没掌握。”指导员是一手把雷锋培养起来的人,也是最了解雷锋的人,难怪他对张玉敏扮演的雷锋有所挑剔,总觉得舞台上的雷锋与真实的雷锋有一定的差距。
听了这句话,张玉敏又悟出很多道理。在团里的安排下,张玉敏等演员“雷锋班”走进雷锋生前所在连队,与真“雷锋班”结合在一起,他们要亲自体验“雷锋班”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那段时间,他们经常下部队演出。每次出去演出,在火车上,张玉敏也学着雷锋,为旅客服务,端茶倒水……他们走了一路也感动了一路,从此张玉敏真的把自己当成雷锋了。
1963年7月28日,张玉敏随话剧团到北京演出,这是他第二次进中南海的怀仁堂。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亲切接见演职人员,全体演员受到莫大的鼓舞。见到了毛主席,张玉敏心里最想说的话是“雷锋啊,你想见毛主席的梦我帮你圆了”。他知道,雷锋经常在日记中写能够见到毛主席是他一生的梦想,甚至做梦都想见毛主席。
后来,话剧《雷锋》被拍成电影,仍由张玉敏扮演雷锋。首次在舞台上扮演雷锋形象的张玉敏,通过从演雷锋到学雷锋,产生了深深的“雷锋情结”。
朱光斗:说唱雷锋第一人
著名曲艺家朱光斗是一位1946年参军的老兵,一生把说雷锋、唱雷锋看作自己的天职,引以为荣。他从1960年与雷锋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相识开始,几十年如一日说唱雷锋的热情不减。为传颂雷锋精神,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几乎跑遍东北的山山水水,许多守岛部队、边防哨所都留下这位老艺术家的足迹。
使朱光斗终生难忘的是,1960年11月的一天,他有幸第一次聆听雷锋作报告。那字字血、声声泪的家史,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地感动了朱光斗,他感到“雷锋精神就是时代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希望所在”。为此,他当即创作快板《雷锋苦难的童年》,作品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媒体发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雷锋的题词后,朱光斗把数来宝《学雷锋》搬上文艺舞台,全国各大报刊电台迅速刊载播放,这就是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那个段子。这时,朱光斗不到30岁。
“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这是人们对朱光斗的评价。40多年里,他执著、热情地宣传雷锋,“说”着雷锋的段子,演出2000多场。《学雷锋》这个段子始终是他表演的传统节目,至今,依然在部队中流传。有位将军说,朱光斗唱着《学雷锋》,迎来一茬又一茬战士,又唱着《像雷锋那样》把他们一个又一个送上新的工作岗位,他自己就是这样听着他唱的雷锋,走上将军之路的。
朱光斗曾是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曲艺指导、一级编剧,为保留艺术骨干,年龄到点后,组织上没让他离休,而是让他继续发光发热。他拿起一副“呱哒板”,一头扎到基层部队中,把白山黑水间热血军营中的文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有人对他的举动有些不理解,说他有福不会享,有钱不会挣,“越老越犯傻”,他却一笑了之。他自有他的人生追求与价值体现,不乏幽默地说:“职务有没有,都是朱光斗,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东北部队任我走。”
朱光斗享受軍职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又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可他一点都没有“大腕”习气,演出从来不要出场费。他常说,艺术家是为群众服务的,你把金钱看重了,人们就把你看轻了。他所演的节目大都是宣传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由于他宣传雷锋精神的突出贡献,沈阳军区授予他金质学雷锋荣誉奖章。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先后为他颁发“功臣奖”“突出贡献奖”。2000年,为纪念雷锋同志诞辰60周年,古稀之年的朱光斗又把沈阳军区干休所几十年来学雷锋的事迹整理出来,并在全国文艺调演中捧回个“金娃娃”——金奖。
宣传雷锋精神的独特群体
在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成功地扮演许茂的老艺术家贾六,曾担任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团长、沈阳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在任话剧团团长期间,他组织《雷锋》话剧剧组进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位1938年入伍的老八路,念念不忘向下一代宣传雷锋精神。他不是歌手,可是只要宣传雷锋的活动需要他唱雷锋,他就毫不犹豫亮开嗓门放声歌唱。为了唱好歌,他坚持早晚练发声,并请老伴陪听陪练,演唱水平提高很快,成了宣传雷锋活动的多面手。
曾任沈阳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的佟希文和新华社沈阳军区分社社长的李健羽,是在雷锋生前就采访过雷锋,并在中央级报刊上首先宣传雷锋事迹的老记者。离休以后,他们仍然不忘宣传雷锋精神,所作的学雷锋报告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他们与其他离休干部一起编著的《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一书,发行35万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还有写话剧《雷锋》的老作家、沈阳军区话剧团编剧王德英,在报社编发雷锋故事、系统整理雷锋日记的《前进报》编辑董祖修,唱响学雷锋歌曲的军旅歌唱家顾威,用画笔描绘雷锋伟大形象的军旅画家柳青等。
这是一个独特的宣传雷锋精神的群体,他们不但当年是雷锋精神的大力传播者,离退休以后仍然是雷锋精神的颂扬者,深深根植于他们心底的“雷锋情结”,促使他们执著地为雷锋放歌,让雷锋精神一代一代永传下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