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京地区六朝墓铭文砖的砌筑位置与砖文组合

2023-06-20 21:11:33林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8期

林荫

摘 要: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帝王之宅”。南京作为六朝的都城,留下了豐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六朝遗迹无论是地上的神道石刻还是地下的墓葬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六朝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出土的墓葬材料对研究六朝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墓葬中的文字材料,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目光多数聚集在六朝墓志和地券,对其书法艺术、郡望考证、氏族联姻等讨论颇多。相比之下,出土较为零散、发现材料较为琐碎的铭文砖很少有人涉猎。文章将对六朝墓墓砖的砌筑规律、铭文砖的相对位置和铭文内容的固定行文格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南京地区;铭文砖;砌筑位置;砖文组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37

1 六朝墓墓砖砌筑和排列规则

六朝墓不论是长方形单室墓、“凸”字形单室墓、双“凸”字形双室墓、“吕”字形双室墓,还是带耳室多室墓,基本都是由封门墙、甬道、过道、墓室、祭台和棺床构成,墓砖的砌筑和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铺地用砖通常一至三层,少数四层。单层地砖基本平铺成“人”字形(如官家山六朝墓),也有错缝平铺(如仙鹤山M5);双层地砖通常上层平铺成“人”字形,下层错缝平铺;三层地砖有的下两层错缝平铺,上层平铺成“人”字形,或下层错缝平铺,中层侧立,上层平铺“人”字形(如姚家山M3);四层地砖最上层平铺“人”字形,第二和第四层平铺成条形,第三层侧立。

封门墙多为三顺一丁,三顺一丁与一顺一丁、二顺一丁、四顺一丁或顺砖平砌组合砌筑而成(如新凹子M8),也有先从底部平砌数层再侧立斜向相交呈倒“人”字形至顶(如雨花台区孙吴M19)或直接平砖平砌至顶。

甬道两壁多为三顺一丁的组砖数组不等往上顺砖平砌起券直至顶部(如新凹子M8),也有在甬道下部先砌一组二顺一丁往上再砌一组三顺一丁之后用顺砖平砌起券或五顺一丁组砖数组往上平砌至顶部(如仙鹤观M2)。

单室墓墓壁多为二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组合砖砌筑而成,有三顺一丁组砖数组与四顺一丁组砖砌至墓顶,有五顺一丁组砖数组与二顺一丁组砖砌至墓顶(如仙鹤观M2),或三顺一丁组砖数组之上顺砖平砌至墓顶(如新凹子M8)。

双室墓的前室墓壁多为三顺一丁组砖与顺砖平砌,再由四壁斜向上倒砌“人”字形砖至穹隆顶(如将军山西晋墓),或一顺一丁组砖与三顺一丁组砖数组砌至墓顶(如石闸湖西晋墓)。后室墓壁为三顺一丁组砖与顺砖平砌(如天册元年吴墓),一顺或二顺起券至结顶。

过道一般三顺一丁组砖与顺砖平砌至顶(如天册元年吴墓),也有在三顺一丁组砖上顺砖错缝平铺至顶部。

祭台一般在墓室的前部,有的用三层平砖砌成,有的用下层砖侧立上层平铺砌成(如石闸湖西晋墓)。

位于墓室后部的棺床有单层、双层或三层,单层棺床有侧立砌筑、平砌成“人”字形和纵横平铺三种,双层棺床下层为侧立上层平铺“人”字形(如石子岗M5),三层棺床有下两层错缝平铺,上层平铺成“人”字形,也有底层错缝平铺,中间一层砖侧立,上层平铺成“人”字形。

2 铭文砖的相对位置

2.1 墓道

铭文砖作为建筑墓室的材料,多位于砖室墓内。位于封门外的墓道中仅发现一例:“泰元四年五月十一日高阳郡博县都乡吉迁里纪德家墓地一所故”铭文砖出土于雨花台东晋纪年墓的墓道中。

2.2 封门墙

在封门墙上发现的铭文砖有:江宁张家山西晋墓的“元康七年八月陈氏作”纪年砖,灵山南朝墓模印“李”字和“五”字莲花纹砖,姚家山一号墓在封门墙两侧挡土墙上发现的三块“王”字砖,铁心桥小村一号墓的五块刻有砖拼壁画内容“嵇下行卅五”“虎下行十”“左天人中行六”“大龙上行八”“向上行卅五”的铭文砖,尧化门外对门山南朝墓刻有“伯合”的铭文砖。另外还有些封门墙上夹杂着的零星字砖,是利用墓室剩下的墓砖砌筑上去的,如萧象墓和尧化门南梁墓。

2.3 甬道

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墓的甬道西壁为砖拼的狮子壁画,画像砖的砖面上阴刻铭文“右师子下行第五”“右师子下行十六”。

2.4 墓壁及墓顶

大型砖拼壁画墓中,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虎”“羽人戏龙”等画像砖均用于砌筑四壁和墓顶。墓壁发现铭文砖的有:西善桥宫山南朝墓,墓室两壁有完整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刻壁画,壁画砖上刻有文字“向上行第卅一”;雨花台石子岗南朝墓,墓壁也使用大量壁画砖,却没有拼镶出完整的壁画,南壁有表示壁画内容的铭文砖,如铭文内容为“虎”“大虎”“左天人”“右天人”等铭文砖;狮子冲两座南朝墓的两壁均发现比较完整的砖拼壁画,一号墓的西壁有“羽人戏虎”图和半幅“竹林七贤”图,并将大量壁画砖当作普通墓砖使用,发现模印有“虎”“龙”“具张”“直阁”“嵇”“向”等内容的画像砖,由于两座墓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铭文砖散落在墓室填土中,原本墓位置不详,如楔形砖的端面印有“朱鸟”“大日”“小日”“大月”“小月”等文字,一般楔形砖都是用于砌筑墓顶,因此推测朱雀图案和日月图案的铭文砖均位于墓室顶部。

除了壁画砖外,一些纪年砖也位于墓室两壁,如秣陵公社太康四年墓的“太康四年柯君作壁”砖、苜蓿园东晋墓的“泰元九年三月任兴”砖、象坊村东晋墓的“晋大兴二年八月庚辰造”砖、石闸湖西晋墓的“太康九年八月十三日”砖。还有模印有姓氏的铭文砖,如桂阳王萧象墓的“萧”“周”“吴”“李”等字砖,白龙山南朝墓的“谢”“吴”“陈”“雷”等字砖,燕子矶南朝墓的“黄”字砖等,模印文字一面均朝向墓室内。

2.5 铺地砖

六朝墓墓葬的铺地砖一般采用素面砖,在铺地砖中发现的铭文砖仅为个例。板桥镇杨家山西晋墓甬道的铺地砖中发现一块有“魏宫”二字的铭文砖,具体意义不明。

2.6 祭台

宁丹路十号墓墓室前的祭台下发现散落的符文砖碎块,砖上符号的意义暂时不明,可能代表着道教中的五位神灵,墓主生前应是有道教信仰的信徒,这些符文砖可能是为度化逝者而特制的。符文砖与广州龚韬墓出土的滑石符文牌相似,龚韬墓出土的买地券载:“承玄都鬼律,地下女青诏书……”“玄都”是道教中太上道君的居所,《云笈七签》卷二十一记载:“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女青”也是道教中的一位神仙,文献中记载:“女青鬼律役使天下邪魅妖□,助道兴化,勒鬼真名。”可见该神仙有镇鬼降魔的作用,常出现在买地券和镇墓文中。由此可以得知墓主龚韬生前有道教信仰,墓中出现的滑石符文牌也应与道教相关。

在道教中符由仙界有最高统治权的神仙掌管颁布,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持有符的人被赋予了超常法力和绝对权力。道符有的悬挂在室内,有的佩戴在身,有的埋入地下。虽然道符画法各异,使用方法不一,但是论其功能一般都是消灾解困、治病延年、通晓神灵、镇邪劾鬼这几类。宁丹路东晋十号墓出土的四块符文砖除一块残碎无法辨认外,其余三块分别为“”“”“”。其中第一块为上下结构,上半部是一个“天”字,下半部为“”。对比《道法会元》卷五“泰清飞集宏元章”中“元”写为“”,与“”的下半部非常相似,该符文砖经过解读应释为“天元”。道教经典中记载:“中央总灵,黄上天元,始生五老。”此处的“五老”是道教中的五位神灵,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神,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和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天元”即代表着中央黄帝。其余几块砖上的符文目前无法识读,推测可能与五老中的其他几位神灵有关。

3 砖文组合

虽然墓砖上的铭文内容庞杂、较为零散,但是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工匠们为了砌筑的方便和准确,将部分墓砖编号以便排列,在这些根据不同位置进行不同命名的墓砖铭文中,可以发现显著的组合规律。

3.1 “上”“中”“下”

这是根据墓砖在墓壁中的上下位置命名的一种组合方式,有单独一个字只表示上下相对方位的,如油坊村南朝墓的在端面上模印“上”“中”“下”的文字砖,“上”即位于上层,“中”即位于中間,“下”即位于下层。也有与壁画砖图案相结合并标有具体数字表明绝对位置的文字砖,如“向上行卅一”“嵇上行廿五”“右师子下行第五”等文字砖。以宫山南朝墓和石子岗南朝墓为例,壁画以三层平砌顺砖上下各三顺一丁组砖共十一层组成,上层三顺一丁组砖铭文均为“上行某某”,中间平砌三层墓砖铭文均为“中行某某”,下层三顺一丁组砖铭文均为“下行某某”。

3.2 “起”“尽”“住”

这是以每一行墓砖的始终(头尾)命名的组合方式,由靠近墓门的位置开始砌的每一行的第一块砖为“某某起”,每一行的最后一块以“某某尽”或“某某住”结束,如石子岗南朝墓铭文为“□□□第一起”“向下行廿二尽”“龙下行第十二住”的文字砖。

3.3 “左”“右”

在墓葬中左右对应的方位就是东西,带有“左”字的铭文砖一般位于墓室的东壁,带有“右”字的铭文砖位于墓室的西壁。根据东西壁的画像图案,如狮子冲一号墓的西壁靠近甬道处有砖拼的“羽人戏虎”图,对应的铭文砖内容为“右师”“右天人”,二号墓东壁的“仙人持幡”图对应的铭文砖内容为“左天人”“右迅繖”“右具张”“左直阁”“左家脩”等。

4 墓葬规模与砖铭内容的关系

墓砖上铭文的内容看似零散、涉及众多方面,甚至一些铭文似乎是工匠临时起意书写的,毫无规律可循,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但将砖铭内容放到不同墓葬中观察,还是可以找出某些规律的,有些内容仅会出现在一定规模的墓葬,一般中小型墓葬中不曾发现。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烧造铭文砖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因此仅有少数小型平民墓葬中发现了铭文砖,且内容均为普通纪年或是人名姓氏,其余大部分铭文砖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中。

南京地区六朝大、中型墓葬的墓主不是皇室宗亲就是世家大族或高级官员,出土的铭文砖除了有普通的纪年砖、人名姓氏砖之外,还有官职、籍贯、吉语、方位、编号、志墓等多种类型铭文砖。这些铭文内容有的在所有墓葬中普遍出现无规律可循,而有些则是特定出现在一定规模的墓葬中,其他墓葬中无从发现。如中型墓葬中常常出现的吉语砖,仙鹤山孙吴墓铭文内容为“平原广敞神灵安居”“吉月贞□卜葬芒丘”的吉语砖,还有仙鹤观东晋墓铭文内容为“宜子孙”“□士□贵旦康”的吉语砖。此外,还有官职砖、籍贯砖和志墓功能的铭文砖,如象坊村东晋墓砖铭为“晋大兴二年六月丁酉驸马都尉朱君妻吴氏卒”的铭文砖、雨花台东晋墓砖铭为“泰元四年五月十一日高阳郡博县都乡吉迁里纪德家墓地一所故□”的铭文砖,这类砖铭在大型墓葬和小型墓葬中均无发现。这可能与墓主身份有关,小型墓葬的墓主均为一般平民百姓,身无官职,没有记录墓主籍贯、志墓的需要,同时也是迫于财力有限。而大型墓葬的墓主多为皇室宗亲,墓葬中多出土详细记录墓主身份、籍贯、家世的志墓功能的铭文砖,并不需要在墓砖上再一次记录。因此志墓功能的铭文砖多出现在有一定官职但并没有显赫身世的中型墓葬中。

大型墓葬中也有些特殊铭文是中、小型墓葬中所没有的。有些是个别现象,仅发现一例,如出土于姚家山东晋墓工匠随意刻画的随笔铭文砖和出土于宁丹路东晋墓代表道教信仰的符文砖。另外表示墓砖形制、编号、位置的砖铭,仅在大型墓葬中发现,且多出现在砖拼壁画墓中。如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墓、狮子冲南朝墓、雨花区石子岗砖拼壁画墓中,均发现表示墓砖方位如“某某上/中/下行第某”的铭文砖,表示画像内容如“具张”“迅繖”等的铭文砖,表示墓砖形制如“正方”“中鸭”的铭文砖,出现这类铭文砖的大型墓葬均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砖拼壁画。此外,在一些没有竹林七贤壁画的大型墓葬中,仅发现了代表墓砖形制的铭文,而没有表示位置编号的砖铭,如尧化门南朝墓、桂阳王萧融夫妇合葬墓。

表示墓砖位置和编号的铭文砖有其固定铭文格式和砖文组合方式,“上”“中”“下”对应墓砖的上下位置,“左”“右”对应墓砖的东西位置,“起”“尽”“住”对应墓砖砌筑的开始和结束。对墓砖铭文在墓葬中相对位置的研究,对了解六朝墓葬的结构和砖砌的规律有一定的帮助。墓砖上一些非常规的特殊铭文,对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风俗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东晋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8(4):41-48,12.

[2]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J].文物,1960(Z1):37-42.

[3]南京博物院.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J].考古,1963(6):291-300,290.

[4]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板桥镇石闸湖晋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5(6):37-45,58-59.

[5]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象坊村发现东晋墓和唐墓[J].考古,1966(5):299-302.

[6]江文.江宁县秣陵公社发现西晋太康四年墓[J].文物,1973(5):69.

[7]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官家山六朝早期墓[J].文物,1986(12):17-22.

[8]南京市博物馆,栖霞区文管会.江苏南京市白龙山南朝墓[J].考古,1998(12):46-52.

[9]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管会.江苏南京市板桥镇杨家山西晋双室墓[J].考古,1998(8):31-34,99.

[10]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J].文物,2001(3):4-40,91,97,2,1.

[1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南京仙鹤山孙吴、西晋墓[J].文物,2007(1):22-34.

[1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南京将军山西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3):16-23,55.

[13]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王光明.南京市雨花台区姚家山东晋墓[J].考古,2008(6):26-35,102-104,2.

[1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南京雨花台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12):35-39,68,2,1.

[15]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南京江宁孙吴“天册元年”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9(3):26-31,129-131.

[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灵山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2(11):52-61,112.

[17]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南京市雨花台区孙吴墓[J].考古,2013(3):26-41,1.

[18]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J].文物,2014(5):20-38.

[19]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南京市雨花台区宁丹路东晋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4(6):29-42,65-67.

[20]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小村南朝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5(2):50-60,127-128,131-132.

[21]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5(4):33-48,65-67.

[22]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板桥新凹子两座西晋纪年墓[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12):60-77.

[2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梁桂阳王肖融夫妇合葬墓[J].文物,1981(12):8-13,98.

[24]南京博物院.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2):14-23.

[25]南京博物院.江苏江宁县张家山西晋墓[J].考古,1985(10):908-914,966-967.

[26]刘仲宇.道符溯源[J].世界宗教研究,1994(1):1-10.

[27]姜生.道符结构、语义及功能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7(6):87-91.

[28]张继禹.道法会元:卷五[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