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宝
(福清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福建 福清 350300)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1],在国内外广泛种植,已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2]。马铃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含量在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3-5]。
福建省是中国南方马铃薯冬作区之一,马铃薯是福建省第三大粮食作物[6],而福清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1 ℃,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是福建省马铃薯重要的种植生产区[7]。福清冬种马铃薯不与其他粮食作物争地,利用秋冬闲地种植,隔年春季收获后主要作为蔬菜远销沿海大中城市以及出口东南亚市场,春季正值蔬菜供应淡季,此时上市的马铃薯鲜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8-9]。近年来,福清市年种植马铃薯面积约800 hm2,主栽品种为闽薯1号和费乌瑞它。其中闽薯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2001年从法国引进马铃薯杂交组合(费乌瑞它×大西洋)12个后代品系中选育而成的,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08011),适宜在福建省推广种植[10-11]。
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种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供,为高海拔冷凉山区种植的脱毒一级种薯。
2017—2021年连续5年在福清市5个村开展集中连片示范种植,示范年份及基地地点见表1。示范基地采用滴灌覆膜栽培,起垄前,施有机肥15 000 kg/hm2、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7-17-17)750 kg/hm2,起垄机起垄作畦,畦宽(带沟)1.2 m,畦高0.5 m,垄面中间开沟,条施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5-5-25)1 500 kg/hm2。11月下旬种植。种植规格采用每畦双行种植,行距40.0 cm,株距22.0 cm,种植密度75 000穴/hm2。马铃薯种植后,在垄面上铺设安装滴灌管道设施,覆盖一层120.0 cm宽的黑色地膜,视不同生育时期和天气情况进行滴灌,生长期间用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晚疫病2~3次,待茎叶枯黄及时收获。
表1 5年示范基地情况
2017—2021年,闽薯1号连续五年在福清市镜洋镇浮山村、江镜镇文房村、江镜镇柏陈村、海口镇工农村和龙田镇锦美村进行示范推广种植,鲜薯产量为41.38~52.58 t/hm2,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产值为7.8万~16.5万元/hm2,扣除成本后,纯收入在3.3万~12.0万元/hm2之间,5个示范点平均鲜薯产量46.94 t/hm2,产值12.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8.25万元/hm2,经济效益较为突出(见表2)。
表2 示范基地平均产量及产值
闽薯1号属中熟鲜食马铃薯新品种,在福清市种植其播种至出苗期27~32 d,出苗期至成熟期87 d左右。株型为直立型,株高37.0 cm左右,茎绿色,茎横断面三棱型,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叶缘平展,复叶椭圆形,薯型为长圆形,结薯集中,薯形美观,皮色为黄色,肉色为淡黄色,薯皮光滑,芽眼浅,芽眼数5~7个,芽眉弧形,脐部浅,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约3.4个,丰产性好,大中薯率高,商品薯率高,抗马铃薯花叶病毒、抗卷叶病毒、抗环腐病。经测定干物质含量17.60%,淀粉含量13.20%,粗蛋白含量1.70%,鲜薯维生素C含量16.8 mg/100 g,还原糖含量0.55%。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食用品质较优。
应选择地势平坦、地面平整、肥力较强、排灌方便的沙壤或半沙壤田块进行。尽量选择前茬种植水稻的冬闲田,由于采用水旱轮作,有效地减少了地下害虫、杂草和镰刀菌属病害对冬种马铃薯的侵害[12]。
闽薯1号种植地块要求土壤疏松,精细整地,为其营造良好生长环境。起垄前,应施足基肥,施有机肥15 000 kg/hm2、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7-17-17)750 kg/hm2,再使用起垄机深耕细耙、小垄作畦,畦宽(带沟)1.2 m,畦高0.5 m,要求垄面、沟底平直、土块细碎。起垄后,垄面中间开沟,条施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5-5-25)1 500 kg/hm2。
3.3.1选用脱毒种薯
闽薯1号的种薯要严格挑选,选用脱毒一级或二级的种薯,避免因种薯带毒,导致病害发生。
3.3.2种薯切块
播前一周左右进行种薯切块,在通风透气的室内进行。当单薯重20~50 g,可整薯播种;当单薯重>50 g,应进行切块,须采用纵切法,每个切块25~30 g,保证留有1~2个芽,且带有顶芽,切块时应淘汰病、烂薯。切块过程,切刀须使用75%的酒精溶液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病毒。种薯切好后,用石膏粉或者滑石粉,加多菌灵拌种, 并放于避风处摊晾。通过拌种,可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尽快愈合伤口防治交叉感染,拌种还可以防止由于切块时间较长而造成的发黏或腐烂,另外,拌种可以促进马铃薯的根系生长,使得土壤中的病菌被扼杀,对马铃薯的幼芽是非常好的保护[13]。
福清市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马铃薯种植时间宜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气温在15~20 ℃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种植规格采用每畦双行种植,行距40.0 cm,株距22.0 cm,75 000穴/hm2。播种时芽眼朝上,深度8.0~10.0 cm。
马铃薯种植后,在垄面上铺设安装滴灌管道设施,设施安装要合理布局,每一垄垄面中间铺设一条滴灌带。选用管径为16.0 mm、滴头间距15.0 cm的贴片式滴灌带,支管和主管分别选用内径5.0 cm和7.5 cm的软水带,滴灌带和软水带材质均为聚乙烯。采用滴灌设施可以让水、肥直接输送到马铃薯根系部位,可充分保证养分被快速吸收,减少肥料的挥发损失和漫灌造成的肥料流失,具有节水节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优点。
马铃薯种植2~3 d,在垄面覆盖一层120.0 cm宽的黑色地膜,地膜应紧贴垄面,两侧用碎土压实。覆盖黑色地膜改变了土壤环境,具有明显增温保墒和抑制田间杂草发生的作用,改善了冬种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土壤的温度和水分条件[14]。
当马铃薯幼苗破土顶膜时,要及时进行人工破膜放苗,确保其能够安全出苗。
马铃薯对水敏感,整个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即可,遵循前期足水、中期少水、后期湿润的原则[15]。当马铃薯发芽长根后,应通过滴灌设施灌第一次水,以保证出苗率;如天气干燥、少雨,则须每隔10 d左右通过滴灌设施灌一次水;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灌水时也可配合追施水溶性复合肥,促进马铃薯植株及块茎生长。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防为主, 治为辅”的原则,根据天气和病虫害情况进行防治[16],应做到科学防治,从而提升防治效果。
3.9.1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能导致茎叶死亡或块茎腐烂,叶片染病会先在叶缘或叶尖处产生病斑,并不断扩大,叶背会出现一圈白色霉菌层[17]。晚疫病的防治,首先应在播前严格淘汰病薯;其次在晚疫病发生前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 kg/hm2兑水后喷施叶面进行预防;若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将其带出田间,并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2.5 kg/hm2兑水进行叶面喷施,同时根据病情发生情况可进行多次喷施,每次间隔时间7~10 d。
3.9.2早疫病
早疫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及块茎。叶片染病时,病斑为同心轮纹,并出现泛黄、发脆、上卷等现象,导致叶片光合机能受到影响,同时伴有块茎腐烂发生。早疫病的防治,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应在发病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预防。
3.9.3蚜 虫
蚜虫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虫害,蚜虫会集中在叶背吸食汁液,对植株和叶片伤害较大。蚜虫的防治,应及时铲除周边杂草,减少虫源;在蚜虫始盛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植株中上部的幼嫩部分进行防治。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枯黄充分成熟后抢晴采收,确保马铃薯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