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青,马静,李真顺,尹小丽,高梦祥,张东辉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荆州 434023)
研究生教育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对提高专业人才质量、培养创新思维、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1]。研究生教育中创新是核心,教育部提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也是最高要求。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今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基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教学改革就成为急需研究和实施的一项工作。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体质的支柱产业,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先进的专业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食品学科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2]。面对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既是我们的机遇,也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挑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思考应变[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偏重课题研究而放低课程学习要求的现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不规范及课程管理不严格等诸多问题,而国外食品学科人才培养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相对更加重视[4]。长江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必修的通识公共课学分较高,智能工具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前沿课选修的机会相对较少,研究生因时间和精力有限,选修前沿性或者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课程不多,完成毕业学分要求即可,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许多导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课题完成上,对课程的选修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指导,部分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肤浅,不能根据产业需求、时代变化思考教学改革,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为了混学分而选课。研究生课程学习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多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当前研究生仍以实验室培养为主,缺乏企业和生产一线的锻炼,对于生产实际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了解不足,导致研究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5]。许多学校学位授予条件中对论文产出做出明确的要求,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创新,便会形成“发表论文即是创新”的错觉。有的导师甚至把研究生作为科研打工仔,不同的学生按科研实验流程培养,分工明确,提高产出,而毕业的研究生对整个专业领域的把握以及创新思维非常欠缺,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不出食品深加工的创新思路和需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无法满足食品加工产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体现对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造能力的考核,为此,需要进一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多元化改革。
研究生尽管身处高层次的教育阶段,部分研究生专业社会责任感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较本科生薄弱,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导师的管理也存在重科研成果,轻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等培养缺陷,学生在学习和做科研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食品科技、食品安全等创新技术在提升国民体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给予研究生的创新指导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许多研究生片面地根据发表论文判断创新水平。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6]。2019年,教育部等13个国家部委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7],增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融合农、工、商、理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与食品加工产业密切联系,具有综合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3]。长江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7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1993年开设,2010年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招生,2017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长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借力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8],建立“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新工科的重要领域,可以与计算机科学、医学学科、生物学科、农学学科、化学学科、机械工程、物理光电学科等联合培养食品智能制造、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原料品质改良、食品品质变化机理、食品工业化生产、食品物理加工等创新食品人才(图1)。长江大学拥有工、农、医、理、文等综合学科,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复合型的定位,实现现代新型产业链与创新人才培养链的紧密融合,更好地为食品行业、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
图1 “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可建立导师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导师研究方向、学术领域关键词、研究生课题和关键词,可对研究生主导师、副导师进行不断的匹配,既可实现导师专业价值发挥的最大化,又可增加研究生的协同培养,同时依托导师学科方向数据库对研究生论文盲审和答辩评委不断优化,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食品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双一流背景下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相关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增进学科交叉融合。修订课程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升学生的专业社会责任。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和国际研究进展,拓宽、更新教学内容。
2.3.2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培育和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包括知识的前沿性、丰富性、引导性、启发性以及双语讲解等。通过案例教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学术会议,相关专业研究生通过汇报文献内容、课题研究发现展开相关学术讨论,培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科研创新设计的意识与能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加入课程教学,扩充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将不同领域知识相互融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加强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海外交流建设
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同专业及跨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增加对研究生学术交流考核,加强研究生海外访学交流的渠道和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跨专业合作。依托我院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建立的“中捷毒理学联合实验室”,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建立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科研合作、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行业发展的深度合作,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2.3.4 优化考核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全过程考核,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竞赛、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
2.3.5 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新经济时代下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9-10]。导师承担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导师的综合素养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影响至关重要,导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做人做事,必须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作为导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学识和专业水平,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