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王一鸣,唐 建,宋 锐,缪 鑫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甘薯属旋花科1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 和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材料[1]。甘薯因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四川省是全国甘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7万hm2以上,年鲜薯总产量稳定在1 000万t左右[2],甘薯在四川省现代特色农业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开展甘薯高效栽培方式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关于甘薯的高效栽培方式前人已有大量研究[3-6],但在甘薯的栽培技术上,一般只涉及原则性的栽培密度,较少针对某一品种开展专门的研究。不同地区及品种特性的甘薯的适宜扦插密度有所不同,扦插密度对甘薯的结薯习性[7-8]、产量[9]、品质[10]等都有直接影响。本试验拟对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在不同株距种植条件下的生长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株距,为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21年6—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史家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块土壤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为小麦。
试验品种是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紫甘薯“内渝紫2号”,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试验设5个不同株距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株距分别设为20、25、30、35、40 cm。每个小区种植4行(垄),垄长为6 m,垄距为0.9 m,各处理每行分别种植30、24、20、17、15株。于2021年6月12日采用水平栽插方式种植,10月25日收获。统一采取一般大田管理方式。
参照《国家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四川省甘薯区域联合试验品种特征记载标准》进行调查记录。在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在生长期调查甘薯最长茎蔓长度、单株分枝数等地上部分特征;收获期调查记载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茎叶产量、商品薯比例等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特征,分小区测定产量,收获2 d后测定烘干率。
烘干率测定方法:每处理选取250 g左右薯块2个,纵切留取1/2,切成薄片状,混合均匀,随机取3个重复,每个重复取100 g,先在50 ℃烘干2 h,再在80 ℃烘至恒质量,计算烘干率。烘干率=干薯质量/鲜薯质量×100%,淀粉率=0.869 45×烘干率-0.063 458 7[11],薯干产量=鲜薯产量×烘干率,淀粉产量=鲜薯产量×淀粉率。
采用Excel 2017和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内渝紫2号”的茎蔓长度、单株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和单株鲜薯质量均随扦插株距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指标在不同株距处理间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株距35、40 cm 2个处理的茎蔓长度、单株分枝数、单株鲜薯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单株结薯数不同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1 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植株性状比较
产量对甘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起着重要作用。由表2可以得出,“内渝紫2号”的鲜薯产量、茎叶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均随株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株距30 cm处理的鲜薯、薯干和淀粉的667 m2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 722.67、480.63 kg和308.53 kg,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株距35 cm处理,667 m2鲜薯产量显著高于株距20、40 cm处理,薯干和淀粉的667 m2产量均显著高于株距20、25、40 cm处理。茎薯比以株距30 cm处理最小,株距20 cm处理最大;烘干率和淀粉率均以株距35、40 cm最高、株距20 cm处理最小。
表2 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的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内渝紫2号”的商品薯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当株距为40 cm时,商品薯比例最高,为82.1%,除与株距35 cm时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3 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商品薯比例统计%
在有效的土壤和空气范围内,适宜的株行距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养分、水分和空气,并有效改善群体结构,增强光截获,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进一步发挥作物个体的生产潜力,可以较好地改善单株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提高各项产量性状。
孙哲等[13]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增加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及商品薯比率。本试验中的“内渝紫2号”在30~40 cm株距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和薯干的667 m2产量,这与苏明等[9]、吴文荣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在20~40 cm株距条件下,“内渝紫2号”的单株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均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株距30 cm条件下鲜薯、薯干、淀粉的667 m2产量均最高,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以收获鲜食甘薯为目的的生产中,“内渝紫2号”可按照30 cm株距进行扦插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