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个议题整合一组诗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改变零碎散乱的古诗文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提高其阅读鉴赏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巧组妙联,聚篇成类
以作者联组,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时,可选取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联组群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诗人在人生中四个时期的变化,进而理解诗人始终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也可以赏析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选取其在黄州时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联组阅读,感受诗人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和情怀,让学生结识一位立体多面、乐观豁达的苏轼。
以題材联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美地表达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在学这首词时,笔者就以关于秋天的古诗文为题材,选取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等进行联组阅读。学生在赏析这组古诗文时,领会到这些诗文所描写的季节相同,但流露的情感各不相同。学生也体会到,即便是同一个作者,因为境遇的变迁,面对同一题材也会写出风格不同的作品。
以写法联组,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古诗文单篇阅读中学习一种甚至多种写作手法,对初中生是不小的挑战,但如将一组具有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文放在一起研读,学生就容易发现组文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律,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手法。例如《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此文时,笔者就以这一写作手法为互联点,选取了郑燮的《竹石》、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诗词进行联组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研读,在反复赏析中掌握托物言志诗文的阅读技巧。
互联互释,触类旁通
捕捉群文联点:意象、情感、人生。在设计李清照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笔者以《一剪梅》为基础文本,将《如梦令》《武陵春》《渔家傲》作为关联文本,从诗词意象入手,以“舟”作为互联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文本互织,体会“象与情”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经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笔者让他们围绕“舟”这一意象,分析四首词的感情色彩。小组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四首词虽采用了同一意象,但感情基调各不相同。《如梦令》是活泼、轻快、喜悦的,《武陵春》是充满忧伤和愁绪的,《一剪梅》体现的是“相思”“闲愁”,《渔家傲》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鉴赏群文视角:比较、诠释、转换。教学中,笔者仍以李清照的四首词为例,从以下三个角度,逐层设疑。
“比较”是课堂主体性、基础性的学习方法。笔者要求学生将“舟”的意象和情感色彩相联,概括和比较不同词作中“舟”的特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如梦令》中“舟”的特点是“轻快”;《一剪梅》中“舟”的特点是“孤独”;《武陵春》中“舟”的特点是“单薄”;《渔家傲》中“舟”的特点是“茫然”。
“补证”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一个意象”走向“多个意象”。笔者请学生举例分析词作中其他物象特点及蕴含的感情能否辅助、补充、印证“舟”的情感色彩。例如《一剪梅》中,的“红藕”,即红色荷花,“藕”谐音配偶的“偶”,一语双关,含蓄暗示了这首词的相思主题。“红藕香残”,荷已残,香已消,奠定了全词凄切的感情基调。
“转换”环节,笔者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内外文本组元,从“本文”的一个意象走向多个文本的同一意象,挑战着学生建构文本与文本之间超链接的能力,充分发挥了链接式组元方式自由灵活的优势,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语文教师应积极寻找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