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蕊
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众生的地球(Earth for All)”,让人想到,曾在2021年春天引起热烈讨论的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这部纪录片由全球16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30多个城市里通过无人机拍摄制成,是全世界环保爱好者献给地球的“一封情书”,而寻此“示好”的信号,普通人亦可以透过探索与众生和谐相处的方式来延续这一份美好。
广西南部的钦州三娘湾,近年来以“美在生态优先”闻名,就提供了与野生动物比邻而居、亲密接触的机会,讓驻足的人们愿意相信,能将彼此引向美好未来的,是怀着善意的相知相守,而不是好心但刻板的隔绝。
三娘湾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是一座古朴且温馨的渔家村寨,也因“中华白海豚之乡”闻名遐迩。背倚乌雷山,南面北部湾,东与广西北海市隔海相望,西与钦州港毗邻。这里坐拥漫长的海岸线,海天一色,水清沙幼,礁石巍峨,椰林婆娑,长期保持着男渔女织的自然生态,诗意与烟火相伴,酝酿着与都市生活迥异的野趣。
斗转星移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缱绻画卷徐徐展开,坚久不变。远观,这幅画卷壮阔绮丽,以北部湾第一峰乌雷岭为中心,云卷云舒,绿林层叠,巨石点缀,渔船由近海畅行至天边,粉色海豚大方鱼跃其间,含黛远山伏波而长眠,令人心神激荡;走近一看,则细节满满,尽可以在一只小鸟的滑翔里感受春天,在静坐听涛的人身上巧遇气定神闲的力量,在月升犬吠的夜幕里撞进渔火人家的梦......俗话说,不恋天堂,恋“三娘”,三娘湾惹人生爱只消须臾。
在一众滨海地区里,博于风物的三娘湾还以“奇石”和“奇潮”为最。
月亮滩上,礁石四处散落,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糕饼,有的像苹果,有的像葫芦串串......在海风经年累月的吹拂和海水日以继夜的雕琢下,棱角全无,均以圆润示人,一如整个绵软滩涂给人的气息,厚实而可靠,让人忍不住以石为席、以天为盖,让奇石积蓄了千百年的热能穿透全身,再化作逐渐绵长的呼吸和额发下的薄汗。落日霞光下,金光傍身的奇石,则仿若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映照出人世间和自然界牵绊并行的辉光。当地人又谓之海狗石、母猪石、风流石、晒鱼石、鸳鸯石等,给海滩增添了许多趣味,让游人忍不住驻足,左看看、右瞧瞧,以眼睛为尺,细数名字背后的画意。
“奇潮”则在每年6、7月份最为壮丽,此时浪高风大,涛声阵阵。大潮来时,惊涛拍石、万马奔腾、巨龙在卧......场面蔚为壮观。与其他地区的潮水相比,三娘湾大潮有三大特点,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和观赏性强。每次大潮形成持续时间在5~7天,每天大潮可观赏时间为3~5个小时,潮位起落时间长,而最佳观潮地点——三娘湾景区沙滩则地势平缓,游人大可以坐在金黄柔软的沙滩上,看大潮卷起大堆的“雪花”,等待不断增高的潮波拍打岸边奇石所形成的海之“谜语”,拥抱“解谜”之乐。顺便,细细感受天籁轻吻耳畔,留下久久勿忘的约定。
三娘湾海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水质优良,也是海鸟、近海生物等生之所倚的家园。
为了守护这个众生所依的家园,三娘湾管理区定期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和近岸海滩清洁等活动,每年设有长达4~5个月的休渔期,让三娘湾得以拥有良好的以湿地、沙滩、滩涂和海洋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圈,日日夜夜以亮丽的容貌揽白云沧海入怀,招徕游客的同时,也唤来一波又一波新鲜的“移民”,并持续共享、共创“美境”自然。
时至今日,三娘湾已是众多科考机构的驻点,也是游人展开一场生态探索之旅的优选之地。在这里,近可观鸟,远可戏鱼,匍匐在地有“虾兵蟹将”,仰望苍穹见鸥鹭成行。
迷恋山水、爱鹅成癖的晋人王羲之在游遍名山,泛观沧海后坦陈:“我卒当以乐死。”当然,穷极三娘湾之乐,乐不至死,但乐当以成舟,带我们驶回“天为父,地为母,人与自然是兄弟”的“原”宇宙。
滨海湿地,候鸟的天堂。三娘湾本地人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每逢春秋季节,候鸟成群结队,翩然而至,在退潮的滩涂上自比“主人”。这年复一年的“相约”,也使得本地人不再用生物学的“迁徙”来描述这些生灵的到来,而是称之为“回家”。
三娘湾位于著名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是鸟类重要的中途停歇地。近年则在持续维稳的生态环境治理下,孕育了丰富的栖地生境,逐渐成为一些鸟儿的越冬地。每年,来到这里的鸟类有大滨鹬、白腰杓鹬、中杓鹬、翻石鹬、阔嘴鹬、鸥嘴噪鸥、大凤头燕鸥等32种以上,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有的已被列为濒危动物。这让以观鸟为第一大乐趣的人难掩喜悦,趁着跃跃欲试的兴奋劲儿,用专业的“长枪短炮”为候鸟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这也是人们选择与鸟为友的见证。
三娘湾的候鸟常常徜徉在晴空万里的好天光下,散步、轻跳、濯足,悠游自在的样子仿佛从滩涂到长空都永远属于它们,渔人则自觉地给它们留足昂首阔步的“余地”。候鸟有的还时不时小飞一下,将眼前的宝地和同伴相亲的画面尽收眼底,顺便舒展浑身筋骨,让慵懒下来的翅膀保持对健飞的记忆,以便看到不远处从细沙里冒出头来的“食物”时,能迅捷将之捉拿归“胃”;更为了启程后,能够跨越山海,抵达目的地,再应时而归。
据说,地球上生活着近一万种鸟,40%以上具有迁徙的习惯,而迁徙过程险象环生,是候鸟死亡率最高的时期。经历长途飞行后在三娘湾沿岸滩涂上停歇整顿,是鸟儿最放松的时候。为了不惊动它们,最好穿着浅色系的衣服。远远看去,候鸟的样貌无外乎一个个蓬松的小团子,但透过摄影机或望远镜,可以看到多数鸟儿有着因长于飞行而清劲有力的骨骼,让长年“蜗居”在办公椅上的新人类不免心生艳羡。
不同类别的鸟儿则羽色各异,有的翅膀前端被明亮的线条包裹,对比度分明而衔接处以齿轮状咬合,犹如披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战袍;有的嘴尖带上一抹粉红、橙黄,仿佛高飞时染上了雨后初霁的虹,欲与人间新蕾试比调色的功夫。着迷一番过后,也许有人会意识到,穿花衣的从来不是儿歌里唱到的小燕子,面前的千余只鸟儿,才是鸟类“时装秀场”上的弄潮儿。
三娘湾上的候鸟多为鸻鹬类和鸥类,前者羽色虽然有所不同但极为相近,后者因飞行速度普遍很快,即使是专业观鸟人分辨起种属来,也不无局促,颇有“对面相遇不相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意味。门道留给内行人钻研,游人若能在候鸟的起落间悉知鸟之乐,习得乐山又乐水的盎然趣味,便不虚此行。
云儿在天上飘,鸟儿在空中飞,人儿依偎着碧海蓝天,是三娘湾的“一如往常”,也是不少都市人的“人生理想”。若是感受不到其间的魅力,灵魂大概是睡着了吧?
三娘湾还有唤醒游人沉睡灵魂的另一大精灵,即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以下简称白海豚)。自发现以来,随着三娘湾海域环境的优化,白海豚种群稳定成长,数量从2004年的96只左右,增长到了2022年的380只左右。只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前去造访,不论早中晚,多半能遇上。
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它们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并亲自哺育幼儿。虽然叫“白海豚”,但它们不白,且一生里会随着年龄变色,刚出生的白海豚呈深灰色,青年时呈灰色,成年后则呈粉红色。它们也十分通晓“人性”,性情活跃,时常3~5只成群,追逐在货船、渔船身侧,偶尔从金光粼粼的海面上向著日出日落的方向鱼跃而出,又在人们的欢呼和掌声里变换着丰富的队形,大方的模样十分惹人喜爱。
三娘湾之所成为白海豚的乐园,不仅是因为温暖的气候,干净的海水和丰富的食饵,也因为这里有着善良的渔民,他们认为遇见白海豚是幸运和浪漫的象征,一直以来都将“保护”挂在心上;也在了解白海豚的珍稀性后自觉地展开行动,带游客出海时,他们会摇身一变讲解员,从白海豚的历史到今天的状态,样样都能说出一二。
为了方便观测和记录,常年驻扎在三娘湾的科考团队根据白海豚不同的特征和身世故事取了小名。每次见到人类都张开着小嘴像在微笑的叫“小开开”;长得圆墩墩的叫“牛珊珊”;牛珊珊的妈妈叫“钦钦”,喜欢在牛珊珊近船的时候在离船不远不近的地方傍着游......还有“道儿”“小闪电”“瓶塞子”等。过去,它们在渔民和科考队员的呵护里延续着血脉,守住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块拼图;未来,它们的生活还将从更多人的出海记忆里梳理出不断完整的故事。
世界第一位树医生约翰·戴维说,真正的景观之美,不是所见,而是所得。当人们谈及环保、美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云云,如果你还不知所措,双目茫然,不如来三娘湾走一趟,枕海而眠,日出而欢,与精灵们共绘一幅“相看两不厌”的美景。
当我们能够呵护属于大地的一切,我们的身心也将在一举一动里净化、沉淀。借一首美国民谣Change作寓(歌词大意):任世间的变化,如同风,如同水,如同肌肤,在消逝,但众生会永远欢笑,永不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