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曼·法拉克·梅迪纳
2023年2月,菲律宾参议院正式核准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尼、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该协议还覆盖了世界1/3的人口,其成员国贡献了全球30%的GDP。
RCEP能为菲律宾的贸易与投资带来崭新机遇,特别是在深化与RCEP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引进外国企业良性竞争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菲律宾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菲律宾在参与RCEP框架下的经贸活动后,GDP预计将增长2%。
此外,亚洲开发银行(ADB)表示,到2030年,RCEP能让菲律宾的出口增长3.7%,增长值约合70亿美元。同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贸易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中强调,在未来5年内,菲律宾对RCEP国家的出口潜力预计共有278亿美元,这些潜力仍尚待挖掘。
菲律宾中小微企业与全球价值链
RCEP能为成员国提供一系列贸易促进举措,其目标是简化跨境贸易流程,使之更为高效。不仅如此,RCEP成员国还有意削减甚至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关税,此举能为菲律宾中小微企业带来更多机遇,有利于这些企业将自身的服务与产品推广至全世界,也能让它们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小微企业是菲律宾经济的重要推手,菲律宾99%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60%的就业岗位。然而,菲律宾的中小微企业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仍然很薄弱。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东南亚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日渐激烈;中小企业遵守国际行业标准与规章制度的能力薄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型劳动力人口短缺;大规模生产能力不足,以及科技含量较低。
由于经营領域的问题,融资困难仍然是菲律宾中小微企业最大的难题。也因此,它们很难提供繁杂的正式文件,无法按规定申请正规的银行贷款。
有了RCEP,菲律宾的企业能从原产地规则中受益,同时还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工业国开展更大规模的技术合作,让菲律宾企业开发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不仅如此,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也能帮助菲律宾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RCEP生效后,菲律宾的主要受益产业:
农业
RCEP起初确实受到了菲律宾农业团体的抵制,他们担心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菲律宾。然而,菲律宾国内负责经济发展与规划的内阁级独立机构——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署长阿塞尼奥·巴利萨坎让部分人打消了RCEP将对菲律宾农业造成不良影响的担忧。
在RCEP框架下,33个农产品税目中,只有15类农产品可以享受关税减免,而且这些农产品大多是菲律宾本身不生产的农产品。这33个农产品税目在超过7000种农业税目中占比仅1.9%,且仅占进口额的0.8%。
2022年,菲律宾前十大出口农产品的出口额共计64.9亿美元,占菲律宾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5%。
菲律宾农业贡献了约10%的GDP,但实际年增长率仅为2%左右,而菲律宾经济总体增长率为5%。此外,菲律宾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且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地区最高,达到了57岁。
通过RCEP,菲律宾能鼓励投资流入农业科技领域,从而提高产量,优化灌溉技术,同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出口相关的成本与农产品损耗。
电子产品
菲律宾的电子产品是该国制造业产出的支柱之一。
2023年的电子产品与半导体出口额预计将从2022年的459.2亿美元增长到500亿美元。半导体出口额占菲律宾货物出口总额的47%,达292亿美元。
RCEP能够拓宽菲律宾电子产品与半导体制造商的出口市场。RCEP将降低进口零部件及原材料的成本,同时节省出口电子产品的成本,这对菲律宾的电子制造业来说意义重大。菲律宾的电子制造业严重依赖进口零部件,并且在供应链上仍处在后端组装及测试阶段,而且进口部件往往作为中间产品再出口到中国等其他市场,这进一步扩大了与最终消费者的经济距离。
在实现出口市场拓宽后,菲律宾还将致力于吸引相关投资,从而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菲律宾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尤其需要在电子消费品、电力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电子设备以及车用电子设备等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领域中,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
业务流程外包
业务流程外包(BPO)是当下菲律宾增长最快、风头最盛的产业之一,每年贡献300亿美元的GDP,约占菲律宾GDP总值的11%。
菲律宾占据全球BPO市场的10%~15%,超过130万菲律宾人在1000余家BPO公司就职。据估计,在各数字平台上还有约150万菲律宾自由职业者。菲律宾大约77%的BPO服务都出口给了美国企业,其余则分布在亚太地区。
RCEP能吸引在该领域的投资,扩大BPO产业,并让外包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诸如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方向升级。
KPO服务包括IT外包、法律转录、动画游戏开发、医疗保健处理和编码、数据分析、金融研究和软件开发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寻求的KPO服务。
来源:《东盟简报》
编译:谢宗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