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
今年70岁的马芳菲是天津市司法局退休的法律援助律師,他在育文坊社区从事无偿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已有26年。
26年来,他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0余件,为社会提供义务法律咨询1.2万余人次,光法律咨询记录本就记了整整163本。他用法律的武器,帮助社区居民维护自己的权益。
免费帮困难群众打官司
早在1990年,马芳菲就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成为天津市第一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当律师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诫自己,老百姓节衣缩食有点积蓄不容易,家里摊上事儿才来找律师,而作为律师就一定要对得起当事人。
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对法律援助律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997年,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刚刚成立,马芳菲就从律师事务所调到法律援助中心,做起了“免费替老百姓打官司”的法援律师。虽然不收费,但马芳菲认真办理每一个案件,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权益,在他看来,案件不分大小,“每个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都可能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大事。”
2000年11月,拄着双拐的农民工张西贵来到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从山东来到天津打工,工作中不慎造成下肢残疾。经过劳动仲裁,法院判决由厂方按月付给他400余元的伤残抚恤金。但当时互联网转账并未普及,他每月还要从山东赶到天津领钱,十分不便。张西贵希望厂方能够一次性结清赔偿款,可他多次找到厂方,都被厂方以法院判决为由拒绝。
马芳菲在全面了解案情,认真研究相关劳动法规文件后,他为张西贵写了申请再审的材料,之后又多次往返法院讲明理由,寻求有关部门支持。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案件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厂方一次性付给张西贵13万元的赔偿款。在办案过程中,张西贵行走不便,马芳菲就自费打车送他回家,还经常利用公休日,骑着自行车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城郊结合部去看望他,给他送去生活费。这令张西贵感动不已。
回到家乡后,张西贵用这笔钱盖了房子、买了牲畜、搞起了人工养殖,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充实的日子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用快板书普法受居民欢迎
2006年,马芳菲报名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了一名义务法律服务员。2007年,马芳菲注册成为和平区志愿者,在五大道街育文坊社区为居民做义务法律咨询和普法讲座。后来单位搬家,马芳菲仍然坚持“三不变”:单位搬走了,关系不变;距离远了,服务不变;为社区义务咨询,宗旨不变。每周,马芳菲都会按时来到育文坊社区的老年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偶遇居民发生矛盾纠纷,他也热心帮助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马芳菲多才多艺,会唱快板。在法律咨询之余,他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书形式对法律知识和政策条例进行解读宣传。他先后编写了《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防范网络诈骗等9个主题50余段快板书,并在社区进行宣讲,深受老百姓欢迎。
为提醒大家当心网络诈骗,马芳菲还结合自身办理刑事案件的经验,编写了《冒充公安来诈骗》《骗子盯上未成年人》《高息诱惑把人骗》等快板书,提醒老年人遇到诱惑要仔细分辨,谨防上当受骗;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他先后编写《编纂民法典(第一讲)》《诚实守信不能违反(第二讲)》等12段主题快板书,普及民法典常识。
不仅如此,马芳菲还紧跟时事,编写了《垃圾分类绿色行》,以及结合扫黑除恶相关案例编写了《扫黑除恶民心赢》等快板书,受到社区居民喜爱。
马芳菲坦言,随着年龄增大,自己的精力不如以前,但他的热情丝毫未减,他要尽自己所能,做好普法宣传,解决群众的法律难题,为构建法治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每天清晨,睦南道上一处健身园里,都会传来马芳菲清脆入耳的快板声。循着声音,社区居民纷纷围了上来,随着快板书的节拍鼓掌,奏响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