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摘 要:中国的老龄化来势汹汹,满足养老需求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难题。老龄化的群体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紧要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近十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不断增长,预计到2030年,60岁老人将会达到25%左右。继2021年北京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之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数字也已逼近中度老龄化的标准线。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这意味着,距离我国整体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仅差0.2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
中国的老龄化来势汹汹,满足养老需求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难题。而老龄化过程中,最应该值得关注的重点就是:老龄化的群体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是摆在当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乡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17.7%,比城市高出6.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23.8%,比城市高出8.3个百分点。提高相对弱势的农村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老有所养,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农村养老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是個农业大国,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及子女的外出,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突出,养老压力剧增。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收入水平低,劳动负担重
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不一样,农村老年人收入中接近70%都是劳动收入,而且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是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不稳定,没有多余的能力使其转化为现金收入。农村老年人并没有真正进入“养老”状态,依然主要靠劳动收入维持生活,实现老有所养靠不了社会,靠不了子女,仍然要靠自己。由于过于依赖劳动收入,使农村老年人面临比农村整体更高的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随年龄增长不断扩大,也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调研中还发现,随着农村老人体力衰退,收入减少,年轻时的积蓄已多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养老储备所剩无几。子女的资金补贴虽然能增加一点现金收入,但是由于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都是农民,尽管进城务工能挣钱,但是他们自己也面临城市的高消费和抚养子女的压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给老年人的钱也就比较少了。农村老年人在很多的情况下,经济收入也就处于很低的状况,并且浮动很大。特别对于失能和重病家庭来说,需要支付巨大的照料成本、医疗成本,这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难以实现家庭经济的好转。因此,提供相应的养老对策也是当务之急。
第二、农村老年人失能化比例提高,就医水平低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数量多,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障相对落后,医疗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社会养老难点在农村,农村养老痛点在失能老人。失能老人指那些年龄超过60岁且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将生活自理能力分为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室内行动、洗澡六项指标。缺乏一到两项生活自理能力即被界定为失能老人①。老年人一直是失能人口的主体,2020年全国失能人口达到了4200多万人,而农村失能人口就达到了4200多万的66%,足见农村失能人口的庞大。而失能人口一般是止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口。对于急需找到经济发展动力的农村来说,失能人口群体的扩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对于解决农村年轻人干事创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解决好农村失能人口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依靠养老院、家庭养老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农村医疗技术人才短缺、医疗设备设施落后、进城异地求医成本过高等现状存在较大矛盾。加之,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养老困境更重,农村医疗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子女赡养少,生活无依托
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差、工作忙等原因,加上赡养意识缺失及代沟因素,对老年人的赡养照顾十分有限。照顾老人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随着农村失能人口的增加,给很多农户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是需要对失能人口等特殊群体进行全方位的照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人力。二是照料负担的加大,直接减少了外出干事创业的机会。让整个家庭进入了因病致贫的状态。三是子女外出打工距离远,鞭长莫及难照顾,往往象征性地寄点生活费就算尽孝。四是管不了,子女自身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往往只能“舍老管小”保一头。眼下,要紧的是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第四、空巢老人难,生活问题多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等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的儿女长期不在身边,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日常起居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还有的老年人,与他们的子女长期分居两地。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2020年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指出,农村老人中有50% 的处于空巢状态。按照农村老龄化人口的比例,在农村至少有1.5亿的农村空巢老人。很多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无助,长年累月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环境中,一部分空巢老人仍然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去人们印象中农村老年人身居田园、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景象越来越少见。空巢原因,部分是子女出远门打工,常年不归。还有的子女分家另过,感情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空巢打转转,严重缺少亲情关爱和精神慰藉。特别是高龄、体弱、多病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需要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给予新的解决办法。同时,受现代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独居老人的再婚的现象也不普遍。总之,农村老年人现在迫切需要情感交流、语言沟通和精神安慰。
(二)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从事的是仍然是家庭农业生产劳动,自我养老能力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降低。农村老年人依靠土地的自我养老能力变得非常脆弱,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水平。同时由于我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老年人创造的财产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子女婚嫁和家庭的各项支出,到了晚年,自身不再创作财富而且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但大多数事实情况是,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第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确切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物质的丰富致使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淡漠。且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这就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逃离农村,也打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②。农村子女们常年在外,与父母相处交流机会减少,农村老年人独居数量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的被弱化;子女外出打工后,出现农村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弃养老人的一些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自我照料有困难。他们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弱,而他们的身边因没有子女的照顾,又没有太大的经济能力请人代替子女照顾,更没有多余的钱去办理养老保险。除了子女的赡养,一般情况下,农村的老人没有其他的养老方式。因此,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第三、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养老服务体系更加薄弱和滞后。和城市相比,城镇养老设施不断完善,但在农村中还存在着养老设施落后,管理不善的问题。一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量少,远远不能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标准的养老机构,许多农村老人得不到很好的护理,特别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情况更加糟糕。二是养老机构存在着财力支持不够、资金难到位、设施破旧的问题。养老资源的不充足会导致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三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農村养老机构的薪职待遇和工作环境与城市差距较大,许多专业的工作者去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的意愿不大,无法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提供专业、合理、有效的服务。农村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聘用大多是农村中年妇女,年龄偏大、积极性不高。因此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给予保障,灵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三、对农村养老问题提出的建议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根本之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自身发展不充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均衡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只有农村的经济也上升了一个高度,才能实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当前。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要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筑牢符合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要求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切实增加农民的福祉。
(二)加快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广大农村地区,养老模式比较单一和传统,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养老保险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保障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在各种养老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大部分农村老人的选择,而且家庭养老也易于被老年人接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流失,导致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人、财、物各种资源严重缺乏。那些上了年级的村民在土地劳作上不堪重负,土地养老也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农村养老保险也是农村一种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它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减轻了家庭养老负担,是其他养老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除上述基本的养老模式外,政府和当地农村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多类养老模式。一是要打破传统模式,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二是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新路径,努力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各种养老服务机构为辐射的新型养老方式。
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从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多角度着手,鼓励专业或个人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体系,为农村老人们提供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与产品供给。
(三)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解决我国养老结构矛盾的关键举措。比起物质上的富裕,更多的老人希望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针对这两个方面,
应该尽快出台有关医养结合的文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有效结合。还要加快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护理人才,为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专业照护,充实机构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性等。
城市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对比的话,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村老年人普遍受教育成都比较低,特别是子女进城务工后,大多数老人和子女分居,而且农村的精神娱乐活动很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比较低。因此可以建立以村、镇为单位,建立公共娱乐场所和设施,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于农村养老保障而言,解决农民最关心的资金困难问题,使广大农民在年老时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是党和政府的一项神圣职责。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衡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必须加紧健全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新形势下,应找准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着力点,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应根据各地实际,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参保缴费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上的作用;第二,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资金捐助,弥补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的不足;第三,和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大片空白,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法律和制度迫在眉睫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不仅对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至关重要,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红梅,吕天如,张宇等.社会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长春市CY社区为例[J].中国市场,2021(28):63-64
②王燕来,王安琪.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医学人文,2022(23)
③曹均学,彭维聪,新时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