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3-06-17 09:31李晓明
法制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院校

李晓明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作为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群体,高职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偏激的观点或行为。如何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信息中不受错误影响,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与价值观,提升法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研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掌握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对部分非法律专业高职生进行了调研,并对近年来的高职学生涉案事件进行了分析。

(一)问卷调研情况

本次通过线上发放并回收答卷1142 份,题目设计共划分了三个部分:法治教育现状、法律常识测试与法治素养检测。

从表1 中可以看到,参与调研的样本学生男女比例合适,各年级段的学生占比也相对合理(其中由于大三学生基本已进入单位实习阶段,数据较少,也符合现实情况)。

表1 参与问卷调研人员情况

整体来看,高职学生的法治素养处于良好水平,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在守法、用法方面表现较好,但法律知识实测得分率偏低;对运用法律维护个人权利关注度高,但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存在部分法律知识匮乏或学法意识十分淡薄的个体。

(二)高职学生的涉案事件分析

据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青少年类型呈现由集中单一向多类型发展的趋势。高职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犯罪类型呈现相似的趋势。往年的犯罪类型多数是在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出于攀比或虚荣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物质利益,或者由于个人矛盾等上升的人身伤害事件。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多重影响,高职学生借助科技手段实施犯罪的类型也在增多,典型如游戏账号盗窃或倒卖、校园诈骗、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等。此外,高职学生通过校园学习或网络媒体,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治教育,会尝试规避法律责任,为案件侦破与校园管理都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学生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述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针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教师法治素养期待提升

受当前各类媒体影响,高职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爆发式增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生较为看重的教师素质占比(%)

非法律专科的法治教育几乎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要阵地。受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等限制,绝大多数思政专任教师仅能满足一般的法治教育需求,从宏观角度阐明法治的内涵与意义,无法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强化法律知识和解决实际法律需求。

(二)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基础薄弱

就当前的调研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在法律基础的测试中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基础知识有限。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必修课,但其他法律相关课程开设较少,法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能够普及的法律基础知识有限,近年来也时常出现由于法律知识储备匮乏,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恶性事件行为。

2.法治学习兴趣缺乏。从调研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对法治的兴趣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对权利义务的关注胜于法治思维和法律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高职生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兴趣统计(多选)

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知识敏锐度不够,意识不到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环境相对单纯,遇到的法律事件少。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对热门案件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浮于表面。

3.对法治建设关注度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会关注度低的问题,在法治方面的表现亦是如此。学生虽然也热衷于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载体浏览法律案件、法治栏目,实时追踪热门事件参与评论和互动,但浮于表面,难以从法律的视角进行理性分析。

(三)法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对于非法律专科的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他们了解和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受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长的限制,无法将庞杂的法律知识全部覆盖,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浅尝辄止,要么泛泛而谈,粗略介绍法律体系的框架,要么摘取部分内容进行简单教学。例如一些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仅选用单一的犯罪和刑法条例教学,导致学生误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刑法,部分学生产生“只要不犯罪,法就跟我没关系”的错误理念。[1]

法律知识的理论性、知识性与实践性较强,不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很难取得法治教育的实效。

(四)教学方法创新度不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高职学生本身就存在对法治教育的淡漠,即使学习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如果仍然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注重优化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法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同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载体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教师同步,甚至超越一般教师。具有冲击性的现实案例会极其迅捷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一旦登录网络热搜平台,公众即可对社会热点即时讨论。而且,在学生迫切寻求“答案正解”时,如果教师不能第一时间解答,学生往往简单搜索,形成自己的浅显观点。此时,教师的主导者角色就会被淡化,其教育者的权威面临严峻挑战,对今后的教育会造成更大的困扰。

(五)教育环境的法治文化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可见,课堂依然是高职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图3 所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安全墙还需接力搭建,缺乏对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指导与监督。

图3 高职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各类渠道占比(%)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新媒体运营困境。置身于新媒体媒介高度发达的数字时代,高校学生身边充斥着大量碎片化信息,他们享受着互联网冲浪的快感,并不自觉参与其中——浏览、收藏、点赞、转发等。面对学生尚存在的疑虑和困惑,校方无法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处理并反馈,甚至存在简单粗暴删帖、控评的情况。致使学生无法利用流动空间和碎片时间来习得法律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自由表达和充分互动的机会,[2]故难以形成对法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反而从侧面增加了法治教育教师的工作难度。学生在参与社会热点案件讨论时,尽管认识和观点未必深刻,但由此展现出的对法律的兴趣不应被忽视。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的优化提升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高职学生法治教育提升策略

(一)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法治素养水平

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程,要打造高素质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投入相关配套的物力和人力。一方面,应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应为法治教育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重新审定人才培养规划方案、目标、教学计划和实施保障等,加入法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应提升一线教师整体素质。必须认清当下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是制约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最大瓶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除基本的专业素养外,法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因材施教,夯实“00 后”学生群体法治素养基础

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效工程。“00 后”一代成长在物质基础相对丰厚的时代,接触媒体多样,信息渠道广泛。很多家长重视学生艺术、体育、数理等方面的素养教育,却很少专门进行法治教育,孩子耳濡目染接受的法律观念往往是碎片化的、功利的、片面的。因此,在家庭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增加法治课程、创新教学形式、突破兴趣壁垒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寻找到法治与自身的连接点,提升学生对法治信息的洞察力和敏锐度。

(三)增加法治素养专题课程

法治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基本围绕思政课展开。而高职思政课中只有《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第六章涉及较为全面的法治内容,但受教学时长限制,也无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讲透。尤其对于部分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中职生源更是造成了知识的断层,影响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连贯性。

因此,就现实操作层面,各大高职院校可开设法治专题课程,并开发适应高职生基础的法治教育专门教材,弥补高职院校的法治专题教育的不足,对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结构、课程适应形成有益补充。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部分法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采取回避态度,既不关注网络热门话题,也不善于应用新媒体的资源,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信息代沟,严重影响了法治育人的效果。

法律知识理论性、逻辑性强且内容庞杂,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调研可见,高职学生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面期待更倾向于深度参与感、多维的体验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教师可在线下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热点讨论、情景模拟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借助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增强生动性和交互感,并做好课程管理,待课程结束后回收数据并加以分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法治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教育的始终。

(五)强化法治校园文化氛围

以校园为主的法治教育环境中,一般教师会采用正面引导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形成较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遏制社会负面消息的传播和扩散。然而,法治素养的培育不应仅仅是法治教育一线教师的工作。在培育和提升高职学生法治素养过程中应努力搭建校园、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形成法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整体格局。[3]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还需要以热点动态为契机适时开展正面法治教育,从而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方向。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提升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预警性,对热点案件进行深度剖析,以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片面、错误的观点,引导其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的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院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