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许多牙周炎患者在咨询治疗时,被告知在牙周完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正畸治疗”,为此常常迷惑不解!
今天就从几个方面为大家科普下:牙周炎正畸的那点事。
慢性牙周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患者为成年人,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加。慢性牙周炎的起病和发展非常缓慢,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多在晚期出现症状时才被重视。随着年龄增长,炎症积累,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牙周组织被破坏,会导致牙齿出现病理性移位,比如牙齿出现伸长移位,前牙发生散在间隙。由于口腔原有的生态平衡发生了改变,开始出现咬合创伤,咬合干扰,使已有的牙周炎及错颌畸形进一步加重,甚至缺牙。所以需要正畸治疗。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帮助我们尽快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学会间隙刷,牙线冲牙器的使用方法。指导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过大的咬合力对患牙造成创伤。
合理的正畸治疗可以解除患牙拥挤、排齐牙齿、关闭牙缝、方便了牙齿的清理。还可以改善咬合关系、消除咬合创伤,使咬合力均匀分布至每颗牙齿,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过去,大家认为患了牙周病,牙齿本身有问题了,年龄大,不能承受正畸压力,故不敢积极配合正畸治疗。但是,一些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表明,在牙周组织炎症被控制的前提下,对患牙施加生物限度以内的正畸力,不会引起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并且还能改善病情,减轻牙周炎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牙的留存时间,甚至更稳固。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微小牙齿移动矫治术(minor tooth movement,MTM),来特指牙周病正畸治疗。
患牙周炎后,由于炎症导致包绕牙根周围的牙槽骨不同程度的吸收,导致前牙扇形散开、过长、后牙倾斜扭转……咬合关系亦发生改变,形成咬合干扰和咬创伤,这种干扰及创伤又会加重牙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牙槽骨吸收及牙齿松动。因此及时进行规范的正畸治疗,恢复牙齿位置,关闭散在的间隙,修复咬合关系,对于维护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牙周炎治疗的必要辅助手段。
在牙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前,进行任何正畸牙齿移动都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如果患了牙周炎,首先应进行系统有效的牙周基础治疗以控制炎症,比如,去掉厚厚的牙结石,解决牙龈出血……之后,得到牙周科医生准允,再进行正畸治疗,并且在正畸治疗的全程都应随时观察口腔卫生与牙周炎的控制情况,做好牙齿的清理工作。
最主要的是未经完善治疗的牙周炎,或虽经治疗但炎症仍存在、病情仍处于活动阶段的患者。例如:牙龈红肿,刷牙出血,有深牙周袋,甚至溢脓,X线片显示牙槽骨处于活动性吸收状态等,具体由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决定。
①伴有牙周炎症的牙列拥挤患者。
②前牙病理性移位,前牙扇形散开,过长,出现前牙散在间隙的患者。
③前牙咬合紧,导致牙龈咬伤或下前牙唇侧骨板丧失的患者。
④长期缺牙导致邻牙的倾斜移位,并可伴有深的骨下袋形成,需要直立倾斜牙并开展间隙镶牙的患者。
⑤错位牙齿导致咬合创伤的患者。
⑥微笑露出较多牙龈的患者。
⑦牙龈缘位置不协调,需要通过正畸治疗改善牙龈缘位置的患者。
⑧Ⅱ~Ⅲ度根分叉病變行分根术后,需要通过正畸手段将两牙根推开,便于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
首先判断牙周炎严重程度的最重要的两个标准,牙槽骨吸收的量,反映牙周炎的破坏程度;牙龈出血程度反映牙周组织的炎症状态。临床发现牙槽骨的吸收情况与松动度不成正比。因此不能单凭松动度这一项指标来决定患者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够进行正畸治疗,需要医生配合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决定,比如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壁很薄弱,牙周破坏累及根尖三分之一等。
上前牙的牙龈缘位置对于前牙的美观至关重要,每个牙齿之间应有龈乳头,而且龈乳头的顶端位于牙齿唇面中心龈缘与牙齿切缘之间的二分之一处。牙周炎患者的患牙常常因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而存在明显的黑三角,影响美观且易发生食物嵌塞,患者苦不堪言,通过完善的正畸治疗,可以改善,甚至消除黑三角。
在牙周组织健康的情况下,不平衡的唇舌肌力被牙周膜的力量抵消。当牙周组织破坏不再行驶稳定功能时,不平衡的唇舌肌力就会导致牙周炎的患牙发生病理性移位,并且牙齿受到的摇动力会加速附着丧失。因此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后需要保持的时间是长于一般的正畸患者的,甚至要永久性保持。另外在保持方法中,首选固定保持,牙齿被稳定地固定在舌侧,既不影响美观,软组织和骨组织再生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不使用粘接保持器而仅在晚上戴用活动性保持器,从长远来看依然是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
正畸治疗后,解除了拥挤,牙齿变得整齐,使口腔卫生维护容易,正确的刷牙方法及恰当的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菌斑的清除效率,但是此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正畸治疗使修复间隙得以集中,需要与修复,种植科医生会诊,我们要遵医嘱及时行缺失牙的修复,这对于分散合力,重塑牙列完整性及口腔功能的健康行使非常重要。
牙周治疗与正畸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帮助我们重拾美观灿烂的笑容,稳定健康的咀嚼功能,让我们一起“大快朵颐”吧!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同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