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娟
摘 要:文章以新麦26为例,对小麦栽培和新麦26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栽培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整地、播种、施肥等多个环节的种植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或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新麦26;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9-006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新麦2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一种优质、强筋、高产、半冬性的新型小麦杂交品种。杂交母本为新9408,父本为济南17,在抗病和抗寒能力以及产量稳定方面表现优秀,品质经多方检验达到国家一级强筋粉标准,可当作面包专用粉,也可以作为馒头等日常面粉食品的配麦原料等。对其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相似品类小麦种植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小麦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1 小麦生长阶段特性
1.1 小麦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的整个阶段为生育期。小麦生育期与小麦品种、种植地区、耕作制度等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小麦的生育期较长,低纬度地区小麦生育期较短。一个地区因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同,也会出现生育期不同的情况。例如,春性小麦品种生长较快、成熟早,冬性小麦品种发育较慢、成熟晚。播种期不同也会造成生育期的长短差异,可分为种子萌芽、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阶段,小麦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生长变化。冬小麦在整个生长阶段主要有4个时期,分别是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结实期[1]。
1.2 小麦生长特性
小麦在阶段性生长中主要有2个阶段:春化阶段和日照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的首个生长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保证小麦更好地生长。如果冬小麦没有经过这一阶段,缺少相应的低温供给,则会停止生长。根据春化阶段的具体要求,小麦可以分为3类: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在春化阶段的温度要求为0~3 ℃,时间为23~50 d;半冬性品种在春化阶段的温度为0~7 ℃,时间为15~35 d,此品种如果不经过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春性品种在春化阶段的温度为0~12 ℃,时间为5~15 d,此品种对温度的反应较弱,不经过春化阶段也能正常抽穗。日照阶段为春化阶段结束后,小麦需要有足够的光照才能健康生长。小麦属于长日照作物,如果延长日照时间,小麦会加快抽穗速度,反之日照时间不足,则会延后抽穗。小麦在日照阶段有反应迟钝型和反应中等型。反应迟钝型在满足16 d以上8~12 h日照即可抽穗,比如春性品种;反应中等型在满足25 d以上12 h日照后才会抽穗,比如半冬性品种[2]。
2 小麦栽培要求
2.1 适宜品种
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南方地区温度较高,日照时间较短,温度无法达到春化阶段的要求,可以选择种植春性品种。北方地区气温较低、日照较长,可选择种植冬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如需要引种,可以在与当地纬度或位置相近的地区开展引种工作,提高引种成功率。
2.2 播种要求
春性品种的春化阶段时间较短,如果过早播种会导致小麦在年内就出现拔节现象,易受到冻害,从而造成减产,所以在播种时需要迟播。
冬性品种有较低温度的春化要求,宜早播。播种半冬性品种应以田块之前种植的农作物收获时间为前提,比如早茬地可以适当早播,晚茬地可以适当晚播。
2.3 播种密度
春性品种春化时间短、分蘖力弱;冬性品种春化时间较长,分蘖时间长。在确定种植密度时,春性品种的种植密度较大,半冬品种的种植密度较小[3]。
2.4 栽培管理
小麦在春化阶段开始出现叶片,适当延长春化阶段有助于增加小麦叶片和分蘖数,进一步达到增穗效果。在日照阶段,小麦开始分化穗,穗分化的时间越短穗越小,反之穗越大。因此,在小麦生育期要加强水肥管理工作,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适当增加其所需的营养元素,保证水分充足,延长穗分化时间,从而更好地增加穗数。
3 新麦26栽培技术
3.1 产品介绍
新麦26为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在苗初期呈半直立状态,有较强的生长力,麦叶较长微卷,颜色呈绿色,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和抗寒性,可有效抵御一般地区冬季寒冷。在春季会较早生长和拔节,但拔节后对严寒的抵抗能力较弱。麦株的高度中等,具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麦穗紧凑、整齐,麦叶短宽,颜色为深绿,各株行间的通风透光性较为良好,成熟后穗呈纺锤形,籽粒饱满圆润、大小均匀。
3.2 栽培技术
3.2.1 播前准备
1)选地。在种植新麦26前,选择肥力偏上的地块,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以1.5%~2%为宜,选择平缓开阔、阳光充足的地块。
2)施肥。使用秸秆还田法为土壤增肥,可以为土壤提供其基础所需的氮肥,以达到增肥效果。在具體开展方面需要根据地块的大小合理施肥,结合有机肥和化肥,有助于土壤吸收肥力,为小麦供肥。在施用氮磷钾肥时,可根据土壤具体缺肥情况适当补充微肥,并合理控制后续追肥量。如果地块肥力情况较好可以不施肥,防止土地肥力过剩,出现烧苗现象。可以施用15 000~30 000 kg/hm有机肥或600 kg/hm活性微生物有益菌肥。缺钾肥的地块可以施入复合肥600~750 kg/hm。在肥料配比中注意不能使用单品化肥,要综合施肥,保障土壤肥力充足,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3)整地造墒。在选定种植地后需要整理田块,保证其平整无前茬、无垃圾,在整地中及时粉碎前茬,避免对后续的小麦种植产生影响,可用粉碎机粉碎前茬,前茬长度要短于5 cm。同时,深耕地块、松动土层,保证麦苗的根系可以更好地生长。深耕后应细耙土地,增加土壤透气性和透光性。可以利用机械设备起垄造畦,畦埂宽0.26 m,畦宽以具体种植的农作物为基础设定宽度,一般在3 m左右。
4)浇水。播种小麦前,田间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如果底墒水分不足可适当浇水,浇水量约为525 m/hm。
5)处理种子。在播种前使用芸苔素内酯兑水浸泡种子,用多菌灵加水喷洒于麦种上,之后堆闷、阴干即可播种[4]。
3.2.2 播种
播种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壮苗。种子的优劣与产量关系密切,播种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小麦生长。因此,在播种环节要重视播全苗和具体播种流程,并达到培育冬前壮苗的工作要求,才能保证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小麦抗病、抗旱能力,提升质量和产量。由于每年冬季前期的气温不同,播种时间应根据具体天气情况而定,一般为9月至10月上旬,适宜的播种时间是培育小麦壮苗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在越冬前45 d,气温降至15~17 ℃时容易达成壮苗要求,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播种过早,会让冬前积温指标超过积温要求,导致小麦过早生长,无法安全越冬;播种太迟会造成积温不够,降低麦苗抗寒能力,无法度过寒冷的天气。因此,选择播种适宜期对种子成活和抗寒十分重要。同时,当土壤含水量小于40%时需要浇造墒水。在播种过程中,可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播种麦苗120~225 kg/hm。使用机械播种时要避免重播、漏播,保证播种深浅相同、排列整齐。播种深度要达到4 cm,最深不宜超过5 cm。
3.2.3 冬前管理
1)查苗补种。在小麦种植后10 d左右,种植户应及时观察小麦出苗情况。如果有出苗情况不良好的区域,可采用小水轻灌的方式及时浇水,促进小麦尽快出苗。
2)除草。选择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的晴朗天气,在中午时分喷洒除草药物。除草应以天气情况、土地情况、小麦生长情况为基础,不能随意喷洒药物。在浇水前5 d进行除草工作。使用甲基二磺隆清除节节麦杂草;使用唑啉草脂类药物清除野燕麦杂草;使用适量的双氟、唑草脂、氯吡、甲二氯混合清除阔叶杂草。
3)培育冬前壮苗。壮苗标准为植株茎秆粗壮,麦苗个体呈现6叶1心,有5~7根次生根,4~5个分蘖,麦苗为120万株/hm左右,苗的颜色呈正绿色,根系长而白,株高为22 cm左右,一般最长不超过27 cm。
4)冬灌。冬灌时间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保证上午浇水,到晚上渗透完最佳,不能长时间大水漫灌,要采取微喷灌、喷灌的方式。冬灌时要及时观察天气情况、土地情况、麦苗生长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冬灌工作,灌水量以900~1 200 m3/hm为宜。如果小麦生长情况较好,且土壤含水量充足,可以不进行冬灌。
5)冻害。小麦冬季冻害问题主要表现为主茎和部分分蘖被冻死,因此在小麦返青初期就需要对其追肥、浇水,可以施用尿素150 kg/hm。对于缺磷肥的地块,可通过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混合追肥。对于只有叶片受到冻伤的麦苗,可以在早春时及早划锄,保证土壤光照充足,提升地温,有效阻止下层土壤水分上升,使冻伤的麦苗重新返回青色。在小麦起身期也需要追肥、浇水,可以有效提升小麦成穗率,增加产量。
3.2.4 春季管理
1)返青期。返青期的管理重点为促苗生长、促根系生长、提高成穗率等。小麦在返青期拔节后抗寒能力较低,因此小麦种植户需要多注意天气变化。倒春寒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倒春寒来临前2~3 d浇水或在冷空气来前小水轻浇,有助于麦苗度过寒冷的倒春寒。也可对返青后的麦苗喷洒防冻剂,降低发生冻死、冻伤等问题的概率。对于受倒春寒影响的麦苗,可以在浇水时施尿素150 kg/hm;对于受伤的麦叶,可以用芸苔素内酯加噻呋氟环和磷酸二氢钾喷施,防治效果显著。在3月上旬前完成除草工作,可用双氟唑草酮和氯吡混合喷施,快速去除阔叶杂草。小麦苗开始返青后,病虫害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要注意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红蜘蛛病等。防治纹枯病时,可混合使用敌力脱乳油、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或施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洒小麦根部,每间隔7~10 d喷洒1次,防治效果显著。防治白粉病时,可以在小麦抽穗期使用三唑酮乳油、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防治。当麦垄单行出现较多虫害时,需要采用药物防治,可以使用虫螨虫乳油5 000~6 000倍液、哒螨灵乳油2 000~3 000倍液、保素(螨虫素+辛硫磷)乳油3 000~4 000倍液混合喷洒。对于群体较大的麦田,应及时追肥、浇水,浇水量为600 m/hm,追肥量为尿素180~225 kg/hm,保障小麦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5]。
2)起身期至扬花期。该时期的管理重点为供肥水、增穗增粒、壮秆等。合理对小麦施肥水,可根据麦苗的具体情况,先促弱苗后促壮苗。该时期的病虫害主要有吸浆虫、麦蜘蛛、麦蚜、锈病及白粉病等。防治麦蜘蛛时,在发病初期使用哒螨灵乳油、三唑磷乳油、阿维菌素乳油兑水喷雾麦苗,严重时使用三氯杀螨醇乳油、三氯杀螨醇乳油、三氯杀螨醇乳油兑水均匀喷雾麦田。防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时,根据小麦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防止麦田大面积暴发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同时,种植户应及时观察天气情况,在小麦齐穗期至始花期,如果雨天时间较长,小麦可能会发生赤霉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
3)开花期至灌浆期。该时期的管理重点为养护根叶,增强叶片上部绿色,防早衰、保花增粒、促灌浆等。灌浆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是关系到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时期。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较大,应占到小麦生长所需总水量的26%~42%。这一时期的浇水时间为5月上旬前,浇水原则为小水轻灌,不能在大风天浇水,避免浇水后小麦根基不稳被大风吹倒,导致小麦减产。在小麦根茎外进行叶面追肥,能够防止干热风损害小麦叶片。种植户可以喷洒尿素、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保水能力,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同时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籽粒重量,达到增产效果。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大浇水量,提升田块的含水量,保证小麦可以更好地抵抗炎热天氣。在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应采取“一喷三防”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混合喷雾杀虫剂、杀菌剂以及微肥,达到杀虫、杀菌、增肥等效果,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
3.2.5 收获
宜在小麦晚熟初期收获,时间大约在6月上旬,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定。可使用小麦收割机进行一体化收割、脱粒,收割后需要及时晾晒小麦,含水量少于10%时即可进粮仓。同时,储藏地点保持通风干燥,保证小麦不受潮而发霉。
参考文献:
[1]董昀,王映红,盛坤,等.国审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8):57-58.
[2]王志伟,王建勇,刘群增.濮阳县优质专用小麦新麦26高产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9,7(7):80-82.
[3]黄金华,王蕊,王士坤,等.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号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2,30(8):37-38.
[4]陈举新,李铁.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2):99-100.
[5]王靖,吴冬乾,陶红娟,等.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2(3):5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