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对于油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油茶是我国常见的油料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种植技术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致使油茶的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油茶生长特性与种植效益,总结了油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及管理策略,以期有效提升我国油茶种植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油茶;种植技术;高产栽培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9-005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油茶是我国南方较为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对我国粮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种植油茶被列为我国粮食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山区林业发展,起到富农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油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于油茶质量和种植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对发挥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油茶生长特性与种植效益
1.1 油茶生长特性
油茶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品种多样化。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油茶品种超过200种,我国种植的油茶品种占据全球品种的90%以上。我国南方地区的环境对种植油茶十分有利,油茶产业经济效益较高。油茶种植是我国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
油茶属于常绿性灌木植物,喜欢较为温暖且湿润的气候条件,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不易生长。油茶适应性较强,对于种植地区的土壤要求不高,仅需确保土壤肥力适宜即可。通常情况下,普通的油茶林高度为2~6 m,形成油茶林之后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达到绿化荒地的效果。因此,种植油茶除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2]。
1.2 油茶种植效益
油茶别名茶子树,为常绿小乔木树种。与其他作物相比,油茶的生命力较为顽强,经济性能较高,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可快速生长。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油茶种植的经济效益,在油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更加深入,促进油茶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既保证了油茶种植的经济效益,又提升了种植区域的绿化效果。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户而言,种植油茶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收益水平。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油茶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
2 油茶种植中的主要问题
2.1 无法形成规模化
虽然油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较广,但种植较为分散,绝大多数农户都是独立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效果。该情况影响了油茶产量,无法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导致部分油茶种植林被荒废[4]。
2.2 效益不高,单产低
当前,绝大多数油茶种植林都处于自然的生产状态,种植人员没有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加之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较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同时,低产油茶林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0%~50%,间接影响了油茶的经济效益[5]。
2.3 种植管理形式单一,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油茶产量并非仅由栽培技术、管理形式决定。当前,部分种植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长期疏于管理,管理质量和效率无法满足种植需求,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引发了许多病虫害问题,致使油茶种植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6]。
3 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及管理策略
3.1 新造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
种植人员必须结合油茶的生产特性和具体情况提前做好选址工作,为油茶高产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选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油茶喜温暖湿润的特点,最大程度保障所选地区及外部环境较为湿润,确保油茶生长过程中光照充足。同时,种植人员要对种植地进行整体改良,清除田间残留的灌木和植株,之后翻耕耙碎[7]。
造林过程中,种植人员必须结合土壤环境和外部环境选择优良品种,保证肥料充足,将油茶苗按照“品”字形种植。盛果期种植人员必须结合油茶林的生长情况改善外部土壤环境,定期对油茶林施肥和松土,确保土壤肥力充足[8]。
3.2 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
3.2.1 深挖复垦,间作绿肥
油茶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采用深挖复垦的方式清理林间杂物。为了确保土壤环境适合油茶生长,种植人员需将林间杂草翻进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透气性。为了避免水土流失,种植人员需采用间作绿肥的方式提升整体覆盖率[9]。
3.2.2 优化油茶生长环境
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时,种植人员应改造与优化林地环境,定期清理油茶林,适当修剪油茶衰老枝,确保光照充足,保障林内的通风性,为油茶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10]。
3.2.3 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
开展施肥工作时,种植人员应施入充足的磷肥与钾肥,确保养分均衡。为了提升高产栽培效果,种植人员可在原有基础之上适当施入有机肥,提高油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需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借助灯光捕杀和喷洒药剂等方式降低病虫害对油茶的影响[11]。
3.3 油茶种植管理措施
3.3.1 幼林撫育管理
有效的施肥措施可以保证油茶产量,提升其经济效益[12]。抚育油茶幼苗时,种植人员需充分考虑幼苗的生长情况及种植条件,做好除草工作,优化油茶生长环境,采取高产栽培管理措施,保障幼苗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和光照条件,促进幼苗生长。
在种植管理工作中,种植人员应及时扶正长歪的幼苗,提高土壤肥力,结合天气状况开展浇水与追肥工作。幼苗生长阶段,种植人员应开展整形和修剪工作,修剪徒长枝和衰老枝,确保通风条件与光照条件良好,为后期嫩枝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13]。
3.3.2 成年林管理
对成年林开展高产栽培管理时,种植人员必须及时清理林地中的杂草与石块,松土杀虫。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采用深挖复垦和间作绿肥的方式抚育成年林。除此之外,在成年林的后期养育工作中,如果部分植株出现病株和弱株,种植人员应及时砍伐,为其他健壮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4]。
3.3.3 田间管理
油茶树苗栽培结束后,种植人员需定期观察油茶园中树苗的生长状况,移除死苗,补充健康的新苗。同时,对密度较小的区域进行填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密度较大的区域进行疏密处理,保障树苗健康生长[15]。
种植人员需在种植育苗之后及时剪除幼苗上的花蕾,强化树冠,为后期增产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油茶林盛果阶段,种植人员需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工作,施入有机肥,适时开展整顿工作[16]。
3.4 无公害优质油茶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优质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是指种植人员采用绿色手段确保油茶不受病虫害和化学农药的影响。当前,传统的油茶种植技术生产效率较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和消费者的多元化购买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致使油茶销路变窄、种植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有效打破传统种植技术壁垒,进一步强化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我国种植人员应立足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势,强化对无公害优质油茶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扩大油茶种植范围,不断发展与优化种植技术,达到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体系的目标[17]。
3.5 病虫害防治
油茶种植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病虫害,直接影响油茶产量和质量。为了优化油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种植目标,种植人员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油茶栽培过程中,如果生物防治技术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种植人员需结合實际情况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最大程度减轻化学药剂对油茶林的影响。同时,种植人员可以通过现代化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培育,确保消杀工作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收集病虫害及农药信息,避免药物污染和药物浪费。
种植人员要科学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油茶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合理施加有机肥,确保油茶生长过程中具有充足的养分,提高油茶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种植人员应做好灌溉管理工作,在雨季采取科学的排水措施。灌溉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富士1号乳油、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每间隔7 d喷洒1次。
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时,种植人员应明确油茶林中病虫害发生程度,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油茶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腐烂病、软腐病以及干腐病等。针对炭疽病,种植人员可采用多菌灵药剂防治;针对腐烂病,种植人员可喷洒适宜的杀虫剂,避免其蔓延和扩散。
3.5.1 炭疽病
炭疽病高发期在每年5—8月,主要由真菌引发,会对油茶树叶片和果实产生较大影响。油茶树发病前期阶段,叶片和部分果实上会出现紫红色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逐步扩大并发展为灰白色,导致未成熟的果实腐烂和掉落。炭疽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极易受环境和土壤因素影响。湿度较高或长期处于潮湿的土壤中会提高发病概率。防治炭疽病时,种植人员要研发和培育新品种,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树种;采用退菌特拌种,拌种时将浓度控制在0.2%。如果炭疽病大面积暴发,种植人员可以喷施稀释波尔多液或可湿性托布津防治。
3.5.2 茶蚕
种植油茶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注意茶蚕的发生情况。防治茶蚕时,要结合深耕、除草及冬季茶园管理,清除茶丛根及土中蛹茧并集中销毁。去除病虫残枝。虫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进行深剪和重剪,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发现卵块要及时摘除,减少虫源。可安装杀虫灯、诱杀色板等诱杀茶蚕,也可将金杆菌孢子菌粉与水混合后喷洒防治。
3.5.3 软腐病
软腐病对油茶的危害性较大,严重时会导致油茶大面积枯死,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软腐病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通常在夏季高发,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感染软腐病初期,油茶树叶片和果实上会出现黄色斑块,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逐步扩大,颜色逐步加深,直至呈现褐色状态,引发大面积落果。种植油茶时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区域,确保油茶具有充足的日照。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油茶的种植密度,避免种植密度过大影响光照从而引发软腐病。油茶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定期检查树木的生长状况,发现软腐病需及时修剪染病树枝并集中销毁。轻微发病时,喷施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每间隔5~7 d用药1次。病情严重时,喷施38%恶霜嘧铜菌酯600倍液,每间隔3 d用药1次。
3.5.4 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会影响油茶光合作用、降低经济价值。染病后油茶树叶面、枝梢上会出现黑色小霉斑,随着病情加重,霉斑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病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常在春秋季发病。防治煤污病时,种植人员需要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适当修剪,确保通风透光性良好,切忌环境湿闷。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油茶种植和管理工作仍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经济效益。基于此,种植人员应不断优化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扩大种植规模,科学防治病虫害,实现油茶种植规模化,提高油茶质量与产量。
参考文献:
[1]梅阿军.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7):124-126.
[2]邱为松.桂林市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6):106-107.
[3]徐新平.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15):81-82.
[4]林国斌.广西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13):18-20.
[5]蒋建.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数字化用户,2020(43):91-93.
[6]梁俊视.田林县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5):102-103,109.
[7]杨土苗.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1,1(15):19-21.
[8]巫小忠,彭辉忠.兴宁市罗浮镇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8):23.
[9]潘梦羚.平南县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87,189.
[10]陈光红,朱党元.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9(20):5-6.
[11]黄丽艳.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9(18):93-94.
[12]刘乘风.浅析绥宁县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花卉,2018(16):12-13.
[13]凌福诚.浅谈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花卉,2018(12):233-234.
[14]方莉.宁国市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7,34(3):116-117.
[15]杨茜,鲁艳红,廖育林,等.湖南省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5(4):24-26.
[16]吴永义.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17):103-104.
[17]骆建林.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1(1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