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2023-06-17 20:28:42巩立超
公关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内涵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根本,大学校园文化彰显校园特色、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基于文化自信视角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德育实效、促进文化传承、强化文化认同。文章基于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对文化自信和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路径

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大学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聚集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教育实效,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强化师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元文化冲击、师生的认知程度、文化建设同质化等原因影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讨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对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强化文化自信有着深远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全球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借势腾飞的同时,文化领域受到了不少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优势,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愈发重要,被提上日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精神信念的认同和肯定,并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扬的积极态度。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基于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并保持其活力、促进其繁盛的自信态度。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提炼,中国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战争时代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发展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重要阶段文化标识,蕴含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期盼与追求,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念[1]。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具特色的自身文化,是大学自身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显性和隐性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充斥于大学校园各个角落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产生无形渗透作用的文化力量,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怀、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具时代性、独特性、渗透性、引导性等特点。根据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概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类别,其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学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渗透和影响,这种思想和精神使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强化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徑。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作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2]。

大学是高素质人才聚集地,这种群众文化的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为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学由此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文化也成为促进文化传承,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总体而言,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体与局部、目标与路径、针孔与线头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文化自信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渠道和途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化文化传承、提高人文素养、深化文化育人等方面,两者目的又是一致的。首先,文化自信为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基于文化自信视角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形和无形支持,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文化自信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范航道,对校园文化建设矫正航线,规避误区、雷区,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向发展。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政治性任务,这是高校深化思想教育的要求,是文化自信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践行。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是各有千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大学忽视自身的文化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多为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宣扬,缺乏新颖性,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弱化,无法获得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不够突出

大学教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体。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素质教育并未完全深入落实,一些大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相对应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以专业化的智育教育为主,对精神层面的德育教育不足,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审美能力提升等缺乏隐性熏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内涵弱化,文化自信载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3]。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功利化倾向

大学校园也是多种文化形态并存的“小社会”,其中,物质文化形态影响较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功利性思想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功利化思想使大学校园建设过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注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认知肤浅,不被重视,而且,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商业化、娱乐化较为严重,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在物质文化占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下,其他校园文化形态无法得到均衡发展,易造成错误的思想认知和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相较于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更注重内在精神和涵养对学生无形的熏陶,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将物质文化建设放在首位,重视看得见的外在文化,而忽视看不见的内在文化,无论在校园景观、建筑、雕塑构建,还是在校园课程设计方面,均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融合,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效用弱化,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问题凸显。

(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不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儿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可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缺乏认知,认知层面较为浅薄,往往浅尝辄止、管中窥豹,既不能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能深入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另外,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要么觉得事不关己,要么觉得落后过时,与现代化的社会不相适应,反而更热衷于西方文化,崇洋媚外,盲目跟从。

(一)促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衡发展,深化文化渗透价值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载体,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大学文化建设,要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两者均衡发展,奠定大学文化自信基础,深化文化精神的渗透价值。物质文化,指大学校园内的建筑、树木、场馆等校园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于历史悠久的大学而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自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厚重感,在对古建筑和历史名人进行赏析时,能够领会外在载体所蕴含的物质文化,通过无形的文化力量熏陶学生的情操。对于新成立的大学,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本校特色文化、精神内涵和规划设计相融合,使校园环境能够彰显学校特色和文化价值,从而强化熏染和渗透作用[4]。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精神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扬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首先,要提炼和挖掘校园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校园文化精神和发展理念,凝练成校训、校风、校规等文化形态,凸显校园文化价值。其次,要加大对学校文化精神和内涵的宣扬,深化校园精神文化的思想熏染作用,获得师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之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激励力量[5]。最后,要重视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践行的形式。一是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二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促进各种文化的交织交融,创新发展,进而强化文化价值。三是丰富和创新实践形式,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在地方传统节日举办特色节日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优秀品质、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通过开展红歌会、参观军事和历史博物馆等方式,弘扬正能量,坚定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将国画、针灸、刺绣、武术、京剧等非物质文化纳入实践范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增强教师文化自信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影响巨大。教师的思想认知又是大学校园文化最直接代表和体现,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要重视教师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的提升,由教师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进行传授和践行。首先,大学要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研讨文化思想的教研方法,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性。其次,组建专业化、完整性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派教师出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或文化大师请进校园演讲、授课,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再者,要建立健全教师文化自信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讲评或教学评比,提高教师文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和文化精神内涵的传导、渗透能力,通过自身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文化自信[5]。

(三)加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创新和扩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媒体飞速发展,对高校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影响重大,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的智能科技成果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能有效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化发展。一是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增加文化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式[6]。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抖音、快手、微信等APP,通过构建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和观看权威媒体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或地方媒体的文化建设的品牌节目(如: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成语大会…)等方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和文化教育新模式。三是完善校園文化建设平台内容设置,增设国风国学、红色征途、新风新尚等板块,在宣传、引导、互动等方面加强灵活度和实效性,提高学生主动认知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特色、忽视精神文化、德育功能不突出、功利化严重和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等问题。基于文化自信视角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校园文化均衡发展、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网络技术运用等方面强化措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熏染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而强化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杰.文化自信视域下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1(24):16-17.

[2]陈剑.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60-64.

[3] 贺振东.文化自信视域下审视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69-70.

[4]马俊杰.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20(35):89-907+115.

[5]王文婷.坚定文化自信根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7):126-127+139.

[6] 李燮.文化自信助推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四川戏剧,2020(04):170-173.

(作者简介:巩立超,职务: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党建、文化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内涵建设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