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生态治理的价值体现

2023-06-17 08:22白芳
科学导报 2023年39期
关键词:汾河太原生态

白芳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之际,专程移步晋阳桥畔,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作为太原的母亲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情感。汾河全长716公里,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六市,其中流经太原市境内188公里,城区段43公里。历史上,河宽水急、风景优美。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曾经开发过度、采沙排污,植被破坏,水质污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市加快实施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改变了汾河黄土裸露、污水横流、季节性断流的状况,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铺就了“绿”的底色。

汾河是一条转型之河,汾河的生态治理体现了太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程

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太原城区段,东西两山分布着虎峪河、九院沙河等9条边山支流,成为汾河这一主动脉的毛细血管。几十年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及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9条支流曾经也是垃圾遍布、污水横流,最后都汇入了汾河。上个世纪末,河道无序开发、两岸垃圾随意倾倒,汾河太原城区段成了采沙场、垃圾场和污水沟,严重威胁了河道堤防安全,影响了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制约了太原经济社会发展。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稳步实施。一期工程北起胜利桥,南至南内环桥,全长6公里,重点是治污、蓄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清除河道杂草,加固扩建大坝,从汾河水库进行生态补水。初战告捷,二期工程紧随其后,兼顾湿地与污水处置,北延胜利桥至柴村桥,修建“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公园,实现了净化水体的目的,恢复了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南延南内环桥至祥云桥,水域宽阔,呈现了现代城市的建筑风貌;沿岸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汾河两岸从此不批建含磷、氨、氮等物质的有毒有害企业。汾河三期工程乘势而上,北起祥云桥,南至迎宾桥南2公里,一是河道加深,由2米加深至4到7米,实现了全段旅游船只通航;二是新建了多处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沙滩排球场、儿童游乐场等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期间,作出了“让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提升汾河水生态环境,太原市开展了“八河”综合治理工程。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后,第四期汾河湿地工程开启,柴村桥至上兰村汾河漫水桥,最大程度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构建丰富可持续的滨水生态系统。

回顾汾河的华丽蜕变,从最初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治理,到干支流系统综合治理,从只注重水文治理到整个流域生态全身把脉,汾河水质变化就像一个晴雨表,忠实地记录着所经之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如果说污染是过去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那么水质优良、水丰景美就是现代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汾河从浊到清,是太原市向绿色发展转变的缩影,讲透了一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故事。

汾河是一条幸福之河,汾河的生态治理体现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伟大召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于幸福河的目标,《中国河湖幸福指数报告2020》从五个维度构建了河湖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包括江河安澜,供水可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大河文化。我们知道,河流本身并无幸福可言,幸福是于人而言的。幸福河即是在维护河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流域内人民具有高度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幸福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河流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仅关注河流自身健康,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与河的关系,要达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状态。而人水和谐,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要上路,环保就要让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打破了二者对立的認知,指明了二者的内在统一。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事实上,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更强了,经济发展自然也就更加可持续,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广。绿水青山吸引人来投资、发展、工作、生活、旅游,经济发展为生态治理修复等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在汾河生态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举全市之力守好一泓清水——建设汾河湿地,扩容改造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污整治、技术革新,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立河湖长制等各项举措相继实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持续推进。过去,河道里到处是污水、垃圾,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夏天周边的住户连窗户都不敢开。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如今,汾河城区段6个国考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水以上,优良比例达到100%。太原市民也自豪地称汾河为城市会客厅。汾河作为太原人的母亲河,也成为造福太原人民的幸福河。

汾河是一条文化之河,汾河的生态治理镌刻着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

文化作为人的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同自然的对话中形成的,深深根植于它生长的土地。汾河自古以来自北向南流淌,润泽了沿途的万物生灵,孕育了两岸的文明文化。汾河景区分布40余处文化景点,悠久的历史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汾水两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台骀在太原治理汾河成为汾水之神。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汾河岸边被殉情的大雁震撼,将两只大雁合葬,用石头垒起一座坟丘,标记“雁丘”二字,同时写就流传千古的《雁丘辞》,“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诗仙李白在《太原早秋》中,借河抒怀,“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写出了诗人时刻思念家乡,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宋代天圣年间,并州知州陈尧佐,在汾河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水,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如今,柳溪旧址附近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柳溪街。古晋阳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是古太原城繁华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绿水青山”的打造,展示城市外在的秀美,更要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从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核心竞争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生态与文化共兴、同美,让文化为山水增辉。

在汾河生态治理历程中,通过在规划、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层层推进,我们精心呵护汾河记忆,为“绿水青山”注入文化活水,生动展现太原厚重的城市底蕴,让古时盛景以崭新面貌重现于世,努力讲好太原故事。汾河三期工程文化景观主要通过雕塑的形式展示太原的名人贤士。“三王广场”的雕塑展示的就是唐朝时期太原的三位文人墨客——王昌龄、王翰、王之涣。这种以看得见、读得懂、听得见的手法,润物无声地传播着本土文化,保护历史底蕴,留住悠悠乡愁。

汾河是一条精神之河,汾河的生态治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汾河的生态治理不是一朝一夕,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是不忘初心,亦是久久为功。

不忘初心,是不忘共产党人始终为民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民生内涵的理解在不断发生改变。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问题主要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生问题主要聚焦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养老、医疗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是新时代民生新需求这一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才得到了有效遏制。过去的汾河,水质严重超标,经常性断流,一度出现“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景象,经过几十年生态修复治理,如今,一幅秀美生态画卷徐徐铺展。汾河太原城区段总面积20平方公里,蓄水量3000万立方米,平均气温较市区其他地方低3—4度,平均湿度提升10%—20%。过去求生存,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求生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久久为功,是共产党人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使命担当。从1998年至今,一代代治汾人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代代传承,心怀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使命担当,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据统计,1983年以来,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各类议题有300多个,但每年的第一次常委会会议都听取和审议生态环境方面的情况报告,近40年来从未间断。汾河面貌变化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坚定的生态治理决心和顽强的行动力,是久久为功的最好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富一方百姓是一种政绩,养一方山水也是一种政绩。简言之,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格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我们要在治理汾河的千秋大计中体现太原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调研时,作出“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治”一体推进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太原的具体落实路径。“山水气”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范畴,而“城”则包含了城市建设、人类活动。“四治”一体推进是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界观。根据市委常委会会议,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魅力彰显,生态良好、美丽宜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民主法治、政治清明。可见,“锦绣太原城”盛景则体现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太原的生动实践。我们应牢记领袖殷殷嘱托,以此凝聚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汾河太原生态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太原清廉地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造太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除夜太原寒甚
汾河水韵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