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主体共生的纽带

2023-06-16 05:08袁金潇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信息技术

袁金潇

[摘  要] 教学主体共生主要存在“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三种情况. 文章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角度,从“信息技术是共生的起点”“信息技术共享共生成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为什么信息技术是联系教学主体共生的纽带.

[关键词] 信息技术;共生;师生

师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构建和谐的双主体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本文所说的“主体共生”,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互惠互利、差异共存、共生共荣,这是共生理念与教学主体关系交融而来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崛起,教学主体共生情况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主体共生内容

1. 教师共同体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让数学教学有序推进,教师的能动作用必不可少. 事实上,课堂中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展开与推进具有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 从宏观角度看,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这就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与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单打独斗型的教学,无法适应共生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自主凝聚成共同体具有必然性,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师通过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分享,实现共同成长,为教学的发展服务.

如图1所示,传统的教师共同体生成存在三种类型,从微观角度看,同一学校、班级、学科或年级的教师容易自主形成教师共同体;从中观角度看,一个区域内的教师因一些活动相识,会形成一定的联系,形成区域内合作共同體;从宏观角度看,如名师宣讲、专家指导等容易形成跨区域共同体.

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让教师这个群体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跨越时空进行合作,这已经成为教师共同体发展的大趋势.

2. 学生共同体

学生共同体是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该群体在共生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特征. 学生共同体的形成,标志着教学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一致认可的发展目标,并以该目标作为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方向[1].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具有发散性,他们追求个性,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多教师尚未接触的内容,学生已经烂熟于心. 因此,要促进学生共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让学生产生积极尝试与探索的欲望,并通过个别学生来带动更多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为学生的共同成长奠定基础.

3. 师生共同体

师生共同体是教育发展的宗旨,共生模式下的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又在群体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通过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来影响其他主体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这是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

师生共同体作为共生理念的终极目标,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发展为宗旨. 在没有形成师生共同体之前,学生、教师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松散且无序的,个体自我发展的速率具有不确定性;而在师生共同体形成之后,个体的发展会呈现出“质”的飞跃,共生环境是个体发展的有机土壤.

如图2所示,师生共同体主要由教师(A,B,C,D,E…)与学生(a,b,c,d,e…)构成,师生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支持与发展.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主体共生    的措施

1. 信息技术是共生的起点

初中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与传统数学课堂“注入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生课堂中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具备知识的创造功能——生成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普及,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立足课标,基于学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性地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此基础上感知、体验、思考、创造等.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常常会创造性地生成一些新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观点、发散思维的源泉,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而新观点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剖析,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创造与生成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是实施师生、生生共生的起点,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

案例1  “图形的运动”的教学.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前置活动,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一些与图形运动有关的素材,并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揭示这些素材,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展示的作品有:用水彩笔在草稿纸上写字、汽车行驶过程中雨刮器的运动、飞机从空中划过、燃放烟花,班上的计算机达人直接播放自制的动画……

从学生展示的成果来看,大家都积极地投身到生活当中,并从自己的角度将这些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如从汽车雨刮器的运动中抽象出点的运动,从窗帘的开合中抽象出线的运动,从硬币的旋转中抽象出面的运动. 点、线、面的运动分别揭示了生活实际的数学意义,为学生形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三会”能力奠定了基础.

这里提到的“三会”能力,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会”能力的形成是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学生所给的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图形的运动,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出“平移”“翻折”“旋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分类”等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 教学中,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观察每一种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不断启动自我系统,积累经验,形成生长性的认识,促使各种新的教学资源的形成.

图形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中感知、体验、发现并创造共生的教学资源. 教师作为施教者,是教学的向导,而学生的成长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目的.

在此案例中,教师的前置活动成功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想象,并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整个课堂紧紧围绕“共生”动态生成.

2. 信息技术共享共生成效

数学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而对话又是思维的外显. 师生、生生在思维分享中,会不由自主地对对话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所以他们分享出来的思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生、生生对于对方的分享态度,可以给予肯定,也可以给予批评. 当然,这种分享可以在线上进行,也可以在线下实施;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对自主学习成果的分享,可以是课堂探索过程中对合作过程与成效的分享,还可以是课堂结束后对作业或教学反思的分享.

不论哪种形式的分享,都是在为完善认知体系奠定基础. 随着分享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会快速提炼出相应的数学思想,会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会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师生、生生的分享还会呈现出良好的情感体验. 这些体验会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会让学生一改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去,并尝试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自身认知体系中已有的内容[2]. 转化思想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与生活问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案例2  “两图形交点问题”的教学.

问题:已知直线l:y=bx+c(b≠0)与抛物线y=ax2(a≠0)相交,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x,假设直线l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是x,请证明=+.

本题为直线与抛物线相交的问题,题中的a,b,c均不确定. 学生初看本题感到比较棘手,不知从何处入手.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争取自主解决本题. 教师要求各小组分享组内研究成果,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更胜一筹.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很快进入探索阶段.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要借助几何画板来处理本题,教师欣然同意,并肯定了这种想法. 在几何画板的辅助下,该小组应用化归思想很快解决了本题.

为了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该小组将整个过程进行了投影,具体如下:

从条件出发,易知bx+c=0,于是得到x=-,所以=-. 已知x,x为抛物线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于是联立y=ax2,y=bx+c,可知x,x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x=,xx=-,所以+==-. 所以有=+.

几何画板的介入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从直观的图象中发现了解题的奥秘. 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共享,并借助多媒体的投影功能进行了展示,这既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又体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共生的桥梁.

3.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的崛起一改传统的教学面貌,电子书包、微课、几何画板、电子白板、人工智能等教学手段与形式,为师生的教学相长提供了契机.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构,离不开活力课堂、智慧课堂、生命课堂、生态课堂的支持,共生关系的建构需以师生的共生共长为核心.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成长. 在课堂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将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动态的图形,这种化静为动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知识的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看,與教师进行平等对话,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

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真正的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师生在知识、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上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师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能加速自身的成长.

案例3  “一次函数图象”的教学.

情境创设:两名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图3(PPT展示)是他们所行路程s(m)与所用时间t(s)之间的函数图象.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从图3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信息?②图3中存在哪些关系式?③能否写出这两名学生运动的函数表达式?④能否知道点A的坐标?它与函数表达式相符吗?是否存在其他点与函数表达式相符?这样的点具备怎样的特征?大约有多少个?⑤尝试给该函数下一个定义.

问题①②是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在图象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具有激趣启思的作用;问题③④⑤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点是构成图象的要素,能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而后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认识.

整个过程教师借助希沃电子白板实施探究,师生共同经历了函数图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尤其是“点到直线”的理解部分,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加上几何画板的动态生成功能,师生通过点的加密,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让整个过程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

总之,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仅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基础,还让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传授模式”转化为超越时空共存互长的模式[3]. 因此,信息技术是实现教学主体共生的纽带,是缔造创新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申巧宏. 初中数学课堂“共生”式教学的实践[J]. 理科考试研究,2022,29(06):9-10.

[2]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迎朋. 信息技术:为学生“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助力[J]. 小学教学研究,2019(24):38-40.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