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3-06-16 03:50林杉刘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林杉 刘超

[摘           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创新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等,帮助高职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105-04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还要立足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健康人格。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普遍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相对缺乏等特点[1]。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股新思潮,提倡研究心理的积极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激发高职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面容易产生畏难、厌烦等情绪,由于缺乏学习动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定,消极人格特征较为明显,自信心严重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2][3]。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因素,使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4]。同时高职学生的社会归属感较低、自我发展困难、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重了学生的焦虑与自卑心理[5]。

有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能短期内消退,至少要延续10~20年[6]。高职学生作为心理危机高发人群,易受到應激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如焦虑、抑郁等,及时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E.P.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倡导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塑造人的积极品质,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强调从积极层面来探讨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7]。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培养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品质[8],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培养多种积极人格特质,使人面对困难时,个体也能通过积极调节和积极动机来做出理智的判断。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带来了新的动向与趋势,让高校在关注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更加重视学生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9]。

(一)符合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还应做积极向上有社会担当的有志青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积极心理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高度一致,为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人才培养中,全面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二)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局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关注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将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上,容易忽视众多的普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窄,不够全面、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自我心理调适,鼓励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理念,可以进一步丰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养成,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活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唤醒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内容,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积极人格的三个方面要素,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论和乐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面对负面情绪时,可以自我调适,选择积极的方式看待事物;面对挫折时,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保持冷静做出客观的判断选择;面对逆境时,可以用乐观向上的情绪走出困境。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将课堂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增加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开设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积极人格课程,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悦纳自我,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成功实践证实了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情景模拟、案例实践融合等多元互动教学方式,打造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教会学生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学会将积极情绪激发技巧运用到其学习和生活中[10]。

2.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努力,还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专业课程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领,在教学上注重课堂氛围,多采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将传道授业与塑造學生积极人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各专业课程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育人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全面、高效。

3.将心理健康育人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在课堂教育实施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育人渗透到第二课堂、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维度,锻炼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塑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积极人格。心理专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品格特征来实施积极的实践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抗压辅导讲座,对学业困难等特殊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树立积极治疗理念,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能量。要组织体育锻炼活动,通过组织校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释放消极情绪,激发学生积极体验。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分享会、积极心理学讲座、心理素质课外拓展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积极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1],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基于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强化、共同发展[12]。

1.利用校园景观构建育人场景

教学楼、图书馆等校园标志性建筑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3],高职院校要利用校园的建筑与环境来构建育人场景,要配备心理活动室,在建筑合理位置设计文化育人区,合理设计校园人文景观,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加深校园文化底蕴,以此构建良好的心理育人场景。

2.通过校园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要举办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宣传日、心理健康月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实践化。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利用学校新媒体平台、校广播、校宣传栏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在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思想启迪,让学生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研究表明,同等的压力强度下,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身心发展状况会表现得越健康[14]。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要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为学生创造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良好的支持关系,相互间积极的关系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主观体验,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安全感。积极的社会支持关系能规范学生行为,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特质的发展[15]。

1.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高职院校要加强家校联系,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收集学生心理状况的真实信息,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要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纠正家长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偏见,帮助家长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家长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优点,在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校院合力,构建师生心理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校园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咨询体制,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筛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监测。高职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联动机制,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心理防护网。强化院系辅导员的纽带作用,辅导员作为心理联动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关怀,要与学生建立友好、信任的积极关系,在“大思政”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学生思想特点,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加强校院师生合力,共同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维护全校师生心理健康安全。

3.朋辈互助,激活社团支持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课堂和实践活动,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朋辈互助工作。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专业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发挥朋辈间的信任优势,及时对向朋辈求助的学生进行识别和负面情绪疏导,根据情况向心理健康中心反馈。通过朋辈间的社交关系网,及时发现心理困扰学生。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加强学生互爱、互助。

(四)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的内在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生理、心理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16]。自我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鼓励人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高職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出发,不断完善自身积极人格,客观评价自己,善用自身的优势,并积极悦纳自身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职学生处理问题和看待事物要有客观的评判,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准确运用自己的能力,遇事保持冷静,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途径,理智处理问题,增强自信心。高职学生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效减少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最终树立健康、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17]。

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还是高职学生掌握自我教育方法的途径,能够在关键时期进行自我调适。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掌握了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才能正确进行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高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将教师提出的要求主动内化为自我要求,将社会的期望主动内化为自我期望,并把它们落实到学习实践中,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高职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积极自我教育方法,融会贯通,培养自身的积极人格,对消极情绪进行调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高胜艳,左春雨.后疫情时代积极心理疗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 31(3):83-89.

[2]胡济林,陈冠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8(13):99-102.

[3]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100-104.

[4]刘超,刘丽,张绣蕊.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95-97.

[5]王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7):97-102.

[6]余若曦.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自杀现状、影响因素及危机干预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 21(4):112-115.

[7]齐道喜,李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8):112-116.

[8]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9]俞国良,陈雨濛.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分析:定性与定量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2, 20(4):80-87.

[10]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13-117.

[11]刘明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50-52.

[12]高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11):1020-1023.

[13]宋耀新,史倩.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4):155-160.

[14]沈丹,李思婷,肖帅军,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习倦怠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8):765-767.

[15]姚尧.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36):99-102.

[16]连惠芗.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自我教育优化的心理机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8):17-20.

[17]李晓东,李雨静,龙丰云,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1):23-2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