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院校以“匠心文化”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2023-06-16 10:09吴星林圣存吴丽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高匠心工匠

吴星 林圣存 吴丽萍

[摘           要]  在“双高”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较高,其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课程思政则关乎根本问题,“育之何人,如何育之,为谁育之”,因此课程思政对于建设“双高”院校的作用十分显著。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大匠、大爱、大德,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技育能,以学校构建“匠心”育人为共同体,具体探讨课程思政在“双高”院校中的生成路径,为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双高”院校;“匠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25-04

一、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及骨干专业(群)的建设计划,该计划简称为“双高计划”。同时,国家对“双高”建设的要求之高和目标之明确,说明了“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知“双高计划”也赋予了如同本科院校“双一流”的同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求更高,學校应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力度,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最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传统的“匠心文化”是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构成的“四位一体”生态系统,是对技艺的传承,是一种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去努力创新的艺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可知,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匠心文化”在新的时代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以“怀匠心”为首要任务,以“铸匠魂”为主要抓手,以“守匠情”和“践匠行”为引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实践平台。依据“匠心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和已有的研究,图1提炼了高职院校的“匠心文化”核心要素:培养学生具备“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能精湛、精益求精”的特质,具备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输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政治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因此,职业院校要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图2所示,文章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要想成功建设“双高”院校,必须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具备“匠心文化”内涵、企业抢手的高质量毕业生。而在整个“匠心文化”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时间都用于课堂上学习和课后自学,因此起到决定性关键的是课堂。传统课堂仅仅是讲授基本知识,锻炼技能,缺少了德育的融入。因此,以培育“匠心文化”为课程改革切入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即在课堂上把教学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巧妙融合,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从能收获专业技能和提高心理与职业素质的第一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上升到以“匠心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的更高层面上,从而助力建设“双高”院校。

“课程思政”一词源于上海部分本科高校的探索与总结,它的提出与实践又有差异。如有学者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中的改革价值与内在逻辑,也有学者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还有一些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宏观设计,而高职与本科院校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时,并未注意区分思政对象的区别,针对性不强。因此,“双高”院校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以培育“匠心文化”为课程改革切入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真正用到实际教学和育人当中去,是当前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的热门研究话题。为此,文章以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总结各高校课程思政过程,并提炼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二、“双高”背景下课程思政对高校培育“匠心文化”产生积极作用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顺应了全面育人的内在规律,响应了“职教20条”“双高计划”的发展要求,又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新时期职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到底,以“匠心文化”为培育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思想的再一次回归和革新,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通过以“匠心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匠心”型人才培养和具有“匠心文化”特色的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带来的巨大收获。

(一)课程思政明确了以“匠心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紧紧围绕“匠心文化”这一中心,以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途径为目标,“双高”院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把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德育元素不明显、育人效果不显著的“水课”,打造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的“金课堂”,达到课堂内容丰富、学生收获大、教学效果好的目标。要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落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匠心文化”为培育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使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有力推动“双高”院校“匠心”型人才培养

“双高”院校不仅要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着眼于“德技并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育德与修技并举、铸魂育人与发展经济并重,以培育“匠心文化”为课程改革切入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学生自觉地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使之成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育训结合、德技兼修”的一代大国工匠,使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课程思政深入推进具有“匠心文化”特色的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

课程思政能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政、企联动合作,提高工学结合、育人能力。在产教深化融合中,以“匠心文化”培育为目标,通过吸引和鼓励更多更优质的社会和企业办学力量进入专业教学改革领域,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需求中最关键的“匠心”元素,主动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促进校、政、企联动育人机制形成。推动企业冠名学院、学徒制、工学交替、定制联合培养等多样化联合育人,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和企业需求,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联动机制,制定校企育人管理制度,形成规范、成熟、可复制的管理机制。所以,以“匠心文化”为特色的产教一体化的进一步建设,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功劳。

三、课程思政在“双高”院校中的建设路径探讨

所谓课程思政,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以理制德”“以理制法”的观点。课程设置融学科知识于一体,支持学科专业发展。基于上述论述,课程思政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性,转化为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素质或能力、一种基本能力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有机构成的精神系统。针对“双高”院校,文章以培育“匠心文化”为重点内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如图3所示,主要围绕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以培育“匠心文化”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大匠、大爱、大德,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技育能,以学校构建“匠心”育人为共同体,具体探讨课程思政在“双高”院校中的生成路径,达到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的目的,助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

(一)培养学生具备国家大爱、社会大德、技能大匠三维度能力

1.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党团活动为平臺,培养学生大爱与大德

党建和团建活动是以专业教师党员为龙头,以党建带团建活动为载体,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党团活动的平台上,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职业和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大爱与大德的精神风貌。在党团活动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盲目、能力提升不完整等问题,通过深入打磨专业文化等有效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并全程记录职业能力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过程培养,通过引进《职业能力成长手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2.以课程思政为先导,对学生进行“大匠”的培养

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当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从专业领域发展的角度,把中国制造2025、“匠心文化”等国家相关制度和政策融入项目化教学中。通过课程标准的更新,在教案和课堂上实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接轨。将思政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化作具体化的微观解决方案,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细致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上实现思政,努力形成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大工匠”精神。着力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工作,通过课程思政的整体质量来带动高职院校的“三全”教育工作,实现专业课程的全面思政改革。

(二)厘清“匠心文化”培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关系,扫除课程思政建设道路上的认识盲区和误区

现如今,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如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的贯彻执行会干扰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活动,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扭转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让教师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高职院校需把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贯穿于“匠心文化”培育的全过程,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推动专业课教师、导师制教师、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制教师、思政课教师实现培养方向一致。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和元素,把培育“匠心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对课程知识重新构建,形成育志与育技相结合的双螺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重的根本要求,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培养人才的始终。

(三)润心无声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春风化雨般打造“匠心”特色“金课堂”

课程思政要先“课”后“思”,也就是不要把政治思想理论提前“套”到专业课上去,需突出“匠心”培育特色,在设计、讲授专业课环节和内容时联系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以“匠心文化”为切入点,春风化雨、润心无声,以恰当方式有机“融”进专业课程。例如,在介绍工程机械行业时,可以举一些行业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走出去”的例子。又比如讲述柳州工程机械行业打造民族品牌历史过程中,就能联系到具有“匠心”元素的优秀品质,如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国之心等。只有坚持先“课程”再“思政”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有机、深入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学生才能感兴趣,才能打造出具备“匠心”特色的“金课堂”。

(四)协调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德育资源,构建“匠心”育人群落

“匠心”育人共同体,是通过统筹校、政、企三方资源而形成的。一是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依托专业教师、企业方代表、专家学者、道德标兵、优秀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等力量,积极整合育人资源。如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宣传其创业就业事迹,以实际自身故事感化学生,让学生对“匠心”目标更加坚定。又如邀请企业代表举办讲座,讲述企业诚信经营、安全生产的故事,让学生对“匠心”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二是统筹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功能,实现各大学科各类课程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如高职院校把思政类的课程与各学科的基础课程进行提炼整合成几堂具有意义的“思政”课程,把“匠心”讲得更透彻、更深入。三是统筹校园、社团、企业、政府等阵地,建设一个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由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道德标兵、模范先进人物和思政课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弘扬传承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同向同行,共创育人“匠心”社区。如学校可成立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要成员的“道德建设”小分队,联合学校辖区派出所、居委会整顿校园周边和校园内的不良环境(抽烟、赌博等),同时派出所民警、居委会成员通过实际案例开办相关分享会,增强学生的工匠意识,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战略举措就是课程思政。作为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职业“完人”的教育教学融会贯通理念,关键在于当前高职高专非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文章对课程思政在“双高”的生成路径进行了探讨,以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总结了各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效应。同时,提炼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从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主体,以培养学生大匠、大爱、大德,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技育能,以学校构建“匠心”育人为共同体,实现把思想政治的“盐”溶进教育的“汤”里,助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

参考文献:

[1]覃文俊,张攀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高水平发展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2):9-14.

[2]王磊.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专业群协同建设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3]董文明.供给理论视角下“双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4):100-104.

[4]陈小平.“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文理导航(上旬),2017(9):71.

[5]李紫娟,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4):181-184.

[6]王志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逻辑、方式与实现机制[J].职教论坛,2022,38(8):123-128.

[7]李欢欢,许红梅.新时代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及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4):185-188.

[8]周萌梦.建设类高职院校精益文化育“鲁班匠心”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外企业文化,2022(5):210-212.

[9]高波.高职校园匠心文化全过程育人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60-61.

[10]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46-52.

[1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2]胡洪彬.困境与路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建设探析[J].青岛酒店管理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3-57.

[13]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30-31.

[14]丁瑞萍,郭峥春,李雄威,等.服务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2(3):103-106.

[15]江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3):96-98.

[16]黄启红.“课程思政”视域下“双高”建设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2):101-103.

[17]徐培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18]刘跃.物联网专业思政和思政育人功能研究[J].卷宗,2019(24):252.

[19]朱旭东.加快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4):28-30.

[20]张博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双高匠心工匠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工匠神形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