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江友美
【摘要】 词典作为文化思想传承的资料性工具书要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普通的语文词典无法满足文学翻译创作的需求,文学词典应运而生。文学词典的编纂既要有整体框架的系统性、索引编排的协调性,还要求词条释文具有文学艺术审美。本文旨在对我国俄汉文学词典编纂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对比其二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阐释该差异对我国编纂外向型文学词典的启示,以期对双语文学词典编纂这一新领域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文学词典;俄汉双语;词典编纂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43
对于国内外的文学学习者及研究者来说,高质量的文学词典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书。文学是对语言诗意的创作和运用,所以文学词典也有其独特的文学特性。
一、文学词典类型与特点
文学词典会涉及词、句的翻译,需要最大限度地还原词句的本意,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其引申义,即文学的诗意。文学词典的编纂要兼顾词句的本意和诗意,才能将词典语义信息转变为文学的审美信息。如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要考量诗句创作的特定语境,将其理解成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文学词典按照语言可以分为单语和多语,单语文学词典可供母语学习者使用,而多语文学词典作为外向型词典可以成为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以供对外汉语习得者学习我国文学。
按照使用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专科和通用文学词典,专科词典具有针对性,只涵盖文学中的某一类别,例如《文学术语批评辞典》《中国文学家词典》等,通用文学词典具有收词量广,纲目齐备,词书设计整体性突出的特点。
还可以按照时间将文学词典划分为断代和通代。从词典的命名中就可发现其区别,如《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词典》和《中国古代文学词典》。
通过以上类型的罗列可以看出文学词典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可以通过时、类来进行划分,这可以突显出文学在每一时期的结构特点,形成整体脉络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发展的时代特点。编者在词典词条释义中经常会引用文学作品来作为书证,譬如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夫的《聪明误》被称作世界文学宝库的惊世之作,深受辞书学家的喜爱。苏联时期最早编写的文学作品词典就是《〈聪明误〉词典》,乌沙科夫教授主编的《俄语详解词典》也会使用《聪明误》的例句来分辨一些词汇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异。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作为书证可以赋予词句具体的语言文化认知背景,用语篇语境诠释词句的文学特性。
单语词典编者要考虑到对语言的解码(理解)和编码(使用)两个方面,而双语及多语词典的编纂所涉及的步骤更为繁杂,除上述两个步骤外还要提供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接受的译语,站在使用者的视角选取具有文化背景的典型性示例,这也体现了文学词典的另一特点,即主体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民族性。词典编纂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其在很多方面脱不了人为的“主体因素”影响。事实上,文学词典的释义也不可能不打上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印记。正如Sapir所说,“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异常敏感的指示符号”。因此,要彻底根除词典编纂中的“主体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应当力主把“主体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在文化词典中,最容易受到“主体因素”影响的便是词条的释义,这样一来便很难形成一个能得到共同认可的释义标准。文学词典还有存在停滞期以及释义灵活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翻译讲求的是文字的活灵活现,但任何一部词典都无法给出每个词语在文学语境下变化各异的全部意蕴,这是文学词典编纂面临的一大难题。文学词典还会受政治、文化、社会趋势的影响出现停滞阶段,词典可以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中国辞书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类词典编纂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
二、俄汉文学词典研究现状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词典是1922年出版的《百科新词典》,而中国第一部有关新时期文学的专业工具书《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由丁柏铨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在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人民进入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人们主动接受文学的启蒙和洗礼,中国文学的春天到来了。通过查阅中国文学词典的现存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文学词典大多出版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前期。在1988-1997年是中国当代文学词典出版的高峰期,词典数量多达14部,如199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马良春和李福田主编的《中国文学大辞典》、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潘旭澜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词典》,这两部文学词典词条多达4000余条,编纂时间均超过40年,是典型的通用词典。这个时期虽然有较多文学词典出版,但也存在着词典收词量不达标、词条遗漏、释义错误以及索引设立不简洁等问题。
武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辞典》是目前最完善的当代文学辞典之一,但该书存在着目录不够人性化方面的问题,因为该书只提供了分类目录和拼音音序两种检索方法,对于那些普通话发音不太标准的读者,他们在使用本书过程中便可能感受到不便;从当代文学专题、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电视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澳文学、文学报刊、文学社团这样的细类当中,才能找出自己想要查找的词条,这已经增加了检索的程序。
从1998年开始至今,文学词典出版数量呈下降趋势,包含有2002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2006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诗人辞典》和201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大辞典》以及上海辞书出版社历经三十年推出的中国文学鉴赏词典大系。
这其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工具书与文学赏析读物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辞书的新品种。2012年9月还出版了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词典》,编者将词典与现代社会发展动态结合,是构建网络文学数据库的阶段性成果。
综上可见,中国文学词典的发展在某一类别下已经形成体系,但仍不完善。根据知网“文学辞典”索引筛选出与中国文学相关的文献研究始于1979年,数量共有17条,对其进行综述考察的文献仅有1条,我国对于文学词典的编纂研究目前还尚未起步。
俄苏文学在近一百年也经历了曲折的转变,20世纪20年代沿袭19世纪的思想浪潮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白银时代”,其中俄国象征主义、形式主义和阿克梅主义等文学思潮至今还影响着世界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也出现了揭露讽刺性的作品风格,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学题材。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并不存在完整的史籍。
正是上述的原因致使俄罗斯文学词典的词条收录并不全面,而且出现了内容观点过时等缺点。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了《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九卷本以及《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词典》,在苏联解体后又相继出版了几套,如丘普里宁的当代作家词典,俄罗斯科学院编写的19世纪和20世纪俄罗斯作家词典等,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我国对于上述列出的俄罗斯文学词典的文献研究很是匮乏,知网仅可查询到一篇。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对于文学词典的重视程度,在俄罗斯已经出现了语言科学研究的词典化倾向,在2000年莫斯科出版了一部《俄罗斯作家与诗人:简明传记词典》,同年莫斯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作《文学研究概论》(《Введение в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的高校语文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参考书。该书以词典方式对文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做了全面系统化的描写,正文之后还附有术语索引。教材的词典化实现了教学功能和查询功能的有机融合。
中国俄语学界的辞书专家敏感地捕捉到俄罗斯文学史籍存在的空白,为了弥补这一短缺,他们为此付出几十年心血。在2000年北京大学龚人放教授主编的《俄汉文学翻译词典》(《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для переводчико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面世,取材自中外文学名著名译,该辞书的编纂在我国属于首创。在同年,刁绍华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出版,该词典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概念,还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用十年多的时间搜集出国外俄罗斯文学研究不曾注意到的侨居的俄罗斯作家及其作品,在词典中还涵盖了“流亡文学”“萨米兹达特”等题材,充分且全面地展示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真实面貌。
郑体武教授也提出了要编一部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百科词典》以弥补我国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上的不足,并在201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
三、俄汉文学词典编纂对比研究
中国有关文学史框架的著作,基本上都采用了高尔基《俄罗斯文学史》和季莫菲耶夫《苏联文学史》的框架,这类框架虽然简化了文学史的复杂,但却不能有效地描述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流变。高尔基对中国20世纪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框架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也是俄汉文学词典编纂具有相似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俄汉文学词典编纂均存在收词不全现象,如俄苏“侨民文学”和中国港澳台文学等。双方都将目光聚焦在20世纪之前,但近十年文学词典编纂研究仍是空白,跟时代发展相比具有滞后性。俄罗斯值得我国辞书编纂借鉴之处是其具有教学功能并设立文学词典作为专业教材,还有词典收词规模达标。我国文学词典编纂优势在于将释义同中国人语言使用特点相结合,竭力创造出适宜理解的语境,凸显中国特色。
通过上文编纂现状综述可以看出中俄两国文化词典走进来得多,走出去得少,大多数成果的受众是国内使用者。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要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需要让中国的文学思想和民族文化真正走进各国,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理解。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势在必得,文学词典编纂也应坚定文化自信,走出国门,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新思路:
(1)择优补短可行性。俄罗斯词典学在近年来继承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言集成性描写和系统词典学的思想,将词汇语义学同词典联系成一个整体,这种思想还包括重构世界图景,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通过自己语言独特的世界观方法对世界的产生共识,仍不失自身的民族独特性。这一思想是否能够帮助中国文学词典走出去的同时还保有自我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考证。同时,俄罗斯辞书编纂出现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趋势,如词典学同心理学的结合诞生的联想,以及认知词典学理论。可惜的是,中国汉语学界目前大都停留在传统学科的研究上。交叉学科研究的出现给词典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但新的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无法确定其科学性。我国文学词典的编纂需要寻找到学科间真正合理的可交叉、借鉴和融合之处,彼此形成有力的理论和方法上支撑,从而使词典使用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形成对中国文学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
(2)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文学词典涉及文学和词典学的融合,仅凭借一个学科的知识掌握很难把握其中要领。文学涉及不同时期流派的演变,同时从文学著作中抽取合适的词条也应由文学研究者完成更具规范性,词典学者可以根据词条来匹配适宜的索引、凡例等体系,能让使用者操作更为简便。
(3)跨国共享词典。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关注到网络文学这一热点,俄罗斯也出版了各类电子词典,共享网络词典这一设想也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由我国汉学家和词典学家通力合作,确定文学词典类型,用途和内容,建构词典框架和数据库,俄国汉学家通过共享技术将词条译作更贴切的本国语,具有俄罗斯语言风格。共享词典这一设想需要借助我国学者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刻研究,利用俄罗斯汉学界丰富的汉学研究积累,联合优秀的俄罗斯汉学家,共同组织辞书编纂,将中国文学意蕴真正准确地用俄语展示出来,让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是真正“走出去”,更要真正“走进去”,走进俄罗斯人民的内心,形成真正的思想交融和文化理解与认同。这一制定可以解决文化语境差异和词典滞后时代发展两大难题,词典脱离纸质篇章重修改版的限制,还可以插入生动形象的图例。共享文学词典能够做到实时更新词条,紧跟文学发展动态,推动俄汉文学词典编纂系统化。
四、结语
俄汉文学词典彰显了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它的编纂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推敲才能最终成为有生命的艺术品。我国辞书编纂者不断开创辞书新领域,将辞书事业同各学科紧密融合,兼顾读者对象多方面的使用需求。但我国对外文学词典的编纂实践仍是亟待解决的缺口,要重视词典中所涵盖的教学功能,同時对词条的释义也要用外语学界所习惯的话语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随着社会技术发展以及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深入,将来我国文学词典编纂定能达到大而全的高标准,更广泛地被国内外采用,能够填补对外汉学传播这方面的空白,成为俄汉双语学习的参考书和促进两国文学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姜秋霞.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8):56-58.
[2]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辞典编撰现状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08):190-200.
[3]李锡胤.月亮是个球体——《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序[J].俄罗斯文艺,2000,(01):81.
[4]宁琦.中俄语言学研究的借鉴与互补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7,36(04):1-6.
[5]潘旭澜.构架:从词典到文学史[J].当代作家评论, 1994,(03):101-106.
[6]郑体武.编一部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百科词典》[J].俄罗斯文艺,2006,(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