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晶
文章情感饱满才能感染读者,可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在作文中的情感表达很突兀,或者很苍白。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充分表达情感呢?下面结合经典的课文说明怎样写作才能入情入理地传递情感,而不会让情感的表达显得很突兀。
一、写亲身经历
写亲身经历的,有真情实感的事例,文章会更真挚,更容易感染读者。为了让作文更真实、感人,要尽可能写亲身经历的事。
1.写典型事例
要运用详细例子说明情感。如果没有具体例子,直接抒发感情,等于情感的表达没有载体,是不能引发共情和共鸣的。为了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在写作时要以具体的例子为载体,在叙事过程中抒情。
比如《背影》一文中,作者就是运用了买橘、写信两件事表达情感的。在送橘的片段中,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写分离在即,父亲给儿子送行,展现父亲埋藏在心底的爱子之情。经历了这件事,儿子有了很大的情感触动。送信事件则写了父子分离以后,父亲写信,告知自己的现状,儿子想到与父亲分离,难过得哭了起来。这就是应用具体例子表达情感的典型案例。
2.画面和情感相结合
如果没有画面,一味抒情,会让读者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觉得情感的表达很虚假;反过来,如果一味描写画面,而忽略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则情感的表达等于画龙没有点睛。只有把画面和情感相结合,读者才既能感受到情感产生的原因,又能结合画面了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背影》一文中,“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一段中应用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说明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不容易,阅读此段,读者仿佛看到了身体肥胖的父亲执着地穿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画面,更可以感受到临别之际,父亲把橘子送到儿子面前的良苦用心,此时“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就顺理成章。
3.把握情感的节奏
这是指将画面与情感进行对比,让情感前后进行对比,可以了解为什么要应用这个事例来说明情感。通过一个事件来说出情感的转变,或者应用一个事件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落差,以把握情感的节奏。
在《背影》中,父子二人思想和价值观有着很大差距,作者以为父子感情不好,而买橘子这件事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买橘事件结束,父子俩的情感升温,却又面临长久的分离。送信事件让作者再次回忆起买橘事件里父亲的爱,却又产生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种情感的变化、落差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
二、多描写细节
多描写细节的目的是通过细节让读者感受自己的体验,细节影响作文真情实感的传递。如果在写一件事时,全都是笼统的、概括的描写,读者会觉得不真实。而写出真实的细节,情感的表达就会让人信服。在描写一个人物,表达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时,强化细节描写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从不同侧面展开描写
在写一个人时,选用一两个事例,很难全面展现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展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例子多了,人物的层次丰富了,再归纳和概括人物,得出的对人物的结论就能让人信服。
在《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中,作者选取了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具体事例,比如:勤于治学;上年纪依然坚持学习普通话,用标准普通话和人交流;治学态度严谨,看到一个标点符号错误都会订正;对事不对人,说事的错误,却不说指摘人的话……这样的叶圣陶先生怎么能不被人敬仰。
2.描写典型的情境
在描写情境时,要应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体现出情境的真实性,从而让事例显得更真实可靠。典型的情绪描写可以让读者进入情境中,真实地与环境交互,感受环境的矛盾冲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中,作者写有一次拜访叶圣陶,发现他正在伏案执笔改什么。这个伏字写出了叶圣陶先生的认真治学。走近一看,叶圣陶正在改错误的标点。这意味着在治学过程中,哪怕小小的错误,叶圣陶也不放过。这个典型情境,讓人仿佛亲眼见到了认真治学的叶圣陶。
3.从交互的启示描写
在写人时,除了要写这个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外,还要写对这个人、这件事的看法。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可以从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反映出来。
在《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中,叶圣陶先生认真治学的态度感染了周围的人。因为他在治学过程中一点小错也不忽视,于是作者在与叶圣陶进行文本交互时,也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文本,力争不让自己的文本出现错误。
三、说人情事理
在阅读时,读者会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觉得情感是顺理成章的,就会被感染;反之,就认为情感不符合生活逻辑,就不会被打动。如果能够了解人情世故,了解情理产生的原因和经过,就能知道如何让情感表达被读者所接受。
1.以物喻人
以物喻人是指找到物品和人的相似属性,以物写人。也就是说表面写某件物品,实际上是在写某个人或某类人。注意。采用此种方法,要做好情感表达的铺垫,只有充分铺垫,让读者感觉到物的美好,人们才会接受后续情感的抒发。
以《白杨礼赞》为例。表面上作者赞美的对象是“白杨”,但实质上是赞美属性和它相似的北方农民。“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通常有丈把高”“绝无横斜逸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是白杨客观存在的属性。讴歌的对象——北方的农民同样具有这样的品质和精神,“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力争上游。”两者之间越相似,情感的传递就越合情合理。
2.情感讴歌
写出了物品的好以后,就要对物品进行讴歌。然后引入人们对物品的联想,让人们看到物品是否和某个人或一群人很相似。如果这件物品值得讴歌,那么这个或者这群人也值得讴歌。读者结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的逻辑,就会认为情感的表达顺理成章。
《白杨礼赞》中的情感表达不像表面上写的那么简单。作者写白杨是为了写北方的农民,在礼赞白杨的时候实际上在讴歌北方的农民。因为抓到了白杨和北方农民之间的相似之处,所以情感的表达入情入理,顺理成章。
总体来说,情感的表达要有载体,人、事、物都可以是情感的载体。把载体写得越充分,抒发的情感就越真挚,内容就会越丰满。上面介绍的只是表达情感的几种方法,要灵活运用,还离不开具体实践,具体写作时,同学们还需结合文题的具体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