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商丘本土音乐发展现状调查

2023-06-16 11:49廖向璞付景晖裴建宁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商丘发展现状

廖向璞 付景晖 裴建宁

摘 要:本土音乐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的结晶,兼具着传授知识、风俗礼仪、社会交往等功能。本文以商丘本土音乐发展为对象,调查了商丘民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并针对其发展困境,提出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配合、人才与品牌相整合的建议,以期使民间音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新的传承活力。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本土音乐;商丘;发展现状

一、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与本土音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自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而本土音樂,因其滋生于乡土,是这一地域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的浓缩,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音乐作为该地域文化的生态景观,极富生命力,它不仅是当地百姓自娱自乐的主要方式,还兼有传授知识、风俗礼仪、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同时,“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通过民族音乐的美去陶冶人们的情操、品德,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正如《乐记》中提出的‘乐也者……可以善民心……”而当下,本土音乐面临着发展式微、少人问津的现状,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本土音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商丘本土音乐为样式,探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本土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途径。

二、商丘本土音乐发展现状

商丘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曾是商朝、汉朝、宋朝三朝古都,北魏建武帝、金哀宗两个政权曾短暂以此为都。从文化底蕴来看,商丘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汉高祖刘邦以商丘永城芒砀山为基地,斩蛇反秦,推翻了秦朝统治,开启了大汉王朝400年帝业。同时,商丘还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是璀璨古老的中华商文化发源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丘本土音乐文化,必然具有历史绵延、种类多样、绚丽多彩等艺术特点。

(一)源远流长的本土歌曲

商丘的民歌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的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其中《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有三段文字与商丘本土音乐相关。其一是“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述了宁陵葛天氏族人手持牛尾载歌载舞祈盼美好生活的场景。其二是“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记录了商丘柘城县朱襄氏为治理天下,让臣子创制五弦瑟来求雨的故事。其三是“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批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描述了帝喾时期商丘音乐表演的盛况,歌曲之丰富、乐器之繁多,可见一斑。

而后,汉代梁国传颂的《睢阳曲》,宋朝修建的演艺场所照碧堂和伊尹祠戏楼,明清盛行的俗曲小调、歌曲歌谣,以及近代以来随不同时期流行传唱的小曲,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四季歌》《打五更》、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两个司令员》、新中国时期的《春天到了万物皆发青》,还有歌唱日常生活的《对花歌》《颠倒月》等,无不彰显着商丘民歌的亘古通今、顺时顺势、贴近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具有浓厚当地生活气息的歌曲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在网络流行歌曲中寻找慰藉,年老一代则把目光投向了民间戏曲,民歌渐渐无人问津。而河南其他城市,在网络上或多或少都有流行的现代民歌,如豫语民谣《郑州》《一位老人》《平顶山西》等,吸引了不少受众。相比之下,商丘现代民歌寥寥无几,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民歌连商丘本地人都没听过。商丘现代民歌的缺乏既是对其悠久历史断层的遗憾,更需要商丘的青年赓续传统、继往开来。

(二)百卉千葩的本土舞蹈音乐

论及商丘的舞蹈音乐,不得不提起两个著名的民舞村——大仵和路庄。它们都位于商丘柘城县内,因其百卉千葩的民间舞蹈而出名。路庄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大仵民间舞蹈则在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传于这两个村落的民舞种类极其繁盛,有锣鼓喧天活灵活现的龙舞、色彩绚烂强健有力的狮子舞、逗趣盎然惟妙惟肖的竹马舞、花枝招展灵动活泼的小车旱船舞、装扮各异表演精彩的脑阁高跷,以及一人分饰两角的二鬼摔跤等,风格粗犷、场面热闹、形式多样,颇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区域特征。直至今日,在逢年过节的庙会活动和各类艺术展演中,大仵和路庄的民舞表演依旧是夺人眼目、十分重要的一环。

尽管如此,它们仍存在表演动作单一、审美性不够强的缺点。以二鬼摔跤为例,它是一个演员穿着两件粘在一起的道具服装,手脚并用,保持趴着的动作,利用翻、转等动作来完成抱摔、撂歪等表演,动作比较单一。同样一人分饰两角,国外一位艺人在表演时增加了起伏的剧情、高难度的动作,以及优美适宜的音乐,使之转化成一件极富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的高质量作品,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流传全球。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民间艺术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还呼唤着更多艺术家对之进行改革创新,在审美艺术层面上进一步完善它,更启示着商丘本土舞蹈音乐应吸纳百家之长、推陈出新,让本土艺术焕发生机,借助更多传播手段,让年轻群体对这门艺术感兴趣,使本土艺术发扬光大。

(三)动静有法的本土说唱音乐

发展于商丘本土的主要说唱音乐有两类:豫东琴书和永城大铙。两者都因各自的演奏乐器而出名,前者是明亮清脆的扬琴,后者是雄浑空阔的大铙;表演风格上也是一个善抒情、一个主激昂,大相径庭,但都奇迹般地在商丘这块豫东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豫东琴书的起源年代已无迹可考,但根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记载,夏邑县豫东琴书的第一代传承人何新广生于1851年,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诞生了肖书太、张继孔、刘广会、朱云阁等多位琴书大师,他们一方面在琴书内部吸收邻近艺术品种的特征,一方面用戏曲舞台展演琴书的唱腔韵调,并着力打造专属自己的艺术品牌,使豫东琴书这一曲种在豫东大地上不断繁衍生息。相比之下,永城大铙的发展路径较为清晰:“清光绪十二年间,大铙艺人韩凤魁为躲避灾荒遂将大铙技艺带至河南永城裴桥乡卞庄村,大铙便在永城根植发展。”之后,经过王小凤、王玉玺等艺人的不断创新,如扩大剧本素材来源等,目前依然深受当地百姓的追捧和喜爱。

从这两个曲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改革和创新是地方音乐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琴书艺人把曲艺融入戏曲,从形式上拓展了豫东琴书的表现空间;大铙艺人因时作曲,在内容上使永城大铙更贴近现代生活。这种勇于并善于创新的做法,值得所有本土音乐传承者借鉴和学习,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使传统艺术与其相融合,丰富传统艺术的演出形式。

(四)精妙绝伦的本土戏曲音樂

据河南戏曲博物馆介绍,分布于商丘的河南省稀有剧种品类多样,有梁园区的四平调、睢阳区的目连戏、商城的花篮戏、虞城的花鼓戏、永城的柳琴戏、睢县的皮影戏和二夹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四平调,它发展脉络清晰,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同时还是河南省重要的稀有剧种,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丘四平调的前身是苏北花鼓,它由说唱到戏曲,再到国家级非遗项目,中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改革创新。其一,邹茂林等老艺术家增加表演人数,打破了说唱花鼓一人多面的演唱方式;其二,邹玉振、王汉臣等人组建了“大兴班”,把演员与乐队分离,增加了道具装扮等,把花鼓说唱彻底转成了戏曲样式,并因其四平八稳、四句一平的曲调而改名为“四平调”;其三,邀请著名的豫剧弦手杨学智,完成了四平调加弦伴奏的改革,又吸收了评剧、豫剧、曲剧、柳琴戏等唱腔,在音乐表现力上更为丰富;其四,剧目改革,邹爱琴版的《陈三两爬堂》和拜金荣的《小包公》,应社会要求跋山涉水、上山下乡去各地巡演,为老百姓服务,深受人民的喜爱,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更因此被称赞为“铁脚剧团”,响彻全国;其五,在现任四平调团长付梅的大力改革下,四平调延续其生机活力,不仅创建了资料丰富的艺术档案馆(目前已整理存档的文字资料有1100多万字)和四平调展演大剧场,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如与商丘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在校内设立四平调培训班,教授更多优秀学子四平调技艺,积极培育四平调青年演员,实现四平调年轻化传承,举办四平调巡演、四平调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扩大四平调的影响力。

商丘四平调的发展成果虽然卓越,但依旧存在人才断层、剧目陈旧等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如增加剧团在职人员人数、加大剧团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曲目剧目不断推陈出新等,不断增强四平调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带动商丘其他戏曲音乐的发展。

三、商丘本土音乐发展的路径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商丘本土音乐不仅品类繁盛、精妙绝伦,更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人文,在河南乃至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内容、宣传、保护等各种困境,需要在传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人才与品牌三方面进行改革。

(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无论是民间歌曲、戏曲音乐,还是舞蹈音乐、说唱音乐,商丘本土音乐的根基和土壤都可谓非常优质,且兼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双重特性,需要后继者充分汲取和吸收;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创造贴近现代生活、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作品,“既具有传统底蕴和乡村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使民族民间音乐在乡村背景下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新的传承活力”。

(二)政府与市场相配合

本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财力支持可以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物力支持能够促进演出场地、服装化妆道具等的更新换代,荣誉支持更是艺术家们极大的精神慰藉。除此之外,开辟市场、扩大表演渠道也是各音乐团队需要拓展的重要方面。比如充分利用乡村各种节庆活动,不拘舞台,乡村休闲广场、活动中心、商店、学校、家庭院落等都可作为场地,举办各式各样的商业演出,在提高音乐团队收入的同时,扩大其地区影响力。

(三)人才与品牌相融合

本土音乐的振兴,人才培养是关键。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如定期举办本土音乐传习活动、组织本土音乐从业者的技能培训、扶持本土音乐传承人和乡村音乐教师等。另一方面,本土音乐团体要更注重顶层规划,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专属的音乐品牌,以吸引更多目光、人才和资金。

参考文献:

[1]龚妮丽.本土音乐在现代教育中的定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107-110

[2]张中笑.本土音乐本应是音乐教育的脊梁[J].青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46-49

[3]时维伟.浅析河南永城大铙的戏曲艺术特征[J].武夷学院学报,2018(11):67-72

[4]刘畅.民族民间音乐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J].当代音乐,2022(03):38-40.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商丘发展现状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