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原经济区成为新发展格局核心支撑区的对策建议

2023-06-16 20:46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2022年9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调研时指出:“让航空港区优势更优、优势长优,打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发展大格局中的表现形态,2012年11月国家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但随着由设立经济区到发展城市群再到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转变,中原经济区逐步淡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也是重提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与意义。重新焕发中原经济区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其成为新发展格局核心支撑区,对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重新审视中原经济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原经济区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分工表现在东中西的发展上,依托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了“中西部资源开发—沿海加工制造—产品出口/返销内地”的垂直地域分工格局。中原经济区地处内陆腹地,主要提供能源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以及进行大规模中端制造,既是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中间一环,同时也是流通集散地和商品消费市场。2021年,中原经济区粮食总产量1.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8%,河南省矿业产值和工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5,在保障全国粮食和能源原材料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原经济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物流集散枢纽。2021年,中原经济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占全国的8.7%,是全国商品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区,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区域。

(二)中原经济区是实施全国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2015年以來,我国相继提出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都是围绕改革主线并以经济区域布局展开的,将率先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区。中原经济区正处于这六大发展战略的接合部,是贯通上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上述周边区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21年,中原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5.4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9%,又是六大经济区域发展的底部区域。能不能解决好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三)中原经济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风口”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扩大内需的视角来看,中原经济区人口规模大,2021年达1.65亿;市场容量大,经济规模达8.95万亿元;区位交通好,以“四条丝路”为代表的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的聚合效应集中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大,2021年城镇化率为54.7%,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产业基础好,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的40个、207个中类的199个,产业配套能力强,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不仅具有扩大内需的突破点,成为畅通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等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区域,又具有国家诸多发展战略实施的着力点,成为区域发展突破、服务全国大局的重要支撑,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风口。

二、新发展格局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特征与瓶颈约束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和要求出发,中原经济区具有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相适应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约束。

(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特征

一是大经济体量夯实发展基础。中原经济区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综合经济体,经济总量近9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有效需求和较大规模的生产供给能力,引发要素禀赋的总量变化并质变孕育新的发展能量。

二是大交通枢纽注入发展活力。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正逐步生成的枢纽经济,已成为集聚资源的“强磁场”、发展张力的“辐射源”、结构升级的“牵引器”。无论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还是在区域范围内深度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资源配置效能,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三是大消费市场扩张有效需求。中原经济区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容量和潜力。常住消费人口1.65亿,以郑州为中心高铁“2小时经济圈”覆盖4亿多人口,飞机“2小时航空圈”覆盖约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离市场最近”的条件。以“四条丝路”为代表的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的聚合效应集中释放,有助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四是大产业规模形成强劲支撑。中原经济区2021年工业增加值3万亿元,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起重装备在市场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强,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依托与支撑。

五是多平台叠加释放发展能量。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实施的前沿地、主战场、试验田,极大提升了本区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优势。

(二)中原经济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瓶颈约束

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导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生产是循环的发起端,有效供给是循环的关键环节。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021年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9%,导致产业供给偏中低端,能源原材料工业、高耗能行业、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居高不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造成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创新的动力不足,2021年河南省被调查的46269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仅占调查企业数量的13.8%,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产业固化,加剧对能源原材料工业、高耗能行业和传统产业的依赖,导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竞争力不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难度加大,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快速融入新发展格局。

区域合作程度较低导致要素流动不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原经济区横跨5个省份,缺乏统一的议事协调机构,各个组成区域仍在原有行政省份内考虑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区域之间发展重心不一致、政策措施不同步、基础设施不互通,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以至于行政区域对经济区域形成阻断,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不够充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不太高。致使中原经济区有“流量”但“留量”小,有“容量”但“当量”小,有“体量”但“力量”小,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的胜势。

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需求能力释放不足。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较低,2021年中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增速放缓,导致投资和消费增速下行,需求能力释放不足,难以形成更加强劲的内需市场以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从消费看,中原经济区人均消费水平在全国还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河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3%,安徽省宿州市和山西省运城市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致使中原经济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3%。从投资看,中原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通道,2021年河南省投资增速20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投资增长的潜力不够大。

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导致经济活跃程度不高。提升市场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资本流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以及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都对市场化发育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区域相比,中原經济区的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从税负成本看,2021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4%)比2012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同期江苏省则下降了2.1个百分点;从市场主体活力看,2021年年底河南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仅为862户,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从民间投资活力看,2021年河南省民间投资增速4.4%,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民间投资比重保持不变。中原经济区经济活跃程度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集聚并催发蝶变效应,成为中原经济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短板。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导致参与国际循环不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中原经济区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原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中原经济区内除河南省济源示范区(50.7%)、郑州市(46.4%)、三门峡市(17.1%)和山东省聊城市(20.0%)、菏泽市(14.3%)外,其余地区外贸依存度均低于10%。从利用外资水平看,202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5.0%,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5.2个百分点。从对外合作看,2021年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签订合同金额39.9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9.6%。同时,中原经济区制度型开放还处于跟从和模仿阶段,首创性、原创性欠缺,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与国际化接轨尚有差距。由于中原经济开放程度较低,参与国际循环、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不足,无法最大限度实现双循环的深度联动,阻碍中原经济区快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进程。

三、打造新发展格局核心支撑区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共识,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原有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以发展为主线展开,区域之间的竞争色彩较浓;而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原经济区以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的改革为主线,区域之间的合作成为发展的主题。因此,中原经济区所涉及五省应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强化发展合作,达成合作共识。在省级层面成立省际之间由主要领导组成的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议事机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审议区域相关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探索创新所涉区域规划编制审批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同时,全面对接和争取国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相关重大项目布局和政策安排。在省级政府间合作框架下,建立市县级层面的合作推进机制以及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

(二)准确定位,凸显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特色分工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最大优势是制度先行,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引领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优势是高水平开放,重在打造国内国际循环互促先行区;京津冀最大优势是科教创新资源富集,重在形成国内循环创新发展的策源地;而成渝经济圈则依托区位、科教等综合优势,重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支撑区。中原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是规模化市场优势,其功能定位应围绕市场优势展开。一是以城市化引发内需能量释放,成为畅通国内循环的重要区域。二是以创新为牵引,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循环的重要支点。三是发挥河南省处于畅通内外循环的枢纽地位的作用,加快与其他各大经济区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成为区域发展突破、服务全国的重要支撑。

(三)基础先行,推动全方位合作发展

中原经济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能否转化为发展的胜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按照“基础先行、优先补短、优势共享、难题同解”的合作思路,推进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发展。

基础先行上,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郑州“米”字形骨架和郑州航空枢纽为主干牵引,所涉区域围绕主题框架加强对接,构建起公路、铁路、航运、轨道交通、专用交通衔接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尽快升级为枢纽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环保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智慧应用设施、城市防灾抗灾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互联网、物流基础设施延伸、覆盖和衔接。

优先补短上,针对中原经济区创新发展滞后的最大短板,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通力合作争取与中原经济区属性要求一致、基础优势凸显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中原经济区优先布局。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推动现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依托现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共建惠及全区创新成果集散中心,打造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探索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研究制订覆盖全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

优势共享上,河南在枢纽经济、国家战略及战略平台、对外开放方面,山西所涉及市县在能源资源方面,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山东在港口航运对接方面,河北在对接京津冀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且形成某种程度的互补。因此,要积极推进平台相互开放、政策安排一致的优势共享,促进优势能量最大释放。

难题同解上,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衔接、统一要素市场构建、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相向而行、互利共赢的思路,重在建立协商机制,在规划、政策、互通、合作的大框架下,借鉴河南与山东关于水污染补偿的成功实践,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策的方式,逐步化解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难题。

(四)“双向推进”,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综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经济圈等区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途径,主要是依托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富集、市场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高、区域之间合作能力和消费能力强的优势,以辐射带动为主,由高到低、由里及外单向推进的,重在发挥中心城市及经济发展高地的辐射力,以带动周边区域纳入新发展格局的大框架中,形成循环互促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但中原经济区则不同,一方面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尚处于极化发展阶段,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周边区域如三门峡、运城之于西安,邢台、邯郸之于京津,蚌埠、阜阳之于长三角,信阳之于武汉,等等,对于中原经济区而言处于一种发散状态。因此,中原经济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应选择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包围中心的双向推进发展路径。

(五)重点突破,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汇集、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发挥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储能赋能作用。从产业发展需求和现实创新基础出发,着力在产业技术研发、总部经济招商、科研团队引进等方面率先突破。要发挥市场吸引力、产业配套力、发展内生力作用,形成对创新要素的牵引力,大力引进创新中介机构,推进技术成果交易,以市场优势引发开放式创新,对冲在原始创新、创新资源、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劣势,为整体创新发展蓄势储能、能力释放赢得时间。要在创新发展的行进且尚未形成接续支撑力量的过程中,积极寻求稳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突破点,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是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挥郑州在全区经济支撑、创新引领、开放示范、消费活跃等方面的龙头作用,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目标,向国际化城市迈进。要着力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圈内路、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构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形成集聚人口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要推动城市规模扩张模式由基础设施、房地产支撑向产城融合、打造城市產业发展综合体支撑转变。要把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兼容在统一的发展思路中,加强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势互补,互促共进。

三是制定实施中原经济区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在优势产业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高端化、绿色化、规模化制造业集群。探索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强省际产业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同时,探索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

四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聚焦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对国际人才和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五是大力提升市场发育程度。把创新发展与市场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放在突出位置,探索适应创新发展的管理模式,从原有的以审批、管控为主的资源导向型管理模式向以激励、风控为主的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转变。推进市场化因素在科技创新中的培育生成,如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室建设、加大技术要素分配比例、推进实施挂帅揭榜制度、财政资金转化风险投资、推进科研院所人才制度改革等。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一批优质混改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破除民企发展壁垒。加大要素配置改革,重点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领域改革。

课题组负责人:耿德建

课题组成员:夏巍巍 黑 茜 郑广建

刘 攀 吕少辉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格局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格局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小人物的大格局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