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芃
彩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原始文化的杰出成就之一。它以客观可见的物证形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原始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
舞蹈纹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是目前出土最早的能够表现出原始先民群舞场面的彩陶。其名称源自它的纹饰,即盆体上所绘制的舞蹈纹样式。目前出土最早的舞蹈纹盆为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发达。考古发现,目前已发掘清理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制陶遗址20余座,墓葬1600多座。每个墓随葬品之中,陶器一般为3~6件,少则一两件,多者10余件。出土的陶器器型多样、纹饰丰富、色彩鲜明,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而在数量极为庞大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出土的舞蹈纹盆数量较少,目前已知仅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以及个别私人藏家手中。因此,舞蹈纹盆成为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独特性与稀有性的彩陶。
舞蹈纹与原始崇拜
舞蹈纹盆上所绘制的舞蹈纹,通常为两组或三组舞者,他们面朝同一方向,手拉着手,将手臂连成一线,动作统一自然,步调协调一致,翩翩起舞。头上的发辫状饰物以及身下饰物一左一右,好似随着节拍摆动,颇具韵律动感。关于舞蹈纹的内容意涵及属性,学界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舞蹈纹的解读无法脱离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社会背景。
考古发现,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发生转变,从狩猎采集逐步走向农业生产,从猎取动物、采集果实转变为种植粟和黍等谷物,社会由此进入以定居生活为主的农耕时期。
虽然当时人们已经拥有了初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仍然极大程度地依赖大自然。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当人们感觉自己无法对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季节变换、水旱灾害等这些关乎生存、影响生产生活的现象作出解释时,便会对大自然产生恐惧感和畏惧感,这种客观的心理因素推动了原始崇拜的产生。
从古人类学和考古学角度分析,原始崇拜大致始于旧石器时代,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始崇拜可以分为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顾名思义就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即“万物有灵”;灵魂崇拜的标志是墓葬的产生;生殖崇拜是出于对生殖的尊敬和敬仰,这使得鱼、蛙等生殖能力旺盛的动物成为象征物;图腾崇拜是将某种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缘关系的崇拜行为;祖先崇拜则是对于有巢氏、燧人氏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崇拜。
在原始崇拜的基础之上,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巫出现了,并由此派生出了巫文化。“巫”与“舞”同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人们以舞蹈来祈求神的降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舞蹈纹的产生与人们的原始崇拜有关。目前对于舞蹈纹的阐释,无论是带有“娱神”性质的祭祀舞还是狩猎归来的庆功舞,抑或是祈求农业丰收舞,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事件下,人们基于这种共同的原始崇拜聚集起来所举行的特定仪式。
除此之外,可以发现,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反复使用的太阳纹、神蛙纹、水波纹等,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所发现的墓葬,说明了原始崇拜的四个阶段,即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皆已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出现。
舞蹈纹盆中的原始艺术
彩陶本就是集艺术性、实用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原始艺术,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舞蹈纹盆作为史前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器物之一,也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艺术产物,其中包含了制陶、绘画、乐舞等多种原始艺术。
从制陶技艺上看,相关研究表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四步,分别为加工泥土、制作陶坯、装饰陶器、入窑烧制。大部分史前文明的陶器,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陶坯。泥条盘筑法是一种古老的制陶技艺,具体方法是首先将加工好的泥土制成陶器的底部,再根据底部大小将泥土搓整成合适周长的泥条,然后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在底部,捏制成所需要的器型,最后将表面缝隙用泥浆抹平。舞蹈纹盆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其整体器型为敞口,上部呈弧形,下部则收成小平底,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
从绘画上讲,舞蹈纹盆上的舞者形象,采用单色平涂的方式,将人物以剪影的形式呈现,虽然没有对于人物的细致描绘,只依靠简单的色块和线条来表现人物身体轮廓,但寥寥几笔就将舞者舞动时的曼妙姿态和动感传递出来。舞者的下方、左右两侧辅以平行式线条、叶纹等纹饰,将画面填充饱满,整体构图平衡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绘画技术水平。
从乐舞上来说,袁禾的《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提到:“对于原始人来说,审美或者艺术创造并不是他们跳舞的目的。原始人跳舞,完全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按照一定的节拍与律动共同进行劳作,以此来增加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这也促使了原始舞蹈的诞生。舞蹈纹盆上生动的舞蹈纹对于研究原始舞蹈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将原始人类亲身经历的生产生活状况展现在我们眼前,更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画面看到了原始的舞蹈艺术。并且舞蹈纹盆上的舞者舞姿相同,好似随着共同的节奏翩翩起舞,这种节奏上的整齐划一或与音乐有关。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鼓也刚好佐证了这一点。
舞蹈纹盆是中国彩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精美纹饰背后的象征意义、文化意涵以及艺术特征,不仅对于考古学、美术学、音乐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对于我们探索史前文化、追溯中华文明之源以及了解原始艺术美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古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历史悠久的文明,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于延绵5000年的中华文明而言,只有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