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鑫柯,冯文净,朱冉君,张建阁,任 莹,臧舒婷
职业悲伤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病人死亡所产生的悲伤情绪[1],当其超出自身应对范围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和身体症状[2]。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限制,使其难以正常表达悲伤情绪,导致其悲伤的权利被剥夺[3]。当长期经历悲伤且无法正常表达或难以获得有效的情感支持时,可能会导致累积性悲伤,产生共情疲劳与职业倦怠,甚至会导致离职与损害心理健康[4-5]。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避免悲伤的累积,减少悲伤情绪[6]。急诊科护士长期暴露于病人死亡及家属悲伤等各种应激事件中,普遍存在悲伤情绪,因此关注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关注病人及家属的悲伤情绪,或针对医护人员职业悲伤的质性研究[7-8],较少见针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悲伤现状,并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制订职业悲伤支持等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2022年8月—2022年10月选取河南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且为在职护士;②工作年限≥1年;③经历过病人死亡;④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进修、规范化培训、实习等护士;②外出进修、休产假或病事假等不在岗者。样本量按照变量的5~10倍,并考虑20%的脱落率,最终计算得180~360例。本研究最终纳入366名急诊科护士。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婚姻状态、月收入、宗教信仰情况、接触死亡形式、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情况、接受临终关怀教育情况、接触病人死亡频率。②修订版悲伤体验量表(RGEI):由Sanders等编制,曾
慧嘉等[9]翻译修订,包括22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忧郁(6个条目)、压力及负罪感(5个条目)、存在关注(6个条目)、身体症状(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2~1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悲伤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③中文修订版死亡态度描述量表(DAP-R):由Wong等编制,唐鲁等[10]翻译修订,包括自然接受(5个条目)、死亡恐惧(7个条目)、死亡逃避(5个条目)、趋近接受(10个条目)、逃离接受(5个条目)5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态度越倾向于该维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0.928。④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ATCOD-B):由Frommelt等编制,王丽萍[11]翻译修订,包括临终关怀病人利益的态度(6个条目)、临终关怀病人的关怀态度(6个条目)、家属支持必要性的态度(5个条目)、临终病人交流的态度(5个条目)、照顾临终病人出现恐惧不安心理的态度(3个条目)、病人家属的关怀态度(4个条目)6个维度,共2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29~145分,得分越高表示临终关怀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7。⑤心理脱离量表:由Sonnentag等编制,芦德智等[12]翻译汉化,包括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4~2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脱离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8。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13]编制,包括主观支持(4个条目)、客观支持(3个条目)、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5。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形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统一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每项均设必填项,排除填写规律性较强及填写时间过短的问卷,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为96.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死亡态度、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及社会支持得分(见表1)
表1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死亡态度、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及社会支持得分 单位:分
2.2 不同特征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得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宗教信仰、接触死亡形式、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情况、接受临终关怀教育情况、接触死亡频率的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得分比较(n=366)
2.3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与死亡态度、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2.4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死亡态度、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及社会支持总分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自变量赋值见表4。结果显示,宗教信仰、接触死亡形式、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情况、接受临终关怀教育情况、接触死亡频率、自然接受、死亡逃避、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社会支持是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40.7%。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
表5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1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处于轻度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总分为(44.60±5.05)分,与左倩倩等[15]研究结果相似。这表示其职业悲伤处于轻度水平。在量表各维度中,忧郁维度得分最高,身体症状维度得分最低,这表示急诊科护士出现悲伤、难过等情绪反应较多,而身体症状等表现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急诊科护士工作年限长、临床经验较丰富,接触死亡病人较多,积累了应对与处理死亡的经验,并在悲伤中得以成长[16];另一方面可能是急诊科护士救治对象多为突发性死亡病人,加之其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与病人及家属的接触时间较短,未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其职业悲伤水平处于轻度水平。
3.2 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影响因素
3.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结果表明,宗教信仰、接触死亡形式、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情况、接受临终关怀教育情况、接触死亡频率是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影响因素。有宗教信仰的急诊科护士常表现为更高水平的职业悲伤,可能原因为有宗教信仰的护士更能感悟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对病人或家属的痛苦能感同身受,从而产生较多的悲伤情绪[17]。而病人突发性死亡更能对护士造成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其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18]。接受过死亡教育培训和临终关怀教育的护士通常能积极客观地接受病人的死亡,并积极参与到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中[19-20]。且随着接触死亡病人的增加与应对死亡经验的积累,会增加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从而减轻其因病人死亡而引起的悲伤情绪。
3.2.2 死亡态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与死亡逃避维度是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急诊科护士越趋向于自然接受死亡,其职业悲伤得分就越低;越趋向于死亡逃避,其职业悲伤得分就越高。可能原因为对待死亡态度越积极的急诊科护士,越能正确看待与接受病人死亡的结果,与相关研究[21]结果一致。且通过正确地接受死亡教育培训,能够转变护士对病人死亡的接受态度,缓解护士死亡逃避与恐惧情绪,使其能正确地面对病人的死亡[22]。
3.2.3 临终关怀态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终关怀态度越积极,其职业悲伤水平就越低,与徐英华等[23]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能够正确客观看待死亡的急诊科护士,越能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更倾向于改善临终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24];而逃避病人死亡的急诊科护士可能是因为尚未形成特殊的急诊科临终关怀模式,导致急诊科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储备不足,临终关怀态度不积极[25-26]。
3.2.4 心理脱离 心理脱离是指个体从心理上与工作事务相分离,并在非工作时间从工作思考中抽离出来的心理状态[27]。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脱离水平越高,其职业悲伤水平越低。可能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急诊科护士工作任务繁重,病人周转速度快,急诊科护士与病人尚未建立起亲密感,能够及时从悲伤中脱离出来[28]。另一方面由于急诊科护士接触病人死亡经历较多,能够及时调整情绪状态,从病人死亡悲伤中抽离出来[29]。
3.2.5 社会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职业悲伤水平就越低,与Chooljian等[6]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强急诊科护士产生认同与归属感有关,更能减轻因面对病人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悲伤情绪与同情疲劳[30],即通过加强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与减轻急诊科护士的悲伤情绪。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处于轻度水平,宗教信仰、接触死亡形式、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情况、接受临终关怀教育情况、接触死亡频率、自然接受、死亡逃避、临终关怀态度、心理脱离、社会支持是急诊科护士职业悲伤的影响因素。急诊科护士在临床工作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开展死亡教育培训与临终关怀培训,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应对死亡机制,树立正确科学的死亡观,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其心理脱离水平,加强社会支持力度,给予急诊科护士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处理悲伤情绪,从而降低其职业悲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