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怎么治

2023-06-15 01:50葛木子
幸福 2023年1期
关键词:论治针刀萎缩性

葛木子

慢性胃炎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胃粘膜的萎缩性改变,部分会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表现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是胃黏膜表面受损后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多伴有肠上皮化生,临床上以胃脘胀满和消化不良为主症,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少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会随着疾病的进展产生消化道出血,继而不断恶化,导致疾病恶性循环,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免疫因素或药物等因素造成。西医治疗主要从根治HP、抑酸、护胃等角度处理,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存在较高复发率。在中医学中,无慢性胃炎的病名表述,但有着完整而系统的辨治方案,临床疗效也极为满意。

古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学没有“慢性胃炎”病名,但根据其症候表现为上腹不适、饱胀、疼痛、嗳气、反酸和恶心等不同,分别以“痞满”“胃痛”“嘈杂”“吐酸”“呕吐”和“呃逆”等论治。在中医上以上疾病其病位均属于胃。《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其中对胃脘的问题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及《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这些阐述较早认识到胃脘的发病与脾肝均密切相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今虚劳,血气衰少,脾胃冷弱,故不能消谷”,提出过劳所致气血虚弱是餐后饱胀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杂病源流犀烛·呕吐哕源流》曰:“盖呃之为证,总属于火,即如胃寒证,亦必火热闹为寒所遏而然,若纯由于乎寒,则必不是相激而逆上也”则强调了呃逆乃系火热闹所致。

现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今人在饮食与生活上越来越难以注重顾护脾胃,慢性胃炎也逐渐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同时,疾病的高发也促使现代的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总结,在师古之余,对慢性胃炎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中医理论的认识。李佃贵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开创性地提出浊毒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且认为浊毒始终贯穿慢性胃炎治疗的全过程。叶天士认为“浊邪害清”,浊毒黏滞,侵袭人体易阻遏气机,脾胃的正常运化依托于气机升降有序,若失常则将进一步耗伤脾胃。长期饮酒、腌制食物、吸烟等不良习惯的患者应避免不良习惯,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鸡蛋、乳制品等,并适度调整饮食结构,以减少对胃粘膜危险因素的刺激和伤害。相关研究表明,鸡蛋和乳制品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胶体可以对身体的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并且已经发现,鸡蛋蛋白与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相似,因此适当摄入可以减少胃黏膜疾病的发生。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的弟子刘启泉教授,在继承李佃贵教授的从浊毒论治慢性胃炎的理论后,又在其上发展,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气机不调为基本病机,提出从“随变而调气”的角度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的中医治疗

口服汤药

近年来,当代医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通过辩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验方、中医外治等多样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中医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辨病从“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为切入点,或从肝胃论治,或从脾胃论治,或从虚、从瘀、从湿、从痰等论治。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诸多的医家产生了治疗本病的效验方,并且应用于临床后的疗效颇佳。通过中药煎煮内服的方式治疗慢性胃炎,首先就要求中医医生能基于对患者体质及症状,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析。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使用脏腑辨证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证(气虚/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等。当代中医基于对“胃痞”与“心下痞”之间联系性的认识,也常以辛开苦降之法,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胃痛、胃部胀满为主诉的疾病。白晓秋用100名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总有效率为96.0%,而西药治疗组为76.0%,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对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起到明显的改善。另外,現代医家也有一些不拘泥于常规调理脾胃的治则治法。袁红霞教授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从少阳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王蕊等受《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启发,从“卧不安”论治“胃不和”。李兆文等研究《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的慢性胃炎,得出经方组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到93.18%(对照组72.7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0。由此可见,无论是应用脏腑辨证对慢性胃炎进行以调理脾胃为主的治疗,还是对古方古法加以灵活运用,口服汤药对慢性胃炎均有良好的疗效。中医界普遍将其病因病机指向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脾胃受损,故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及补虚和胃为主要治则。“小柴夏汤”为小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合方,分别具有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及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因此,认为“小柴夏汤”可治疗辨证为肝胃不和型的脾胃系疾病。该方由北柴胡、姜半夏、党参、干姜、大枣、黄芩、黄连及炙甘草共8味中药组成,通过上述药物的相互作用发挥疏肝、理气、和胃及止痛之功。小柴胡汤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集辛、苦、甘三味于同一方,构思巧妙且用药精到。方中柴胡轻扬升发,配伍黄芩清肃沉降,一升一降可调节少阳气机;半夏之辛可助柴胡升发,其苦可协黄芩肃降,合生姜则可畅气机;人参、大枣及甘草三药共同甘平扶正,使正气足而邪自退。谢春娥教授将本病病机分为气滞中焦型、食积胃肠型、中焦湿热型、寒凝中焦型,治疗分别以香苏散加减、保和丸加减、清中汤加减、良附丸加减治疗。黄晓丽等运用古方左金丸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本病的疗效观察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P<0.05),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何聪等自拟清化和中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疗效。

口服中成药

现代生活节奏的愈发加快,使得汤药煎煮与服用的不便捷性这一缺点也愈发为患者所诟病。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成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021年,《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出台。同时指南中也对各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使用条件也做详尽的规范。这一指南的颁布,有望将来临床上在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更加规范且有据可依。

中医外治法

除外口服类中药及其制剂外,还可予患者针刺及艾灸治疗。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四总穴歌》中“肚腹三里留”等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经络及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对改善患者肠胃活动、缓解症状及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作用针刺疗法以经络学为基础立论,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有一定的选穴规律,一般以循经取穴最为基础和常见,此外还会运用到穴位配伍原则,辅以特殊穴和经验穴组成穴方。在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的以胃痛为主诉的治疗中,通过循经取穴常以阿是穴、中脘、建里作为主穴,与内关、郄门、太白、公孙、足三里或阴陵泉、太白、公孙相配,若患者还兼脘痞、消化不良等证,常配合太冲、合谷开四关以疏利气机。同时,有研究表明在针刺治疗中手法的辅助作用也至关重要,辨明虚实后,辅以补写手法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刀疗法是中医外治法在当代的创新,于1976年由朱汉章先生将古代九针与西医解剖学相结合创立。针刀治疗早期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且療效显著,如王跃武对839例颈肩腰腿痛患者施以针刀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近年来,小针刀医生的也在逐步尝试拓宽针刀的适应症。吕小桃对20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针刀治疗,得到针刀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0.8%的结果(其中痊愈者51例,占24.8%;显效者75例,占36.4%;好转者61例,占29.6%),同时指出针刀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并不在胃,而在于胸椎段。这种基于软组织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对指导中医临床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拓宽了治疗思路。

艾灸治疗

艾灸疗法包含了多种灸法,在临床上常通过结合针刺来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但艾灸也可单独用来治疗慢性胃炎。有研究表明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胃粘膜,不仅可以抵抗幽门螺杆菌入侵,还可以清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陈克盛等研究隔姜灸对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时,取足三里和中脘、脾俞和胃俞这两对穴组进行隔姜灸,结果显示隔姜灸治疗组不仅有效率可达96%,且治疗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之对照组明显增多,而丙二醛的含量则反之,得出单独使用隔姜灸治疗浅表性胃炎可有效平衡氧自由基的结论。慈洪飞通过102位患者研究单取中脘穴行雷火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一个疗程后对比发现观察组54位患者有效率达96.15%,对照组82.00%(P<0.05)。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麦粒灸与温针灸在取同样穴位时,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不仅有效率高于温针灸组,其远期疗效也要优于温针灸(P<0.001)。综上分析,无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单独使用艾灸进行治疗,病情都能得到效改善。

当代中医医家对于慢性胃炎的理论认识,从古籍及古医家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许多卓诡不伦的论断,且新的学说不仅具有临床价值,也给了后人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学的体系和内容。同时,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创新,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当前也已是百花齐放。不仅有传统治疗手段,也有新兴的中医治疗方式,如文中提到的针刀疗法,另外还有文中尚未提及但临床在治疗慢性胃炎上确有成效的穴位埋线、火针以及手法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大多都是用来辅助其他主要治疗手段以提高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可知慢性胃炎属于中医治疗的优势领域,且治疗手段繁多,均有可观的有效率。当代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从古籍中的理论不断深入挖掘并发挥,涌现了许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新思路。并且,中医是否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中医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是否能基于患者实际情况作准确的辨证分析,以及是否能在病程中对病机作动态的精准把握。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论治针刀萎缩性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从肝郁论治失眠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