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芳
(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儿科,南昌 330100)
轮状病毒肠炎为轮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消化道传染病,轮状病毒可在肠道内快速繁殖,对组织细胞进行破坏,降低双糖酶活性。小儿患病后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大量糖类物质滞留肠管,会提升肠液渗透压,也会引发机体酸碱平衡失调,使得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脱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1]。现阶段对于轮状病毒肠炎并无特效药物,临床多使用微生态制剂或者抗病毒药物。双歧杆菌属于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补充小儿肠内正常菌群数,调整失衡菌群,抑制病原菌繁殖[2]。醒脾养儿颗粒属于中药制剂,理气醒脾的同时也可改善临床症状[3]。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双歧杆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4.94±1.50)年,每天腹泻次数3~11次、平均腹泻次数(6.27±1.34)次,病程1~4 d、平均病程(2.10±0.17)d;观察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4.25±1.35)年,每天腹泻次数3~10次、平均腹泻次数(6.30±1.40)次,病程1~5 d、平均病程(2.08±0.19)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标准:参照《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以上所述诊断标准,且经病原学检测确诊者;2)患儿粪便呈蛋花样或者稀水样;3)患儿镜检时发现并无白细胞或者仅有少量白细胞;4)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大便细菌检查合并其他感染;2)合并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3)对研究药物过敏患儿。
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补液、降温、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肠黏膜、饮食指导等。
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歧杆菌(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规格:0.35 g·粒-1)口服,2粒·次-1,2次·d-1,疗程5 d。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儿养脾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 g·袋-1)口服,1岁之内1袋·次-1,2次·d-1。1岁之上2袋·次-1,2次·d-1,疗程5 d。
1)临床疗效。参考《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4]判定,其中显效:治疗后72 h内患儿粪便性状和排便次数均恢复正常,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治疗后72 h粪便性状和排便次数显著好转,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无效:患儿治疗后排便情况或者全身症状并无显著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2)心肌酶谱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2组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以3000 r·min-1离心速度分离得到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即发热、腹泻、脱水及呕吐的消失时间。
4)血清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液采集、血清制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
5)肠道菌群状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2组患儿3 g湿粪便样本进行常规离心洗涤,使用细菌DNA试剂盒(Sigma公司)提取湿粪便样品细菌总DNA予以PCR扩增。检测项目: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水平。
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6%(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80.49%(33/41)(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治疗前2组患儿CK-MB、LDH、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CK-MB、CK、LD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儿脱水、腹泻、发热及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IL-6、IFN-γ、TGF-β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TGF-β、IL-6、IFN-γ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轮状病毒肠炎为病毒性腹泻,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吐下泻、浠水样大便、咳嗽、流涕,随着疾病加重甚至会出现脱水或者酸中毒,且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程短等特点[5-6]。由于小儿自身抵抗力弱,因此选取有效治疗药物便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轮状病毒肠炎疾病属于“泄泻”范畴,主要发病原因为外邪,脾胃虚弱。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弱则不能熟腐水谷,精微下流后引发泄泻。醒脾养儿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毛大丁草、山栀茶、一点红、蜘蛛香,有开胃、醒脾以及消炎的效果[7-9]。其中一点红可有效改善萎黄消瘦、血气虚弱、烦躁多动;毛大丁草则可有效改善呕吐、小儿疳积、久泻不止等问题;蜘蛛香可改善肚大肢瘦、腹胀、食疳诸积问题,全方可有效起到健脾醒脾的问题,帮助患儿消化系统恢复正常[10-12]。双歧杆菌可有效预防腹泻,患儿服用药物后不仅可有效抑制人体有害细菌繁殖,同时还可控制病原菌感染,调节肠道菌群,使得各种原籍菌数量提升,也可刺激免疫细胞抗体,提升机体免疫力[13-15]。
对比患儿治疗效果时发现,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CK-MB、CK、LDH水平和TGF-β、IL-6、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低于对照组(P<0.05);脱水、腹泻、发热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改善腹泻,可使得双歧活菌定植于肠黏膜表面,进而产生生物屏障,加速病菌肠道改善,补充正常菌群,进而改善血清指标以及心肌酶脾状况[16-18]。患儿免疫力和肠道菌群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促进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总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可改善其心肌酶谱、血清学指标和肠道菌群水平,更快恢复临床症状,使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本研究受样本量、研究时间限制,对药物安全性未作探讨,有待今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