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
去国外旅行,我最喜欢参观各种古宅。在古宅的大厅里、书房里,都少不了一架钢琴。不同年代、形制各异的平台式大钢琴,摆放在华丽而空旷的大厅里,总觉得它们看起来有些寂寞。钢琴并不属于华丽喧闹的场所。
它属于谁?
我最先想起来的,还是简·坎平导演的《钢琴课》。阴雨中,钢琴被留在荒芜的沙滩上,无人问津。阴郁的背景压抑着钢琴摆在海滩上的浪漫气息。一个黑衣哑女,带着一个私生女嫁到一座荒凉的小岛上。失足的过去,狼狈的眼前,荒凉的人生已经失去了盼望,弹钢琴是她唯一的乐趣。
钢琴也属于另一位简——简·爱。
初到罗切斯特家里,简·爱赞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老的房子。”这栋古老的房子和她一样带着中世纪的朴素,阳光和银器的光泽映照着她灰蓝色的粗布裙子。在这栋空旷的大房子里,她一定需要一架小钢琴,让旋律与古老的墙壁对话,让房子里流动着春天的生气。在窗外阴雨淅沥,老屋里炉火燃起时,轻轻弹奏喜爱的乐曲。“我贫穷,卑微、不美。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这是底层女孩的志气,它在成长年月里激励过我们。
是啊,钢琴更属于困境中的人,属于沙漠里的人、被囚禁的人、被放逐的人、孤岛上的人。
(孤山夜雨摘自《新民晚报》202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