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不止保护大熊猫

2023-06-15 17:25:36
读报参考 2023年17期
关键词:栖息地大熊猫片区

我国2021年正式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秦岭五大山系,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规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大熊猫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如果将保护大熊猫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那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大伞”之下,万物生灵均得以安然栖居。

精灵现身

2023年3月3日,正逢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唐家河片区,两只野生大熊猫在树上谈起了“恋爱”。发现这一幕的是53岁的巡护员马文虎,他1993年参加工作,已经在保护一线整整工作了30年。当时,马文虎正在野外巡护,远处树枝上有一团白色身影,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只大熊猫”。他调整望远镜焦距仔细一看,一只野生大熊猫正趴在树枝上晒太阳,另外一只也爬上树,逐渐靠近树上的大熊猫,不断将肛周腺分泌物涂抹在树枝上,并摇晃树干吸引对方的注意……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往往是先闻其声,再见其形。行走在密林里,马文虎练就不用眼睛看,单凭耳朵听,就能识别出100多种鸟的绝活儿,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绿尾虹雉、红腹锦鸡、血雉,到常见的红嘴蓝鹊和画眉,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但比耳朵更灵的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建立的“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保护体系。大熊猫夜饮雪水、金丝猴深情相拥、雪豹霸气下山、羚牛成群迁徙……都被一一记录。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首年里,四川利用数字化手段,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红外相机、巡护员,在663条固定巡护線路上开展了8万余人次巡护,发现野生大熊猫实体10只和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只。布设在野外的1736台红外相机,拍到724次野生大熊猫影像和超过10万条其他动植物的监测信息。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红外相机在野外连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雪豹野外照片和视频。专家据此判定,至少有26只雪豹生活在这里,雪豹的分布密度居全国首位。

红外照片显示,神秘的金钱豹也总是游荡于卧龙林线和雪线之间,伺机捕食水鹿和毛冠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李晟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卧龙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雪豹、金钱豹、豺和狼四种猛兽的自然保护地。“我们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个物种,更是保护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倩说。

更多新物种也在保护中被发现。2016年,广元唐家河,发现哺乳动物新种扁颅鼠兔。2018年,绵阳北川,发现昆虫新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2019年,阿坝卧龙,发现植物新种巴朗山雪莲。2021年,雅安石棉,发现植物新种长芒凤仙花。

连通孤岛

野外调查表明,历史上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原本广袤的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熊猫孤岛”。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野外种群之间的交流阻断,成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种群因熊猫数量少,存在灭绝风险。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学院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王放说,尽管大熊猫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大熊猫栖息地的分散、种群的割裂,会造成一些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或者因为一次自然灾害、一次疾病,就让一个小种群永远地消失。“建立一个大熊猫走廊带,让这些‘孤岛上的熊猫,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王放说。

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理念的指导下,四川持续推进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四川恢复了26.56平方公里大熊猫栖息地,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

在重点建设的拖乌山、泥巴山、二郞山等7处生态廊道,发现熊猫的频率越来越高,表明不同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试图通过生态廊道“串门”,甚至跨种群繁衍。在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成兰铁路、九绵高速等重大工程,也采取了迂回避让措施。

“成兰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西线咽喉,穿越岷山时,我们设计线路避开大熊猫栖息地,多个隧道都拐了大弯,增加了20%的建设量,仅榴桐寨一个隧道,建设费用就增加约3000万元。”设计单位中铁二院成兰铁路项目经理周跃峰说,在毗邻大熊猫国家公园九顶山片区边界的跃龙门隧道出口特地设置了声、视屏障。周跃峰介绍,一般的声音屏障高三四米,这个隧道出口处的声音屏障高7米,最大限度减少对动物的惊扰。

将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野外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是避免小种群灭绝的另一科学尝试。我国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在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题后,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到更大范围的保护工作中。但这项工作的起步并不顺利。2006年人类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重回野外不到一年,就因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打架,受伤严重而死亡。

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科研人员2010年决定重启停滞了几年的野化放归工作。当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和同事们组建了一支有15名科研人员的团队,带着精心挑选的4只大熊猫,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相关研究。他们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技术,让一批大熊猫从出生起就跟着妈妈学习生存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野化并放归11只人工繁育大熊猫,存活9只。

“王国”复兴

中国建国家公园,就是希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模式。这个以大熊猫命名的生物多样性“王国”,是中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生态屏障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的一份报告写到,四川片区在中低山区仍保留了许多第三纪以来的古老稀有孑遗类群植物,不仅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还可能是温带植物区系分化、发展和集散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建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具有极高的全球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陈宗迁说。

为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关停了片区内的200多个矿权,退出了百余座小水电站,实施“优栖减扰”行动,有序搬迁公园核心区居民,基本形成“人退猫进、人聚猫散”的生态新格局,化解了人与动物争环境、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客观冲突。

为了让国家公园的管理依法依规,四川印发《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出台加强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四川省高级法院设立“生态法庭”,广元、绵阳、雅安等地建立司法协作机制,天全县、平武县等地探索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或片区警务工作站。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荥经县熊猫森林国际探秘学校的自然教育导师刘文学,每年带领数百名青少年走进国家公园。“学生在自然教育中提升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看待事物的视角,他们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和生态资源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等文旅新业态成为国家公园内的村镇社区破题“两山”理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走进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保护地蔚然成风。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张超群)

猜你喜欢
栖息地大熊猫片区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我们都爱大熊猫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大熊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36
白塔寺片区地图
世界建筑(2019年7期)2019-08-07 07:57:52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抵达栖息地
厦门航空(2018年4期)2018-04-25 10: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