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活字典”沈燮元:买一辈子书,编一辈子目录

2023-06-15 01:13太阳坡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沈老古籍图书馆

太阳坡

春节前,随着B站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热播,南京一位99岁的“扫地僧”沈燮元“出圈”了。一直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他,用18年时间编撰完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无论从数量还内容上,它都超越了历代官修书目和私撰书目,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贡献奖”。他还曾经用500元在地摊上淘到了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辽代《大方广佛华严经》。然而,这位“古籍活字典”却酷爱喝酒、追综艺节目,还是杨幂的粉丝。

自幼酷爱古文,与钱钟书是好友

古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库,守护古籍的人是如此可爱可敬。2023年2月,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热播,让与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沈燮元,火出了圈,成为年轻人口中的“南图扫地僧”。“向沈老学习,做充实的读书人!”他的故事,让无数网友和观众感动。

沈燮元于192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在苏州长大。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哥哥相差16岁。沈燮元的家境不错,就读教会小学,从小学习英文,上学时,有四个人负责他的起居。虽然接受洋派教育,但他自幼酷爱古文,四年级就能写文言作文,而且能引经据典。

抗战胜利后,他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素描,也学中国画。他因为眼睛近视,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转考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办于1920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曾担任该校教务长。该校考试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一篇自传,对于沈燮元来说是小菜一碟,发榜时,他得了第二名。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沈燮元跟着老师开始由浅至深地探索古籍。

1947年,沈燮元转学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上海分校。他的老同学中,就有后来的红学专家冯其庸。大名鼎鼎的合众图书馆就在学校附近,它创办于1939年,由金融家叶景葵、出版家张元济发起成立,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担任馆长。

那时,全国图书馆或已停顿分散,或在炮火中化为灰烬,私家藏书也零落流散。日美等国大肆搜罗,乘势掠夺。在教务长王蘧常的推荐下,沈燮元来到合众图书馆。

合眾图书馆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胡适先生从北京赶来,整天泡在这座图书馆看《水经注》。临去美国前,胡适还给沈燮元写了书法作为留念。沈燮元也在这里认识了钱钟书先生。他们既是同乡,又同样嗜书如命,聊得甚是投缘,后来成为朋友。

1948年,沈燮元毕业后,进入合众图书馆工作。但当时国民党还盘踞上海,合众图书馆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大门口堆满了沙袋,馆员只能从后门进出。沈燮元的工作还没开始,图书馆便陷入停滞。艰难苦闷下,他受到顾廷龙先生的鼓励,开始抄书。等誊抄完成两万字的古籍,上海也解放了。

在这里,沈燮元完成了《屠绅年谱》的初稿。屠绅在历史上不算名人,因为写了小说《蟫史》得到鲁迅的评价而被后人所关注。沈燮元写的有关屠绅的稿子,先是发表在报纸的副刊上,后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58页的小书,3.3万字,定价2角,稿费500元。当时的500元可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结果沈燮元买了一块瑞士手表,又做了一件日本进口料子的大衣,把自己美美地慰劳了一番。

1955年10月,沈燮元来到南京图书馆工作,开始了与古籍打交道的日子,包括给线装书编目、采购古籍精品等。古籍之所以在经千年沉淀之后仍能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得益于对其进行现代化整理工作,古籍编目和版本鉴定都至关重要。

一种古籍有哪些版本,哪个版本好,哪个版本劣,流传过程中存在哪些谬误,这就是“版本目录学”,一门记载图书版本特征、考证版本源流的学问。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版本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沈燮元介绍说,从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勘整理官书开始,我国版本目录学雏形初现。明代后期的藏书家,特别是清代藏书家,对仍存在的古籍版本,包括稀有的宋本、元本,明以来的大量刻本以及活字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进行收集研究,留下不少研究成果。

过着四海为家的日子,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沈燮元说:“古书很深,里面有好多问题:要懂文字学,要懂音韵学,看印章要懂篆文,看毛笔字要懂书法。有时候看一篇序,一个草书不认识,横在那里,整篇文章就读不通了。所以,古籍研究要做出成绩,太难了。”

可是他在这个“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辈子。常年在图书馆编目的“实战”经验,让沈燮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西汉会要》是公文纸印的,宋代很节俭,政府公文纸不销毁,重新再印成书……”他能通过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等,轻易辨别古籍版本及真伪。

而在购书方面,沈老更是长了一双火眼金睛。随便一本古籍,他只要瞥上一眼,便能立即知晓真伪。在南京图书馆数十年,凭借这双慧眼,沈燮元采购了数千种珍贵古籍善本。其中,包括他用低价购入的“镇馆之宝”十大珍品古籍中的两部。

20世纪60年代,沈燮元花7元钱买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冬心先生集》雍正刻本。到了2020年,金冬心著作系列17种拍出了350万元。他有时也和后辈说说笑话,感叹当年买的好书都上交了公家。他说:“就像股票公司的人不能炒股,我在图书馆不能买古书,买了就说不清了。”

说起为国家“捡漏”珍稀古籍的故事,沈老眯着眼,自信地说:“现场用不着研究,不用讨论的。平常积累在那里,当即研究就来不及了。”的确,在所谓的“幸运”背后,其实蕴含了沈老积累了几十年的功底。

周恩来总理在临终前曾提出,要尽快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善本,指的是那些学术性、艺术性、文物价值等都极高且流传较少的珍贵古籍。精研古籍的沈燮元,被选中成为历史的“救火员”之一。

1978年,根据周总理生前的嘱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程启动,这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一次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程,聚集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沈燮元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工作,并担任子部主编。

接下来,他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艰辛工作。为此,他曾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出差十年,过着四海为家的日子。其间,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部书的信息写在一张卡片上,整个编纂工程要涉及数百个图书馆上报的古籍目录卡片,达13万多种。

沈老等40位专家学者要一一核查每张卡片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以及各项的著录是否正确。此外,每个图书馆提交的卡片规格、体例并不一致,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进行“人肉”甄别。经此一役,沈燮元的眼界变得更为开阔,分辨及鉴定能力也相应提高许多。

在北京招待所,沈燮元每天就吃两顿饭,其余时间全在工作。终于,历经18年,1995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最终完稿。至今,它无论从数量还内容上都超越了历代官修书目和私撰书目,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贡献奖”。提及这份宝贵的成果,沈老说:“早十年不行,人还没集中在一起。”“晚十年也不行,人又都走了。”

喜欢喝酒看综艺,“90后”的快意人生

年过80岁,退休返聘以后,沈燮元一边为南京图书馆古籍的研究整理提供帮助,一边进行黄丕烈题“跋”(评论)的整理和校对,从未停下来。他每天早晨六点起,七点多坐上公交车,八点走到图书馆,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一待就是一天。

黄丕烈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士礼居”是其藏书室名,由于生平最爱写跋,经其评过的古籍大都价值不菲,“黄跋”也因此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据沈燮元介绍,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就有人开始整理士礼居的藏书题跋。但是,这些整理的人多半还没有看到原书,题跋都是请人代抄来的,有抄错抄漏的现象,甚至连标题都是错的。心痛之余,他决心把前人的错误都一一改过来,这就是其倾注了30多年心力的《士礼居题跋》。这项研究成果,从编纂到完稿有80余万字,不会用电脑的他,全部手写完成,且反复核查。

《士礼居题跋》,初定2023年下半年出版,这注定是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两个异代读书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有趣的是,黄丕烈作为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在长期的藏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版本鉴定经验,他非常善于利用版本的外观形式来鉴别古籍版本。黄跋中所记载的版本鉴定经验,成为沈燮元研究版本鉴定的重要信息,使他受益匪浅。

沈燮元因为长寿,送走了许多师友。他也许伤感,但并不孤独。因为他的生活不仅被书籍充实,还被烟火气包围。比如沈老自称“吃货”,吃饭他有自己的口味,热爱苏帮菜,在南京几十年吃下来,除了盐水鸭,其他东西都不太好吃。

沈燮元的另一大愛好,则是爱看综艺节目,聊娱乐圈八卦。他喜欢看电视剧《伪装者》,对当红演员如数家珍,沈老还说他是杨幂的粉丝,活脱脱一个“90后”。

如今99岁的沈老,身体依然硬朗,俨然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人”。2022年,B站专门为他出品了《但是还有书籍2》,随着这部人文纪录片的传播,沈燮元也火出了圈。年轻记者问他:“怎么为南京图书馆买到好书的?”他中气十足地回答:“买书等于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你不要乱讲,一乱讲就不成功啦!”弹幕上的年轻人纷纷刷屏:“沈老先生实在太可爱了。”

“买了一辈子的书,编了一辈子的目录,旁的不做,也没旁的时间。”沈燮元如此总结自己的过往。

多年来,由于潜心做学问,沈老一直很少外出。今年3月,在晚辈们的动员下,老爷子破例进行了一次旅行。虽然没敢走太远,只是在苏杭等地转了一圈,但老先生还是非常开心。尤其游览苏州园林时,他为古人精巧的设计布局赞不绝口。

猜你喜欢
沈老古籍图书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风起辽海
——沈延毅书法精品展研讨会纪要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他用人格魅力感染身边人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一股清流绕画坛
去图书馆
老爸“偷”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