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利莉
【摘 要】法治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以法律作为载体向公众传达信息,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执法司法规律。法治新闻报道在宣传法治、推进法治建设、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广西法治日报》较有代表性的采编实例,探讨新时代做实做强法治新闻报道的原则、途径,并提出优化的路径与策略。
【關键词】法治新闻报道;普法;法治广西建设
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环境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用客观准确的报道、有温度有力量的法治新闻作品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导舆论成风化人,是法治媒体的重要职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为法治媒体深化法治宣传指明了方向。
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栏报道,到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平安广西专题,再到地方立法、法学理论的交流研究,《广西法治日报》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力求以专业的精准精细讲好法治故事,传播好法治声音,在做好法治新闻报道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内容为王”:做强做精法治新闻报道
(一)提升新闻报道品质
法治新闻报道不仅限于国家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等部门的活动,而是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让专业更专业”,《广西法治日报》在提升法治新闻报道的质量上下功夫,既注重时度效,又注重挖掘延展新闻背后的故事。
一是遵循“内容为王”理念,着重在“准度”与“温度”上下功夫。“准度”,即要求采编人员学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新闻专业素养和法治素养,用法治思维做指导,规范使用法言法语报道[1];“温度”,指深化法治新闻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多从受众角度策划选题,打造兼具法律性、实用性、服务性的内容产品,让法治理念浸润人心。二是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不管是一般案件报道,还是重大主题报道,做到旗帜鲜明,释法明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因此,要求记者深入践行“四力”,努力写出兼具“准度”和“温度”的新闻精品。比如,《广西法治日报》刊发的《牛崽出生上“户口” 牲畜也缴保洁费》《群众纳凉会 警民话平安》《申请“限民”,是真心尽孝还是另有所图?》等稿件,都是深入基层用心采编的得意之作。
(二)运用融媒传播扩大覆盖面
视频报道相较于传统的纸媒图文报道更有传播优势,它的实时性和交互性,让公众更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通常也喜欢转发以进行“二次传播”,无形中扩大了宣传报道覆盖面。[2]《广西法治日报》及其旗下的平安广西网、“法治画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有机统一,发挥各自优势联动宣传报道,相辅相成。如报纸结合宣传报道重点设置《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等栏目;新媒体积极跟上,滚动更新。融媒齐发力,形成宣传报道合力,集中报道各专项行动的创新措施和阶段性成效、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人物等,使法治主题报道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三)提供线上线下法律服务
作为法治主流媒体,《广西法治日报》首先侧重普法,把群众关心关注的案(事)件变成法治公开课,从宪法、民法典,到家庭教育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通过以案析法方式,让群众知法守法,感受到公平正义,相信法律;其次结合不同时段的法治宣传主题,融媒联动进行专题或连续报道,读者可扫描报纸版面上的二维码进入网站页面参与讨论,提出法律问题或者意见和建议,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受众的法律需求,及时优化宣传报道回应法治新期待。
二、准确可读:优化法治新闻内容供给
法治新闻媒体是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维护法律权威、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有力武器[3],因此,法治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准确、完整,而且要权威、客观、中立,多角度展开。
(一)堵住差错漏洞,确保报道准确性
法律语言具有准确、简明、严谨、庄重等特点,做到叙事完整、语言平实,法治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闻+普法”的社会功能,坚持正面报道原则,避免使用贬义词和煽情性质的词语。例如,2022年6月,河池市某区委原书记涉嫌犯受贿罪、贪污罪一案开庭审理,编审发现新闻稿中“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伏法,接受法院的审判”的表述严重错误,并及时将“伏法”改为“服法”,避免了重大差错。在记者或通讯员的来稿中,时有法条引用、罪名表述不准确的,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为“家庭促进法”,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错写成“未成年保护法”,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罪名中的顿号去掉;有混淆概念的,如“法人”和“法定代表人”、“被告”和“被告人”;有涉嫌侵犯隐私权的,如没隐去未成年人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因此,法治新闻应在采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堵住差错漏洞。
(二)杜绝生搬硬套,着重报道可读性
法治新闻报道往往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要讲好这类法治故事,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可读性。例如,2021年底的一天,广西玉林一名女子买了电影票自带爆米花欲入场观影,被影院工作人员以不能外带食品为由拦下,双方起了争执。争吵中女子打了工作人员一巴掌,硬闯进影厅。之后被打者诉至法院索赔医药费,打人者反诉。这样的案子贴近生活,对社会大众具有普遍教育意义。但编辑看到记者的来稿仍然采用“当事人辩称”“法院审理认为”等照抄判决书的行文风格,显得生硬干涩,于是及时与之沟通,修改后的报道在保证新闻客观的同时,以讲故事的方式叙事,有对话,有现场描写,可读性明显增加。
法治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治性,因此,编辑在选编稿件时应兼顾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找准问题症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说理,引发读者的共鸣共情和反思。
(三)纠正舆论偏颇,把准报道方向性
法治新闻报道应秉持客观原则,避免模糊不清人云亦云,对受访者、事件、破案细节等进行多角度深入挖掘,使读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及本质。2023年1月,广西防城港市的冯先生在江苏省江阴市游玩时,遇到落水者呼救,马上下水成功将人救起。然而,冯先生下水救人的视频传出后,引来网友热议,有人认为他不符合一般英雄的形象——有文身、染红发、穿红衣服。看到这则新闻后,《广西法治日报》以广西人(地域贴近性)、见义勇为(法治新闻)、受质疑(舆论引导)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推出“法治短评+人物特写”组合报道,指出个人的穿着喜好不影响救人事实,对救人者应该赞扬而不是诋毁,应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由此看出,法治媒体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引导舆论。
(四)不做主观臆断,强化报道普法性
新闻报道是一种对事实选择的结果,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法治媒体记者平时接触到大量案件,须客观公正进行报道,切忌展开情绪化的“大众审判”,使媒体监督司法公正的使命变成干扰司法公正。而对于不常见诸报端的法律法规,除在案件报道中准确表述外,编辑以“法官点评”“法条链接”“编后话”等方式加以释明。儿子拾到他人手机,父亲不敦促及时归还,导致市场报价2000元的手机再度遗失。这起案件一审终审,父子俩有违诚信原则被判赔偿失主损失。但何为一审终审?很多读者可能不理解。《广西法治日报》在刊发这条新闻时,特别加上“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内容予以说明,通过一案一释法,达到常态化普法目的,得到读者的肯定。
此外,《广西法治日报》秉承“眼光向下、品位向上”原则,开设《说法在线》《普法园地》《法治论坛》《龚律师答疑》等普法栏目版块,以案件报道、论文交流、互动问答方式宣法、释法、普法,当好广大读者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法律顾问。
三、“高度+深度”:增强法治新闻报道影响力
(一)服务中心大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首先,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法治媒体作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一部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2022年以来,《广西法治日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平安广西”“广西政法这十年”“二十大时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县区政法委书记访谈”“二十大精神广西政法实践”等专题、专栏及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解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些主题报道提前策划、提前部署,采编全流程发力,做到“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并通过报网互动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次,新聞策划不仅能丰富报道内容和采编的表现形态,而且能激发记者编辑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团结协作提升报道效果。2020年,梧州市探索试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从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队伍里的法学会会员中,推选知名度高、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会员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市、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策决策、重大风险防范和重点信访积案化解。2021年3月至4月,《广西法治日报》就此与相关部门联动策划推出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专题报道,通过具体案例、翔实数据、受访者的朴实表达等形式,呈现专业水准——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成效,社会反响良好。如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做法获得全国法学会系统推广。
(二)着眼公益诉讼,助力维护公共利益
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的报道,要选准角度,增加报道的深度,对舆论进行正面客观的引导。如针对广西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侵害烈士肖像权民事公益诉讼案,《广西法治日报》2019年11月27日推出《英雄无价:以法律名义对侵害雷锋肖像权说“不”》专题报道,既选准角度,又挖掘深度,更把好尺度,引导正向舆论。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持续关注,发现“案外有情”,及时追踪报道。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经过检察官多次宣传教育,4名被告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在开庭前通过南宁市慈善总会向南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定向捐赠了3万元,用于退役军人的帮扶解困。这起公益诉讼案件的报道,体现刚性法律柔性执法,达到了捍卫英烈权益、教育被告、增强大众保护英烈意识的目的。
(三)关注民生民利,引导舆论为民纾困
法治新闻报道要善于从“小切口”观“大民生”,抓住有价值的法治新闻选题,及时深入报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科学分析合理引导舆论,力促问题的解决。例如,《广西法治日报》2013年1月19日刊发的《的哥救人,冒险触碰最严交规》,讲述南宁的哥为帮助一名焦急万分的母亲将病危的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连闯多个红灯,最终将母子俩安全送到医院,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这条“民生+法治题材”的新闻,发生在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之后,此新规以对交通违法驾驶人的严厉惩罚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交规”。该报据此转换报道角度,落点在的哥违反交规该不该受罚,见报后引起南宁交警部门的重视,在读者中反响强烈。事后,记者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引导探索合法合理的交通应急救援机制,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增强制度保障。经过各方的持续努力推进,2021年7月,“精准指挥、信号绿波、铁骑开道、整体联动”四位一体的生命救护绿波机制由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并获全区、全国推广。由此可见,法治类主流媒体在推动法治建设上发挥着舆论引导、宣传助力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法治媒体是法治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做到导向鲜明,坚守普法护法初心,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逐步实现报媒融合互动,使法治精品力作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为推动社会法治文明和法治进步做出媒体贡献。潮
参考文献
[1]李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王一彪.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切实做好宣传阐释,让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更加彰显[J].新闻战线,2022(9):2-7.
[3]孔令泉.法治新闻报道需把握的原则[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1-09-09.
(编辑: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