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2023-06-15 13:36
经济导刊 2023年3期

要闻

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2023年3月20日至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发展大局和外交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俄罗斯之行是全球地缘政治中影响深远的大事,展现了中国作为“和平建设者”的国际形象,有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分别发表署名文章,不约而同将中俄战略协作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中流砥柱”,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度战略沟通。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历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中俄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方将以宽广视野、长远眼光看待和把握中俄关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访问期间,普京总统与俄罗斯联邦总理、副总理和几乎所有内阁成员悉数参加有关活动。俄方表示,习近平主席将俄罗斯作为连任后出访首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俄中关系的特殊性,对未来俄中关系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

此访正值乌克兰危机延宕升级,外溢效应持续显现。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上看,冲突最后都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为和平留下空间;越是矛盾尖锐,越不能放弃对话努力。俄方高度评价中方秉持客观、公正和平衡立场,欢迎中方在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复交: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2023年3月6日至10日,沙特阿拉伯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顧问艾班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分别率两国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对话。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中断近7年的外交关系。

沙特、伊朗积怨已久。沙特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朗是什叶派的领导者,双方之间意识形态冲突比较激烈,2016年双方断交。在中国推动下,沙伊签订复交协议,更促进双方开展合作。根据中沙伊三方协议,沙伊同意重启两国于1998年5月27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重启2001年4月17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称,双方在北京的会谈“清晰、透明、全面且具有建设性”。对中国而言,这是在地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

中国在中东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尊重中东各国的国家主权,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外交解决争端。此次斡旋,中国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为两国提供谈判机会和场所,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沙伊双方此次跳出伊斯兰世界,在北京达成复交协议,看重的是中国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中国同时是沙伊两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对双方均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担任见证人的情况下,沙伊认为协议的可靠性更强;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中国是爱好和平、支持和平、维护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加入能够让沙伊更加放心地握手言和。

环球

欧洲政要为何密集访华

2022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拉开了欧洲政要访华的大幕: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先后或即将来华访问。

经过多年发展,中欧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2022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盟向中国出口货物总额161亿欧元,同比增长6.6%。双边货物贸易总额494亿欧元,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中国继续保持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欧双方经济结构互补,在很多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尤其对于当前深陷能源危机、经济困境的欧洲而言,扩大双边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关乎双方福祉,关乎全球稳定和繁荣。

当前,乌克兰危机是欧洲面临的最直接地缘政治风险,其外溢效应持续影响全球。尽管中欧在此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但可以通过对话找到应对危机的共识,在各自立场基础上寻找交集。欧洲政要密集访华有助于缓和国际环境紧张局势,弥合中欧之间意识形态鸿沟,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从南美到中东再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或宣布将制定旨在减少对美元依赖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达成共识,“去美元化”将是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安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要求货币多极化。贸易大国之间用两国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减少了对第三方货币或者对单一货币的依赖,体现了贸易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双方商品的定价,不需要通过第三方面货币进行过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汇率,同时也对双方货币币值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贸易“去美元化”的冲击下,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地位在急剧下滑。2003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到2021年占比降至55%,而2022年进一步降至47%。

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正稳步提升,2022年全球人民币交易量占比由2019年的4%提升至7%,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第五大交易货币,中国逐步与沙特阿拉伯、伊朗、巴西等世界资源大国开展非美元贸易结算。中国央行在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硅谷银行倒闭暴露美国监管“死穴”

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银行,此消息一出引起广泛关注——两天前,监管机构还声称硅谷银行财务状况良好。

由于危及科技行业众多知名的高成长公司,硅谷银行的倒闭给美联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美联储紧急干预,向该银行储户提供了全额存款担保,并给其他银行提供贷款,以票面价格接受这些银行的美国国债抵押。

硅谷银行破产是因利率不断上升的风险敞口所致。该银行一直利用储户的存款投资各种美国国债,受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影响,这些国债投资的价值下跌。这一问题既不属于信贷风险,也并非流动性风险,而是一种明显的市场风险。美联储常规的压力测试原本可以使监管者们免于尴尬,但美国2018年立法修改,将参加银行压力测试的资产门槛从500亿美元提高至2500亿美元,硅谷银行因资产额为2090亿美元而被豁免。

这一风险暴露了美国金融稳定框架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的监管机构一直试图在大体一致的框架内加强金融部门监管,把监管重点放在被列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和部分存款保险计划上。硅谷银行并不被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然而,美联储此次为避免其崩溃引发系统性风险,向硅谷银行储户提供了全额存款担保,实际上承认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部分存款保险机制(以及有关银行清算的新规则)不足以让储户放心。

(摘编自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文章作者为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董事卢克雷齐娅·赖希林)

中国制造业助推尖端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现在已超越组装外国制造的组件这一阶段,开始自行研发尖端技术了。除了在可再生能源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还处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前沿。在机械臂、液压泵等先进设备的生产方面,中国企业已在与欧洲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了进展。在数字经济方面,中国企业能向硅谷的技术巨头发起激烈竞争。中国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和5G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世界。在越来越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中国充分利用其过程知识能力超越美国。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已从简单生产玩具和纺织品转向生产iPhone等精密电子产品。在中国,技术创新不仅来自大学和研究实验室,还通过大规模生产本身所产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的核心在于其惊人的制造能力。这种由制造业驱动的创新方式对中国发展先进技术至关重要。

20年来,中国最重大的技术成就是发展出一支规模庞大、经验非常丰富、能够适应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需求的熟练劳动力大军。通过不断接触世界领先的制造工艺,中国工人掌握并提升专业技能,大大促进了其产业崛起。(摘编自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

经济

劉鹤在京调研集成电路企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3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北京调研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集成电路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关系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国已形成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在局部已形成了很强的能力。尤其是我国拥有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是市场经济下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优势。

刘鹤强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用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和新形势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设定务实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困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好组织作用,引导长期投资,对国内人才给予一视同仁的优惠政策,对外籍专家给予真正的国民待遇,帮助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和产业生态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攻关机制,依靠企业家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善于发现和珍惜既懂技术又有很强组织能力的领军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必须始终坚持国际合作,广交朋友,扩大开放,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商务部: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近日,商务部到18个省市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外贸企业诉求,并会同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制定稳规模、优结构的相关政策。

三个方面稳规模:一是努力创造贸易机会。包括在国内广泛恢复线下展,提高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效率,推进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恢复等。二是稳定重点产品贸易。包括帮助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保障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合理资金需求,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三是稳定外贸企业。包括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对外贸融资的需求,加快拓展产业链承保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两个方面优结构:一是优化贸易方式。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修订边境互市贸易管理办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发展;指导相关商会协会来适应绿色环保要求,制定一些外贸产品绿色低碳标准,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相关税收政策等。二是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发挥好预警体系和法律服务机制作用,深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高质量实施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并编发重点行业应用指南。

中国有望在下一波电池发展中占据主动

中国正在引领可充电电池下一波重大科技创新:用钠这种成本更低、储量更丰富的金属取代锂。钠的化学属性与锂相近,价格只是后者的1%-3%。近年的科技进步使钠电池能像锂电池一样实现长期重复充电,且电池的容量也得到提升。钠电池相对于锂电池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低温下能保持充电电量几乎不变。在长沙,中南大学毕业生正在实验室里研究钠电池科技,一座大型钠电池工厂已在实验室不远处开始建设。

钠电池技术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最初由美国主导。十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此后中国企业则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球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的钠电池工厂中,中国占绝对多数。中国将在两年内占据钠电池近95%的全球产量。

电网是钠电池有望立即投入使用的领域。电网电池市场发展迅速,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业界正在密切关注钠电池的发展。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说:“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在该领域研发中居于前沿地位。”(摘编自《纽约时报》)

财政部: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力提效

财政政策加力点主要是三个: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财政政策提效有五项重点: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教育、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金融、医疗服务成为香港新的吸引力

近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大湾区1000名计划前往香港的受访者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医疗保健加入行程清单:许多游客计划到香港进行体检、疫苗接种以及牙科、眼科和妇产科等检查,23%的受访女性表示打算接受无创整容手术。金融服务是内地游客到香港的另一个关注点,如果香港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内地市场并提供更好的投资“软服务”,可使香港在商业上更有吸引力。

这次调查凸显了香港如何在内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受益。随着中国内地游客赴港人数激增,香港酒店业出现复苏。麦肯锡合伙人贾迪·叶认为,香港需要在“营销和品牌积极推广”方面进行投资,以“更好地了解内地游客需求”,香港还应改善在线体验和金融专业人士的素质才能与时俱进。2020年海南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后,购物者蜂拥而至,香港的奢侈品购物行业已盛景不再。海南正在奢侈品购物行业同香港形成激烈竞争。香港奢侈品零售商需要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更好的数字体验,才能继续吸引购物者。(摘编自香港《南华早报》)

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成世界第一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近日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蓝皮书预计,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在世界核电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到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相比2022年翻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4台,总装机容量约2681万千瓦,整体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大陆商用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682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

核电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蓝皮书显示,“华龙一号”机组陆续投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同时,高温气冷堆、小型堆、聚变堆等一批代表着当今先进水平的核能工程也取得重大進展。蓝皮书预计,未来我国的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核能利用将扮演多重角色,核技术应用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

重组科技部,聚焦科技“顶天立地”

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组科学技术部等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次重组科技部提升了决策层级,明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这既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成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重点工作之一,也表明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随着决策机构层级的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顶层设计将会得到有效加强,有利于全面统筹各方力量,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职责。未来的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将主要关注科技工作中“顶天立地”的内容:“顶天”指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职责,这些职责的目标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等;“立地”指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职责。加强和聚焦基础研究,就是巩固和厚实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基。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科技发展规律,让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更清晰、精力更集中,将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观点

胡利奥·里奥斯: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文明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中国认为文明的独特性能让自己能够走得更快,同时还掌握着主权,以便能够在不屈从于外国要求的情况下谋发展,其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不能走回头路的一个要素。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衰落,中国的复兴也无法独立于外部世界进行。此外,当保护主义被其主要战略对手用作霸权资源时,这个现代的中国也不排除挺身而出引领全球化的可能性。中国想要的是“共赢”,而不是用其领先优势欺凌他国。(胡利奥·里奥斯,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摘编自西班牙《对外政策》网站)

保罗·希尔:美须改变对华“零和遏制”思维

华盛顿的对华策略几乎完全以美中竞争为基调,它具有许多冷战时期军事化、零和遏制战略的特征。华盛顿当下的主流观点是:我们正面临一场“致命、不可调和的冲突”,美中之间的较量被描述成“民主”与“威权”之间的斗争。众议院中国事务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在今年2月该委员会的首次听证会上说,美中两国正“围绕21世纪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展开一场生存斗争”。

错误的动机归因和敌意的错误假设可能会自我实现。美中关系现在似乎正走在这条道路上。如果说冷战期间我们错失了缓和美苏关系的机会,那么我们现在可能正在错失把美中关系置于更具建设性道路上的机会。(保罗·希尔,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特聘研究员、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客座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