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
摘 要:伴随着国家的呼吁和社会的发展,智慧物流与产学研环境相结合,针对新环境,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让高校毕业的学生快速适应产学研环境,完成智慧物流的相关工作。文章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针对国内现有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培养出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的创新性、发展性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9.007
Abstract: With the appeal of the cou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mart logistics is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In view of the new environment, the talent training of smart logistics needs to make some changes, so that the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quickly adapt to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work of smart log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drawbacks in China. Under this mod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alents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can be cultivated.
Key words: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smart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mode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集生产研发、教学科研、学用结合、校企合作的系统合作教学模式,是企业创新、科学开发的综合实践,体现了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由此可见,基于产学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将产学研培养理念应用到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下的智慧物流方向如何将产学研合作理念应用到实际人才培养中,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产学研环境起步较晚,在对比研究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后,总结归纳出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蕴含的经验与启示,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与国情,建立符合国内高职院校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2.1 德国人才培养模式
在汽车工业和智慧物流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智慧物流行业充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因此,为了适应日渐加剧的工业化发展,为了匹配日益创新的技术变革,各类操作者和生产者的素质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德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加专注于培养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才,其培养模式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主导的培养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课程更换为大量的实操,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快速进入工作岗位,成为技术骨干或者是技术型领导。
(2)设置面宽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以外,还需要设置一些其他的课程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多涉猎一些常用的知识,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等。
(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中,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符合要求,还必须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一般由讲师、实验教授、实验工程师组成。其中,讲师一般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以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教授不仅需要博士及以上学历,还需要至少有不低于2年的在企业担任部门经理及以上职位的经历。实验室工程师也要有工作经历且取得了工程师资格证书。
(4)理论实践的共评方式
在考评方式中,多种多样,并不只限于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由考试、实验鉴定与毕业设计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要求理论考试必须全部通过的同时,最后两学期的企业实习也必须要通过企业导师的考核与认定,在这两项全部完成后,才能正式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只是局限于校内的实验室,也可以在国内外的企业中完成。
2.2 英国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界的联系非常紧密,主要是由多科技术大学实施,分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文并重,多能发展
多科技术大学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注重学生是否有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设新的学科和专业,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产学联系,合作培养
英国最开始做出学校和产业建立合作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学校与产业界脱节的状况,也使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了现实依据。
(3)按需招生,按需培养
多科技术大学多数在设置系科和课程的时候,会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在确定招生人数的时候,也会根据当地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通过对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来进行,学生的来源渠道众多,学制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选择。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劳动市场需要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4)工读交替,实践教学
多科技术大学旨在培养懂理论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实践教学尤为重视,所以采用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学生到社会和企业中去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提升。
2.3 美国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如下:
(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美国在教育教学上,相比于单纯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等教育方式的基础之上,添加了讨论、案例、互动等多种方式方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课程、学科、学生的情况等选择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美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采用学校负责理论,企业负責实践和技能的分工合作的教育形式。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人需求有较深的了解,帮助其以后在就业的时候更加具有竞争力。
(3)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培养
所有的应用型人才,在充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沟通、演讲、团队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一系列通用技能的培养。只有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进行同步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2.4 国外经验总结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产学研的新环境下,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外的改革思路。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3)培养方式和方法趋向灵活多样;
(4)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5)重视学生的通用技能培养。
国外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如下:
(1)教育观念的转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计;
(3)加强通用技能培养和灵活教学。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国应总结国外的经验,并落实到产学研环境中,在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打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创新性智慧物流人才。
3 “树形结构”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3.1 体系简介
图1为“树形结构”培养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互相关系上,首先是人才需要通用技能的培养,包括写作、表达、辩论等。其次是人才培养需要树立指导思想,辅助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其会学、自学、爱学,提升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后在产学研环境下,人才培养需要产业投入,也就是提出人才需求,投入实践培养资源,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设计高效的课程,通过创新研究,应用到产业需求上。
3.2 体系的构建措施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三个层面:
(1)通用技能培养
学生的通用技能水平代表着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在美国的教学经验中,把通用技能作为一个基础项进行培养的,对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对此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一是老师的引导。老师在整个学生培养阶段,需要善于引导和开发学生的通用技能,例如针对智慧物流的演讲、辩论等,此类技能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以及工作中,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二是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不应该生搬硬套,需要对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优化,增加学生的主动思考,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丰富的互动课程,减少死板的讲述课程。
(2)树立指导思想与灵活多变的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清晰了解培养的目的和结果,让学生坚定学习目标。并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课堂不一定都是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实训基地、户外课堂、企业厂房内等。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和企业的介入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教师维度:教师必须对学生言传身教,不仅在理论和专业技能上传授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学生的未来目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成长。
企业维度:企业要提供相关的资源去辅助学生思想教育和多样的灵活实践方式对学生亲临其境的培训,例如进行展览、参观,让学生了解智慧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个人发展规划,让其对未来树立坚定信心。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后,企业提供真实环境能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针对智慧物流行业的现状,促进学生提高对智慧物流进行创新的意识。
(3)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因此,必须要针对该环境进行不同维度的人才培养。
产业维度:企业需要提供真实的智慧物流行业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规范、行业发展现状、行业需求、行业长远发展方向等,这样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针对性的学习,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教学维度:学校首先需要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按照外国经验,师资队伍中更多的是实操的老师,对学生能够进行从理论到实操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双师型”教师,增加整个师资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需要师资队伍与行业发展前沿接轨,实时掌握产学研发展政策与智慧物流行业发展状态。其次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必须要符合全面性、专业性、丰富性、可实现性、可验证性几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全面性是指课程的覆盖面要广,能够使学生在专业课以外,获得更多的知识;专业性是指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智慧物流进行专业的讲解;丰富性是指课程设计不可死板,需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通用技能培养;可实现性,在指课程中增加可实现的内容,减少大而空的理论知识;可验证性是指课程中需要增加可验证的内容,例如实验、实操等,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一一对应起来。
科研维度:产学研环境中,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科研维度,人才不仅仅是智慧物流行业内的骨干精英,同时是科研创新的先锋,可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创新,优化行业规范或者流程,增加智慧物流的某些效率等;也可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对某些大数据的研究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优化智慧物流行业的发展。
4 总 结
本文针对国内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国外先进培养经验,提出了“树形结构”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类具体的培养类别,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培养出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各方面的知识涉猎与通用技能并行发展,在工作中定能快速適应岗位工作,成为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行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改善目前行业内的很多弊端的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综上所述,该模式对产学研环境下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堃华. “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时代意义及建议[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9(3):5.
[2] 符瑛,唐颖,王湘梅,等. 产学研用融合下物流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究[J]. 物流研究,2021(3):7.
[3] 史修松.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 理论观察,2013(11):134-135.
[4] 孙庆利. “四点一线”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高质量发展[J]. 辽宁高职学报,2020,22(9):35-39.